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探讨了虚拟社会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人的“类本质”的发展的关系,认为虚拟社会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时指出人的全面发展终究不能在虚拟社会实现,应注意网络问题的负效应。
[关键词] 虚拟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网络问题; 现实社会
[中图分类号] G25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17-02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出现了“虚拟主体”、“虚拟人”。虚拟社会促进了人的个性、“现实本质”和“类本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虚拟社会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是每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性,“其基本内涵是指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其特点”(许全兴:《当代中国需要个性解放》,载《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把人们关注的对象由外部世界、他人转向自我,开启了个性解放的先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尼采的“超人”理论,都是对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强调。人不是奴性的人,而是有独立个性、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人们有所创新、创造和发明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自由、民主、文明的标志。因此,毛泽东说:“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08页,人民出版社,1996)
在虚拟社会中,人类将变得更自由、独立,将更加突出语言和信息的作用;更看重各种文化形态和个人权利的平等性。“在虚拟空间中,身体不在场,并且变得无关紧要。如果你不愿意透露,没有人会知道你的种族、出身、性别、残疾或者经济状况。”(Martin Dodge,Rob Kitchin.Maping Cyberspace.London,2001.p.53)身体的缺场、身份的虚拟,为人们本真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彰显个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在虚拟社会中,没有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分工,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或者说,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人们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虚拟社会的主人。“虚拟人”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自由地转换职业,担当不同的角色,就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56页,1995)在虚拟社会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管理者,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和领导。人们在个性解放的同时,也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可以这样说,在虚拟社会中,人们找到了一个本真的自我。
二、虚拟社会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由于虚拟社会普遍存在着“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现象,再加上人在虚拟社会中的身份感、归属感的消失,因此,在虚拟社会中社会交往被赋予了新的形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交往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社会角色等因素制约着交往的范围和频率,而且人的交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时空下面对面进行的。因此,交往呈现出简单、贫乏的特征。而虚拟社会中的交往,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血缘、业缘、地缘空间,大量陌生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在网络社会中实现了随时随地、自由自在的交往。
在虚拟交往中,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网缘关系”出现了。在这种新的“网缘关系”中,相同的兴趣、爱好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各种虚拟社团、虚拟社区,甚至虚拟政府和国家。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网络在交往中最强大的方面之一,在于兴趣相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而不必考虑他们的地理位置和时区上的差异。”(周寰:《点击网络文明》第6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网缘关系”丰富和扩展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分工、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形成了各方面、领域和层次的虚拟关系。虚拟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文化关系等的全面生成,使人的社会关系变得空前丰富,极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三、虚拟社会与人的“类本质”的发展
创造性和超越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即人是一种能超越自身,自由创造存在的存在物。在虚拟社会中,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类本质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首先,虚拟世界、虚拟社会是人的创造物。电脑专家、数字精英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构造和显现出一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源于人类而高于人类,源于信息而高于信息的虚拟世界。其次,“虚拟人”具有自主创造的特性。许多“虚拟人”不仅是一种经过严密编码的符号系统,而且还是驻留在虚拟世界中的具有智能的自主计算实体,即虚拟世界中的软件机器人。“虚拟人”实际上是一个程序,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才能生存。“虚拟人”具有自主性、智能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人以自己为摹本创造了“虚拟人”,而“虚拟人”又超越了人的肉体、身份、社会关系等现实特性,变为一种精神性的、数字化的、虚无性的存在物。它是人身体的延伸,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更是人智慧的升华。它能深入到现实人所不能达到的虚拟世界深处,自主地进行信息收集、环境检测、社会管理、虚拟生产、虚拟经营等实践活动。“虚拟人”在虚拟世界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在现实世界实践活动的延伸,也是人的创造性、超越性类本质的展现和发展。
