《论语》英译本国外出版分析

来源 :出版广角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0406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对亚马逊网《论语》英译本进行数据调查发现:其一,21世纪以来,《论语》英译本的版本数量迅猛增长;其二,非华人译者是《论语》英文翻译的主要力量; 其三,从书评数量来看,非华人译本比华人译本更受读者关注;其四,国内出版社是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主力。因此,出版社应加快《论语》英译本的国外出版,拓宽多条出版渠道,实施国外化出版计划,壮大国内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
  【关  键  词】《论语》;亚马逊网;出版业;典籍英译;文化软实力
  【作者单位】张小曼,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闵强,常州市第一中学。
  【基金项目】2017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 《论语》儒家思想英译及其跨文化意义研究”(17YJA740070);常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主体间性理念下对话性阅读教学探究”(CJK-JZ2019005)。
  【中圖分类号】G239.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6.019
  儒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内容,早已走出国门,影响世界。儒家经典《论语》英译本,更是在西方世界热销,促进了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1]。本文通过调查亚马逊网站在国外发行的《论语》英译本,分析其出版、销售和接受情况,以期对中华典籍英文翻译起到促进作用。
  一、亚马逊网站《论语》英译本调查与分析
  亚马逊网站从20世纪90年代创建至今,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在线书店,是调查国外翻译市场阅读接受情况的最佳平台。该网站信息资料为动态显示,每天都会根据实际销售情况对数据进行一定程度的更新,因此笔者以2020年6月20日搜索到的信息作为数据样本进行调查。笔者利用该网站的“高级搜索”栏,以“Confucius(孔子)”为关键词,以“Analects(论语)”为标题,选择“English”作为书本语言进行搜索,一共得到196个搜索结果。其中,非书本结果(CD)1种,非英文书籍14种。在剩下的181种英文书籍中,有一个结果为《弟子规》的英译本,还有37个结果为与《论语》相关的英文书,包括国内与孔子相关书籍的英译本、国外介绍孔子和儒家思想等信息的科普类书籍、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学术类专著等。也就是说,196个样本中有143个样本为《论语》的英译本(包括国外直接出版和国内出版但在国外网上有售两种情况)。这些图书的出版时间跨度为1895年至2019年。笔者以每10年为一个跨度,将每个跨度的英译本出版量进行汇总发现,100多年来,《论语》英译本出版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世纪90年代初到20世纪50年代末,出版量趋势变化不大,每10年间的版本量都在2本左右徘徊,版本数量非常少;第二阶段为20世纪60年代初至今,除了20世纪80年代版本量有所下滑,其出版总趋势不断上升,特别是在2010年之后,不同版本《论语》英译本的出版数量急剧上升,占总出版数量的45.45%。按照这种趋势发展,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间的《论语》英译本出版数量将达到总出版数量的一半以上。可以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论语》英译本的版本数量呈指数级增长。
  二、亚马逊网站《论语》英译本华人译者与非华人译者调查与分析
  1.华人译者与非华人译者的比例
  在143个结果中,有20个结果未显示具体的译者;剩下的123个结果中,有21个结果为华人译者的译作(文中出现的华人译者指的是中国人以及具有中国血统的外国人,非华人译者指不具备中国血统的外国人)。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由华人翻译的《论语》英译本数量同《论语》国外英译本的总量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如果计算华人译本在总译本中所占的比重,会发现这一阶段华人译本的占比虽然一直在提高,但同译本总量的增速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即非华人翻译的《论语》英译本增速高于华人翻译的《论语》英译本增速。而从总量上看,华人译者的译本数量占所有《论语》英译本数量的比例并不高,只有17.07%。因此,从总量上看,非华人译者仍然是《论语》英译本翻译的主要力量;从增长趋势看,《论语》非华人译者的增长速度要高于华人译者的增长速度。
  2.书评量和版本数量最多的前20位译者
  人们通常认为,一件商品的口碑会对该商品的销量产生直接的影响[2]。在亚马逊网上,消费者可以通过网页评论区了解该商品在顾客中的口碑。Peiyu Chen等人认为,书籍的评论数量不仅与其销售情况呈正比,而且体现了它在市场中的销售势头[3]。因此,笔者对143个《论语》英译本的书评量进行统计,选取书评量靠前的10位译者,发现从书评量多寡的角度来看,对读者影响最大的前10个译本里只有两种译本的译者为华人,分别是刘殿爵(D. C. Lau)和黄继忠(Chichung Huang)。而在123个可以查询到译者的搜索结果中,有些译者的作品由同一出版社不断再版,或由不同出版社重新出版。当国外消费者在亚马逊网上查询《论语》英译本的相关信息时,这些不同的版本都会作为单独项显示在页面上让消费者选择。也就是说,同一译者作品的版本数越多,消费者在浏览网页时看到这一译本的概率就越大,从而购买并阅读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笔者对同一译者不同版本译著的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在版本量上,理雅各、韦利和翟林奈3人的译本最多,加起来的比重接近总量的一半,而华人译者译本的版本数量加起来只占9.7%左右,排名第二的韦利译本的占比达13.82%,排名第一的理雅各译本的占比达26.02%。因此,笔者认为,虽然从书评量的角度看,刘殿爵和黄继忠二人译本也有很大的影响力,但是由于版本数量较少,国外读者在选择《论语》英译本时,对两人译本的接触概率并不大。
