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察西门庆”说起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ddfasfafjdkjfkekj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门庆,其人其事,大凡看过《金瓶梅》和《水浒传》的人都知道,其臭名家喻户晓,就是这样一个地痞流氓、街头混混,却混上了其时山东省提刑副千户,不久又提拔为正千户。而且由副转正,也是经过上级部门考察的,且看考察评语:“提刑副千户西门庆,才干有为,精察素著,家称殷实而在任不贪,国事克勤而台工有绩,翌神浑而分毫不紊,司法令而齐民共仰,宜加转正,以掌刑名者也。”这样一个“才干有为”“国事克勤”“齐民共仰”的优秀官员还不应该提拔吗?
   不过,这是第二次考察结果。第一次考察结果,其评语却与此相反:“理刑副千户西门庆,本系市井棍徒,夤缘升职,滥冒补功,菽麦不知,一丁不识,纵妻妾嬉游街巷,而帷簿为之不清,携乐妇而酣饮市楼,官箴为之有玷,至于包养韩氏之妇,姿其欢淫,而行简不修;受苗青夜赂之金,曲为掩饰,而脏迹显著。”
   前后两次考察,不过相距一年时间,评语却大相径庭。一个把西门庆说成是廉政勤政善政的良吏,一个把西门庆称之为荒淫贪婪无恶不作的人渣。孰真孰伪?细读《金瓶梅》便可了然:第一次“考察报告”是山东监察御史曾孝序所为,此公清廉公正,恪尽职守,认真调查,所写考察报告基本属实;第二次“考察报告”出自谁手,书中虽没交代,却详述西门庆颇费心机为考察做了“铺垫”。西门庆先是巴结上了蔡京的管家翟爷,既送金银,又送美女,结为亲家,继而又对蔡京的干儿子曲意逢迎,贿赂钱财,最终攀上了蔡京这棵大树,两番祝寿,禮品丰厚,平时孝敬,隔三差五。难怪第二次“考察报告”还没出笼,蔡府的翟管家在给西门庆的信中就说的明白:“今岁考绩,必有升迁,昨日神运都功,两次上奏,生已对家老爷说了安上亲家名字,工完题奏,必有恩典,亲家必有掌刑之喜。”这封信让西门庆吃了“定心丸”,一个蔡府管家便给西门庆的考察定了调,剩下的就由考察组笔下生花了。
   考察西门庆虽是小说家言,却也道破了黑暗的封建时代升官玄机,暴露了那时的官场腐败和丑恶。历史的车轮如今已驶进了民主法制时代,但旧时代的沉渣有时还会泛起,从当代反腐败斗争中剖析的一些案例来看,某些腐败分子之所以能边腐边升,与“上面有人、考察失当”不无关系。“五假副部”卢恩光,从1997年到2003年,一年换一岗,六年提六级,从乡到县再到省再到京,从副科级到正局级。后又从正局到副部,上面对其考察一路亮“绿灯”,火箭速度的背后是卢恩光的金钱铺垫,至2016年,卢恩光先后对给予他造假升级有过帮助的人员行贿资金共计人民币1278万元。卢恩光2009年调到司法部成为副部级干部,司法部有关领导有重大责任。据中央纪委监察室工作人员介绍:“他每周都去给领导同志家里送菜、水果、各种肉食、半成品。”经查,在卢恩光造假晋升之路上,20多名不同层级的党员领导干部收受其贿赂(据中央纪委官网、央视报道)。还有那个五毒俱全的原江西省副省长胡长清,在“三讲”中竟也“合格“通过,且下的评语赞词多多;还有些腐败分子头上曾戴着“优秀”“模范”“先进工作者”光环提拔上来的,须知腐败分子也很会沽名钓誉呀,当初是怎么考察的呢?虽然这些人最终还是倒在反腐败斗争的枪口下,但也给人们留下了如何正确考察干部的思考。这方面,古代齐威王考察阿大夫和即墨大夫的办法可引以为鉴,即不轻信左右之言,多到实地调查。当今,考察干部最准确的办法,也还是要真正深入到群众中去,听听群众的反映和评价,看看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只有绝大多数群众的意见,才是检验考察的结果是否反映了客观实际、考察对象是否真正合格的标准,才不至于让“西门庆”式人物混进干部队伍并被提拔重用。
  戴敦邦/图
其他文献
说到“谣言”,大家都感觉是贬义的、负面的。其实,“谣言”的本意,没这么简单。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辞海》(399页)对“谣言”的解释是:①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②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如《后汉书·杜诗传赞》有“诗守南楚,民作谣言”之说。这里的“杜诗”不是指“诗圣”杜甫的诗,而是一个叫杜诗的人。他是东汉时的官员,在任南阳太守时,不仅大兴水利,而且发明了水力鼓风机,以水力传动机械
