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创设立体课堂的有效策略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wer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作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要求学生接受和理解文字,而是要求学生独立使用文字。这就决定了教师要在教会学生理解和欣赏文字的基础上,还必须引导和帮助学生用文字进行表达和创造。但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存在着一个有趣的现象: 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作文教学所具有的特殊性。
  作文教学不同于语文教学的其他环节,它只有目标要求,没有具体步骤;只有大概框架,没有固定模式。作文教学的特殊性给了教师很大的发挥空间,但也正是由于这种大空间、大范围、大自由,让部分教师变得有些无所适从,以至于在教学过程中丧失方向感,找不到教学的重点和关键。另外在作文课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很难被调动起来,作文教学的课堂很多时候变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尴尬舞台。时间一长,就出现了“教师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烦”的情况。这种情况直接导致教师产生畏难心理,继而形成作文教学中的恶性循环:教师越怕教,越教不好; 教师越教不好,学生越怕写;学生越怕写,越写不好;学生越写不好,教师越怕教……最后不管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来说,作文课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变成了一种无形的负担。
  要让作文教学走向健康和有效,我们就要走出作文教学的两个误区:一是作文课以教师的“讲”为主——教师是绝对的主体,而学生是绝对被动的从属体;二是作文课只能以单一的固定形式来进行,即地点固定在教室,形式固定为“教师在台上认认真真地讲,学生在台下端端正正地听”。这两个误区的长期存在,会把作文教学引向单一和枯燥。走出这两个误区,才能让作文课堂变得更加灵活和有效。
  我们还要明确一点:教师在“教”之前,要以学生“乐于学”为目标。只有这样,学生才会真正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配合教师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并积极进行独立的尝试和创作。这样,作文课堂才不会变成教师唱“独角戏” 的舞台。只要教师和学生间实现了良性互动,作文教学的课堂就能够真正活跃起来,并且能从枯燥走向生动,从单一走向变化,从平面走向立体,最后达到作文教学的理想效果。
  
  二、 实现作文教学有效化的策略
  
  要实现作文教学有效化,教师应该积极做各种尝试。根据不同情况,抓住不同体裁作文教学的要点,灵活组织作文课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交流、共同合作,从而共同完成作文课堂的教学任务。只要是能有效活跃作文课堂,激起学生学习和写作的兴趣,实现作文指导有效化的方法,都是可以使用的。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上,而不是刻意花大量的时间纠缠于写作技巧和方法的讲解——因为这些,可以在平时的课文指导学习中进行渗透。
  教师不能只单纯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听”,还应该调动学生多方面的感官体验,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立体和多面。只要教师将作文教学的课堂变得有趣、生动,丰富、可感,让作文课堂远离抽象和枯燥,学生其实是很乐意进行作文写作的尝试的。只要学生不怕写、有兴趣写,并且有内容写,作文教学的任务就可以说是基本有效地完成了。所以教师要做的就是调动学生学习作文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写作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地去感受、思考、表达和创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旦具备,教师的“教”就会变得更加顺利。
  (一)走出课堂——让学生去“看”
  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的集中,对看过的物体或见过的人,记忆不深甚至毫无印象。所以在听到相关的作文要求时,经常会“不知道怎么写”和“不知道写什么”。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去“看”、去“观察”,以帮助学生寻找对事物的印象和感受。如在上一节主题为“描写校园景色”的作文课时,我安排学生到校园里去进行观察,看树木、花圃、建筑,甚至看人,并且引导他们有次序地观察、有目的地描写。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有东西可写了,所以作文完成得很快。还有一次上作文课,刚好天色暗沉,大雨将至。我索性换了作文的主题,让学生写“雨”,并且让学生走出教室到走廊去进行观察。大雨如期而至,学生都表现得很激动,整个过程他们都很认真地在看雨。后来交上来的作文,很多学生都写得出乎意料的好:不仅写出了雨前、雨中和雨后的天气变化,还能对雨进行准确的描写,另外作文的篇幅也普遍变长了,不再是短短的几段文字。可见充分利用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去观察、发现,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惊喜。
  (二)走进生活——让学生去“做”
  作文必须“有感而发”,文章才能“言之有物”。没有对生活直接和细致的感受,写出来的文字既不可能触动自己,也不可能触动别人。如果教师不去提醒,学生经常会忽略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感受。所以当作文要求去写一些关于生活的体验和感受时,他们就会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应该怎样下笔。这时,教师不妨让学生去“做”,让他们在“做”中重新收获感受和体验。如在布置命题作文《劳动》时,我要求班上的学生放学回家后每人都必须为家人做三件事情,然后再把劳动的过程和感受写下来。作文收上来后,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仅把劳动的经过写的很详细很具体,而且还能把劳动过程中的感受真实地记录下来。很多学生还在作文里发出感慨:劳动很辛苦,父母平时为我们做得太多了,我们很感激父母,也更爱他们了。这样看来,作文教学的目的已经达到了。