  三、亚马逊网站《论语》英译本出版机构分析
  在143个与《论语》英译相关的搜索结果中,有3个结果未显示出版单位的具体名称。而在剩下的140个结果中,涉及出版或相关策划机构共计77家。其中,国外共70家,占比为90.91%[在国外70家出版单位中,美国时代出版公司、长河出版社、尼山书屋国际出版公司(美国)三者的母体虽然都为国内出版单位,但因其注册地在国外,所以本文将其也归为国外出版社];国内(包括港澳台地区)共7家,占比为9.09%,分别为中国画报出版社(北京)、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香港)、外文出版社(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北京)、湖南人民出版社(长沙)、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北京)、现代出版社(北京)。这7家出版单位都是归属中国的文化企业,是目前我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践行者。同时,笔者还统计了上述77家机构出版的译作版本量,发现在不同版本《论语》英译本的出版量上,国外出版机构仍然占据非常大的比例。其中,所占比例最大的出版社是CreateSpace Independent Publishing Platform,它是亚马逊网旗下的自助出版平台,出版的《论语》英译本种类共17种,占140项搜索结果的12.14%,凸显了国外图书出版的新趋势。   四、对《论语》英译本出版的启示
  1.顺应需求,加快《论语》英译本的国外出版
  从版本数量上看,从改革开放至今,越来越多版本的《论语》英译本在国外市场上发行销售,这在侧面反映了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发展、国际地位迅速提升的实际情况。李红强认为,价值观才是文化内涵的实质[4];张志洲认为,在塑造国家形象的过程中,价值观恰恰起到了真正“软实力”的作用[5]。既然文化、价值观与国家软实力三者密不可分,那么,加快《论语》英译本国外出版的脚步,便能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认为,亚马逊网站数据显示的《论语》译介趋势也反映了国外读者了解中华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而《论语》中的“仁义礼智信”“和而不同”等核心价值观对塑造我国爱好和平、有责任心的大国形象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相关出版单位应该顺应需求,积极拓展国外市场,加快《论语》英译本的国外出版。
  2.壮大出版队伍,多元化拓展出版渠道
  目前,文化“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在国家大力推进文化“走出去”的大背景下,政府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从2004年开始,我国陆续启动了“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丝路书香出版工程”等激励机制,从政策和资金层面扶持外向型图书选题在国际市场的出版,有效地推动了中国图书“走出去”。笔者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发展国内出版队伍和与国外出版社合作的方式进一步推进《论语》的国外出版。一方面,壮大国内的出版队伍,在坚持政府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适当调动民营策划发行机构的积极性,让更多民营机构加入“走出去”行列;另一方面,加强与国外出版社的合作,通过合作出版的方式“借帆出海”,实现出版渠道的多元化拓展。
  在这一方面,日本的经验或可参考。日本向世界推广自身文化的经验十分成熟。从日本20世纪末正式提出“文化立国”[6]至今,他们已经在对外传播文化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就出版资助来源而言,除了政府的支持,日本国内各类企业以及非政府组织也贡献了一定的力量[7]。对资助出版业走向国外的个人或单位,日本政府会对其采取所得税减免政策[7],因而激发了很多企业、民间组织及个人参与向国外推广日本文化的热情。由此,我们也可以通过出台相应政策实现出版资助来源的多元化,让民营企业、民间组织以及个体译者等都能成为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受益者,从而推动出版渠道的多样化发展。一方面,我们可以采取财政补贴、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政策支持,鼓励更多的单位或个人加入文化“走出去”的队伍中,加强中华典籍英译本的出版队伍建设。比如,我们可以为高等学府和各类翻译组织中的优秀翻译人才,以及翻译爱好者提供翻译补助,鼓励他们积极从事中华文化对外译介活动。国内书籍在国外出版的主要制约是翻译费[8],一旦解决了这一问题, 走“借帆出海”这条路就会顺畅得多。通过拓展多种出版渠道,我们可以让更多的优质译文走向国外,满足国外读者多样化的阅读需求,加强中华文化在国外的接受程度。