期刊
去一家小超市买鸡蛋,小老板娘说前几天因为感冒了没开门。她说,自己感冒倒不要紧,怕传染给顾客。是的,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的非常时期,感冒也不是小事。这时候,如果还有人说“戴不戴口罩是我自己的事”“不戴口罩关你啥事”?那就是法盲科盲了。“战疫”时期去公共场所、人员聚集场所、高风险场所,你是否感冒无人关注,但你不戴口罩,你可能就要摊上大事了。这不是危言耸听。在疫情阻击战的特殊时期,严格遵守防护要求,出门在
期刊
听真话,讲真话,喊了很多年,却总是“真”难求。   这亦使得一些有理想有志气的青年为之寒心,于是以脚投票,拔腿走人,造成一些地方的人才严重流失。   据《半月谈》今年第一期披露:2017年,王聪(化名)主动申请到某贫困县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现在,却不得不提前离开。因为他向媒体讲了真话,反映“扶贫资金拨付不如母猪产仔快”。之前,他筹划的一个养猪项目申请获批了20万元扶贫资金,结果,老母猪产的猪仔都
期刊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全国人民同舟共济众志成城抗击毒魔的新闻,时时令我感动。已是耄耋之年的钟南山、年逾杖围的李兰娟二位院士临危受命,急赴疫情防控前沿;全国346支医疗队、4.26万名医务人员辞别亲人,义无反顾地驰援湖北,夜以继日地为救治患者连续苦战,有些甚至累倒乃至牺牲在抗疫一线……老百姓中有一种说法:不到有事的时候,看不出人的好坏。意思是在庸常的日子里,你我他都为柴米油盐一家老小的每日三餐奔波劳
期刊
72岁的邱钧常年锻炼,体魄健强,膂力过人,曾获北京健美比赛老年组冠军,被誉为武汉的“施瓦辛格”。面对疫情爆发,他曾经有恃无恐,不听家人劝阻,经常外出锻炼且拒绝佩戴口罩,结果受到病毒感染,不幸去世。如此強壮身体者也不能免遭病毒的侵袭而避免厄运。悲哉也夫!   佩戴口罩是阻断病毒传播的重要防线,在公共场所佩戴口罩已成为疫情期间的刚性规定,具有法律效力。它已不止是道德命题,而是关乎原则问题,甚至涉嫌触
期刊
我于杂文,似有天然亲近感。大约十一二岁的时候,一家图书馆处理旧书,花三分钱买得一本小册子,书曰《且介亭杂文》,印有鲁迅先生照片。当时,只是听说过鲁迅的名字,其他几乎一概不知。书买了,闲时翻看,从序言里得知,这是一本“杂文”集。并从鲁迅先生的文字里,知晓一些人对“杂文”很不待见,“并给了种种罪状的”。   逆反之心,油然而发。那些人为什么“和杂文有切骨之仇”?我的阅读兴趣被强力激活,先是拣感兴趣的
期刊
“妈妈去哪儿啦”等十三則
期刊
最近,有一个词条很是走红,或是格外受人推崇,它就是名不见经传的“一以贯之”。   从词意上来看,“一以贯之”是一个中性词语,它既沒有什么倾向性,又没有袒护到哪一方,一直保持着不偏不倚的属性,即使是到了天荒地老仍保持着折衷主义,因而该词条素有中庸之美。“一以贯之”之所以招人待见,是因为人们喜欢拉它入赘,比如形容一个人在某个方面表现得如何好,或是表现得如何差,常常拿它来“靠边选站”;一旦某人某事与它
期刊
“半部《论语》治天下”,在今天,读了《论语》,翻出新意,仍然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最近,我重读了《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觉得有必要为子路说几句公道话。文章讲的是孔子请几位学生言志的故事。当孔子问及各人的志向时,几位学生各有各的表现。有的率直以对,有的忸怩作态,有的故弄玄虚。   当时,子路第一个站起回答,他说,不消三年,就能把一个处在大国夹缝中、灾荒连年的小国治理得国富民强、百姓知礼。照例,
期刊
当某个地方或某个单位发生了自然灾害或是意外事故后,我们常常可以听到或看到这样的说法:“某某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指挥救援或指导抢险工作”,“要把损失降到最低”等等。笔者经常为此纳闷:“第一时间”究竟是什么时间?“降到最低”到底有多低?   本人天生愚笨,于是想借助工具书解答上述问题,可是翻遍了《现代汉语词典》也没找到满意答案。于是又试着这样理解,第一个到达的人。但是仍觉得不对,因为明明说的是到达的第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