总之,虚拟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的“个性”、“现实本质”和“类本质”发展。然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在虚拟社会最终实现。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指的是现实人、“一些现实的个人”,而不是“虚拟人”。再者,人们在虚拟生存时把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带到虚拟社会,产生了“网络问题”。“网络问题”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完成。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余岩
[关键词] 虚拟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 网络问题; 现实社会
[中图分类号] G250.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7)07-0017-02
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浪潮的兴起,人类社会发展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社会分化为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社会主体生存也随之分化为现实生存和虚拟生存,出现了“虚拟主体”、“虚拟人”。虚拟社会促进了人的个性、“现实本质”和“类本质”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注入了新的内容。
一、虚拟社会与人的个性的自由发展
个性是每个人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特性,“其基本内涵是指个人的主体性、独立性及其特点”(许全兴:《当代中国需要个性解放》,载《现代哲学》,2001年第1期)。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的哲学命题,把人们关注的对象由外部世界、他人转向自我,开启了个性解放的先河。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叔本华的“世界是我的意志和表象”,尼采的“超人”理论,都是对人的主体性和独立性的强调。人不是奴性的人,而是有独立个性、能支配自己命运的人。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是人们有所创新、创造和发明的前提,也是一个社会自由、民主、文明的标志。因此,毛泽东说:“被束缚的个性如不得解放,就没有民主主义,也没有社会主义。”(《毛泽东文集》第3卷,第208页,人民出版社,1996)
在虚拟社会中,人类将变得更自由、独立,将更加突出语言和信息的作用;更看重各种文化形态和个人权利的平等性。“在虚拟空间中,身体不在场,并且变得无关紧要。如果你不愿意透露,没有人会知道你的种族、出身、性别、残疾或者经济状况。”(Martin Dodge,Rob Kitchin.Maping Cyberspace.London,2001.p.53)身体的缺场、身份的虚拟,为人们本真地表达自我、展现自我、彰显个性,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环境。
在虚拟社会中,没有人和人之间的不平等分工,每一个人既是参与者,又是组织者;或者说,既是演员,又是导演。人们自己确定自己干什么、怎么干,自发地“自己对自己负责”、“自己为自己做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觉地做虚拟社会的主人。“虚拟人”可以在虚拟社会中自由地转换职业,担当不同的角色,就像马克思所设想的:“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85、56页,1995)在虚拟社会中,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管理者,所有人都是自己的主人和领导。人们在个性解放的同时,也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平等。可以这样说,在虚拟社会中,人们找到了一个本真的自我。
二、虚拟社会与人的社会关系的丰富
由于虚拟社会普遍存在着“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现象,再加上人在虚拟社会中的身份感、归属感的消失,因此,在虚拟社会中社会交往被赋予了新的形态。在现实社会中,人们社会交往的主要形式是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交往是基于血缘、地缘、业缘关系建立起来,人的社会地位、身份、社会角色等因素制约着交往的范围和频率,而且人的交往活动都是在一定的物质时空下面对面进行的。因此,交往呈现出简单、贫乏的特征。而虚拟社会中的交往,彻底地打破了传统的血缘、业缘、地缘空间,大量陌生的、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种族、肤色、语言的人,在网络社会中实现了随时随地、自由自在的交往。
在虚拟交往中,一种新的社会关系——“网缘关系”出现了。在这种新的“网缘关系”中,相同的兴趣、爱好把人们联系在一起,形成各种虚拟社团、虚拟社区,甚至虚拟政府和国家。就像比尔·盖茨所说的:“网络在交往中最强大的方面之一,在于兴趣相同的人联系在一起而不必考虑他们的地理位置和时区上的差异。”(周寰:《点击网络文明》第66页,中国城市出版社,2001)“网缘关系”丰富和扩展了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中分工、地域和民族的狭隘性,形成了各方面、领域和层次的虚拟关系。虚拟的政治关系、经济关系、法律关系、伦理关系、文化关系等的全面生成,使人的社会关系变得空前丰富,极大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三、虚拟社会与人的“类本质”的发展
创造性和超越性是人区别于动物的“类本质”,即人是一种能超越自身,自由创造存在的存在物。在虚拟社会中,人的创造性和超越性的类本质被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首先,虚拟世界、虚拟社会是人的创造物。电脑专家、数字精英将光、电、色、能、数字与信息集于一体,构造和显现出一个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源于人类而高于人类,源于信息而高于信息的虚拟世界。其次,“虚拟人”具有自主创造的特性。许多“虚拟人”不仅是一种经过严密编码的符号系统,而且还是驻留在虚拟世界中的具有智能的自主计算实体,即虚拟世界中的软件机器人。“虚拟人”实际上是一个程序,只有在虚拟世界中才能生存。“虚拟人”具有自主性、智能性和社会性等特征。人以自己为摹本创造了“虚拟人”,而“虚拟人”又超越了人的肉体、身份、社会关系等现实特性,变为一种精神性的、数字化的、虚无性的存在物。它是人身体的延伸,是人的“无机的身体”,更是人智慧的升华。它能深入到现实人所不能达到的虚拟世界深处,自主地进行信息收集、环境检测、社会管理、虚拟生产、虚拟经营等实践活动。“虚拟人”在虚拟世界的创造性活动,是人在现实世界实践活动的延伸,也是人的创造性、超越性类本质的展现和发展。
总之,虚拟社会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人的“个性”、“现实本质”和“类本质”发展。然而,人的全面发展并不能在虚拟社会最终实现。因为在马克思那里,“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指的是现实人、“一些现实的个人”,而不是“虚拟人”。再者,人们在虚拟生存时把现实社会的矛盾、问题带到虚拟社会,产生了“网络问题”。“网络问题”对人的全面发展起到一些负面效应。因此,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最终完成。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
责任编辑余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