  3.加强国外出版企业建设,提升出版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除了通过丰富译介渠道促进译本的发行,我们还应该加快出版业走向国外、适应国外、扎根国外的脚步,通过在当地设立出版企业加深译本在国外市场的影响力。上文提到的77家出版单位中,有3家单位——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尼山书屋国际出版公司(美国)和长河出版社为国内出版单位在国外设立的实体机构。其中,美国时代出版公司为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在纽约成立的全资子公司;尼山书屋国际出版公司(美国)由山东友谊出版社(属于山东出版集团)为响应“走出去”战略而设立,目前已经在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长河出版社则由中国外文局和香港联合出版集团共同投资设立,为我国在美国成立的第一家出版机构。我们不难发现,上述3家出版社都采用了在国外设立子公司或分支机构的方式。这样做虽然实现了出版业的国外拓展,但是新成立的公司如果想要在国外一步步发展壮大,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时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走出去”的方式手段,比如通过合资成立出版机构或直接收购国外的出版社等方式多管齐下,这样不仅可以利用现有的发行渠道,而且可以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和更为方便的操作模式[9],充分借用其原有的人才、选题、市场资源,生产出更贴近所在国本土阅读需求的出版物,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变“走出去”为“走进去”,实现出版业“走出去”的提质增效。对此,我国政府也一直持鼓励和支持的态度。2012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在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支持有实力的出版传媒集团兼并、收购境外有成长性的优质出版企业”[10]。除了政府部门的支持,国内一些大型出版集团迅速发展的现状也为收购国外出版社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在2015年的《全球出版企业排名报告》中,中国中南出版传媒集团和中国出版集团的全球排名分别为第7名和第15名。此外,凤凰出版传媒集团(第6名)和中国教育出版集团(第21名)也都进入了全球前50名[11]。这表明,目前我国的大型出版集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综合实力,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收购国外优质出版社,加快我国出版业在国外的本土化发展具有很大的可行性。
  在目前情况下,文化“走出去”仍然是以文化产品走向国外为主,但随着文化软实力对我国综合国力影响的日益增强,我国出版业“走出去”是日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与现实要求。有鉴于此,不管是通过成立全资子公司还是直接收购国外优质出版社,国内有条件的出版集团都应该紧紧把握时代机遇,依托自身的雄厚实力,通过市场化手段,加快出版“走出去”的脚步,努力成为“排头兵”,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断壮大我国出版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与影响力。
  对《论语》英译本在国外市场出版、推广和销售的过程开展研究,不难发现,在向国外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进程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世界译介趋势,丰富各类图书的对外出版渠道,并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我国出版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提升国际话语权,让富有魅力、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西方读者,为我国树立和平、友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提供文化助力。
  |参考文献|
  [1]王琰. 《论语》英译与西方汉学的当代发展[J]. 中国翻译,2010(3):24-32+95-96.
  [2]David Godes and Dina Mayzlin. Using Online Conversations to Study Word of Mouth Communication [J]. Marketing Science, 2004(4): 545-560.
  [3]Peiyu Chen, Shinyi Wu, Jungsun Yoon. The Impact of Online Recommendations and Consumer Feedback on Sales [C] //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formation Systems (ICIS), 2004.
  [4]李红强. 文化价值观与出版业“走出去”[J]. 出版广角,2008(4):29-31.
  [5]张志洲. 文化外交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动因、问题与对策[J].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2(3):12-16.
  [6]骆莉. 日本文化立国战略推动下的文化产业发展[J]. 东南亚研究,2006(2):42-45+51.
  [7]娄孝钦. 日本图书出版走出去资助基金分析[J]. 出版发行研究,2011(4):71-74.
  [8]张洪波,貌晓星. 让中国出版业真正走出去[J]. 中国出版,2005(11):58-60.
  [9]李广良. 并购海外出版社可行性分析[J]. 中国出版,2012(9):49-51.
  [10]新聞出版总署. 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J]. 中国出版,2012(5):6-9.
  [11]钟边. 业界资讯[J]. 中国编辑,2015(5):110-111.