  (三)走上讲台——让学生去“说”
  这里的“说”,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围绕某一个作文主题发表看法或进行讨论。为什么要在“写”之前去“说”?目的在于通过“说”来启发“写”。在接到作文要求时,部分学生的思路是闭塞的,不知道该写些什么。这时候,教师如果能让学生在自己的“说”中找到感觉,在他人的“说”中得到启发,那接下来的作文指导就会变得相对简单得多。一次我布置了一篇作文,要求“说说同学的闪光点”。一些学生迟迟没有动笔,说不知道别人有什么优点和长处。我于是即兴在班上组织了一次主题为“说说他的闪光点”的演讲会,让学生先说后写。我要求每个人都上台说说其他同学的优点和长处,但不要说出对方的名字,让下面的同学去猜。学生情绪高涨,不管是说的,还是猜的,都表现得很踊跃很积极。演讲会结束后,学生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也从别的同学的演讲中找到了写作的素材,接下来的写作于是变得顺利起来。
  (四)走出座位——让学生去“演”
  小学生对于故事性很强的文章,如童话和寓言,都有浓厚的阅读兴趣。但是一旦让他们把“读”变成“写”时,因为不知道该怎样开展情节,也不知道怎样去进行叙述和描写,他们往往不知道如何下笔。这时候, “演”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指导学生学写寓言和童话时,我使用了相同的办法:让学生自组小组编写情节,并且分角色将他们的故事在班上进行合作表演,并要求他们对角色的语言、行为、心理等各方面的表演要到位。这时,学生的积极性很快被调动起来,就连平时很腼腆内向、不善表现的学生,也能很好地把角色塑造出来。他们的表演生动活泼、妙趣横生。之后,我要求学生用文字记录下他们的表演,整理成寓言或童话。结果多数学生不仅能按要求完成作文,而且写得特别好。
  (五)走向社会——让学生去“悟”
  小学生写作文,通常情况下只会摆现象说事情,而不会对现象和事件进行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思考。换言之,他们不善于理性思维。所以他们没办法把作文写“深” 写“透”。让他们走向社会,可以帮助他们有意识地去观察、感受和思考,逐渐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看法和见解,并且养成思考的习惯。我平时很注意让学生留心观察在社会上看到的现象,并会在作文课上要求他们谈谈对这些现象的看法。开始,学生不太懂得发表自己的见解,也没有更多的感受。但时间一长,他们开始想得多了,也说得多了。有时,由于意见和看法不一致,他们还会在作文课上进行激烈的争论。慢慢地,他们也习惯在作文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对很多事情开始有了自己的立场和见解,甚至会发表一些很有思想的句子和言论。
  通过一系列的尝试,我把作文教学的课堂作了拓展和延伸,同时也实现了作文教学课堂从单一化到立体化的转变。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也不再抱怨不知道该写些什么;他们开始对写作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除去我布置的作文练习,他们还开始乐于动笔写下自己生活的点滴和感受。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不再空洞无物,文辞也不再贫乏无味,甚至在写作技巧上,他们的进步也是十分明显的。
  作文是基础教育阶段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阶段能否写出符合课标要求的文章,是判断一名学生是不是较好掌握语言使用能力的重要标准,同时也是检验一位语文教师是否较好完成作文教学任务的关键所在。要上好一节作文课,就不能仅仅满足于完成“老师讲完,学生写”的简单过程。作文课,要对学生真正起到指导作用,教师的思维就必须要活跃起来,要引导学生一起,使课堂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从平面化走向立体化,在枯燥中求变化,在变化中求提高,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课的主体,并最终实现作文指导的有效化。
   (责编郝勋)
其他文献
【摘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乐学、善学,是提高电工学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科学的教学方法,直观形象的学习情境,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电工学的兴趣。  【关键词】电工学 学生 学习兴趣    电工学课程是中职学校各专业必修的一门应用性的技术基础课程,理论性、实践性较强。如何让学生接受这门课的知识,特别是理解和应用重点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新观念,根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建筑行业随着人们日益的需求也在不断的进步,在施工技术方面也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施工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之一是深基坑的支护施工技术,它起到对
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心盈注,情感丰赡,是做一个好老师的前提。师爱是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赏识以及尽责的美好情感,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教师爱学生是道德情感,是职业之爱,而不是私情之爱,因此,师爱是“泛爱”,不是“偏爱”、是“严爱”,不是“溺爱”。那么,教师该如何去爱学生呢?    一、尊重学生,信任学生    尊重是
《孙子兵法》中蕴含了丰富的激励思想、大量的激励方法和精妙的激励策略,如道义激励、感情激励、环境激励、赏罚激励等,高职院校学生干部队伍的管理者应从中吸取营养并运用到
基于人力资本理论视角建构教育资本与收入差距的理论框架,梳理教育回报率与收入差距的既有文献,从而为建构关系模型提供理论层面的应然诠释。借助全国范围的面板数据,利用Gr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