其他文献
【摘 要】中国近现代出版诞生在挽救民族危亡的历史关头。上海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的发源地,上海出版人一直以启蒙和救亡为使命担当,涌现了邹韬奋、张元济、陆费逵、史量才、胡愈之、叶圣陶、赵家璧等出版大家。他们或在白色恐怖下传播进步思想,或革新教育、参与公共事务,为中国社会和思想的现代转型创造可能。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海出版人解放思想、锐意创新,以只争朝夕的工作热情和舍我其谁的责任感,书写了中国出版史的新
期刊
【摘 要】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18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郭德君先生的论著——《传统孝道与代际伦理——老龄化进程中的审视》,该书从公共管理生态视角对老龄化进程中的传统孝道与代际伦理进行研究,内容兼具多学科理论支撑,且视角独特、体系完整、系统性强,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与应用价值。  【关 键 词】孝道;文化;老龄化  【作者单位】纪研,沈阳音乐
期刊
【摘 要】并联阅读和串联阅读是基于具有互相指涉关系的先锋小说文本所提出的一种阅读方式。文章通过两种阅读方式对小说《月落荒寺》与《隐身衣》进行解读,发掘格非作品中所隐藏的精神脉络,并以此为视角,尝试对先锋小说价值作新的阐释。  【关 键 词】《隐身衣》;《月落荒寺》;先锋小说;阅读方法  【作者单位】邵一平,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D
期刊
【摘 要】 为满足大学英语学习者依托计算机网络和手机开展数字化、网络化和移动性的学习需求,作为大学英语文化应用类的拓展性课程、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学的配套教材——《中国特色文化英语教程》,切实贯彻《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元素,完成了由传统纸质教材向数字化教材的转型升级,不仅为共享资源课程和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还营造了信息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的學习突破时空的局限,驱动学生
期刊
【摘 要】 冯天瑜是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他所著的《中国文化生成史》不仅考察中华文化的生成机制和生成过程,还关照中华文化的未来走向,是当代中国文化史研究的集大成之作。文章从扎实的理论基础、恢宏的学术视野以及强烈的现实关怀三个方面分析《中国文化生成史》的研究特色,并联系中国文化史研究现状,提出冯天瑜作品的现代价值。  【关 键 词】冯天瑜;《中国文化生成史》;研究特色  【作者单位】李慧,云南大学历
期刊
【摘 要】文摘类期刊在我国拥有一定的市场空间,随着数字网络技术和新媒体的发展,不少文摘类期刊受到较大冲击,市场日益萎靡,文摘类期刊进行数字化转型,实现融合发展变得尤为迫切。文摘类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升级过程中普遍面临定位之困、版权之困、盈收之困和技术之困等,亟须找到破局之道。  【关 键 词】文摘类期刊;数字化转型;融合发展;《新华文摘》  【作者单位】李震,人民出版社《新华文摘》杂志社;刘仲翔,人
期刊
【摘 要】大学出版社既是我国新闻出版业的重要力量,也是为高校教学、科研提供服务的组成部分,其建立和发展与我国文化事业和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以暨南大学出版社为例,探讨其在围绕国家新闻出版工作大局的前提下,如何根据企业自身特点和优势,在人才队伍、技术发展、制度建设和质量保障方面加强管理创新,助推高校出版高质量发展,以为业界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 键 词】大学出版社;学术出版;专业化;高
期刊
【摘 要】广西教育出版社申报的“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家口述实录”(第一辑)项目获得了2020年国家出版基金的资助,并于2020年底全部出版。该丛书的出版使得6位当代中国语文教育家的思想得以传承,体现了广西教育出版社的担当与责任。文章以该丛书为例,对其选题策划、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总结和思考,以期为地方出版社打造国家出版基金精品项目提供借鉴。  【关 键 词】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口述历史;工匠精神;精品力作
期刊
【摘 要】文旅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主场”机遇,但传统的旅游外宣图书却常因“文化折扣”而吸引力不足、传播效益受限。文章以《智水仁山》为例,解析地方文化旅游的国际表达和外宣精品图书的成功要素。  【关 键 词】跨文化传播;文旅图书;国际表达  【作者单位】范颖,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储丹丹,商务印书馆《汉语世界》杂志社。  【中图分类号】G237.9
期刊
【摘 要】期刊的装帧设计是打造期刊文化软实力、提升期刊品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也是期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媒体走向深度融合的当下,探索传统期刊及其新媒体多元形态的视觉表征与审美范式,拓展设计美学在期刊领域的应用研究,对期刊发展不断寻求新的设计美学视角具有现实意义。文章以“中国最美期刊”获奖期刊为例,从生态发展观中的和谐美、品牌的多维之美、跨媒体多元平台的形式美、期刊思想内涵的意境美、传统文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