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6月22日,京杭大运河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南端拱墅,是千里运河上最灵动和最有生机的区域之一。历经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历程,运河拱墅段的生态、景观、人文功能进一步彰显,以运河为轴的产业带正向运河立体商圈转型。
一谈运河产业带的发展
产业带的形成离不开交通干线,运河产业带是指依托运河运输取水排放功能,形成的以京杭大运河为轴线、码头等为节点和纽带、手工业和传统商贸业以及工业和仓储业为主体的线性产业带。
农业社会拱墅市井繁华。运河是农田灌溉的水源之一,流经之地皆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拱墅作为漕运的起点,是江南地区向中央交纳贡赋的集散地,传统手工业、商业集聚,沿河的米市巷、卖鱼桥、富义仓、信义坊、北新关、拱宸桥,展现了一幅繁华的“运河上河图”,其标志性建筑是集市、码头、石桥、水坝等。
工业社会拱墅机器轰鸣。运河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运输、取水、排放等功能,工业企业云集运河南端两岸,沿河的炼油厂、热电厂、发电厂、造纸厂、化工厂、纺织厂、药厂、钢厂,形成了一条先进的“工业长廊”, 如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拥有700台麻纺织机的浙江麻纺厂、杭丝联、杭二毛、杭钢集团、半山电厂、中石化杭州炼油厂等,它们都依赖运河运输原料和成品,工业社会拱墅的标志性建筑是烟囱、管网和厂区,可用“发达”两字来形容。
二谈运河立体商圈的建设
生态文明社会拱墅产城融合。运河产业带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运河立体商圈则是生态文明社会拱墅产城融合的平台。当历史的脚步跨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时期,有着千年历史的线性产业带开始向立体商圈转型,特别是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后,运河两岸集聚了财富小镇、智慧创新小镇、移动互联小镇、电商小镇等10余个特色产业平台,运河大关商务区、运河武林商圈、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运河新城,奏响了一首产城融合发展的交响曲,其标志性建筑是历史街区、楼宇和城市综合体,可用“和谐”两字来表述。
运河立体商圈是典型意义上的现代宏观商圈,是指依托运河生态景观文化功能,形成的以运河为轴线、城市功能为依托、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呈立体分布的放射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它既传承了运河厚重的产业积淀,又摆脱了传统产业对码头的依赖,深入运河两岸腹地,以城市功能为基础,向空中地下要空间,实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后运河商圈面积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五个区块:
运河大关商务区商业商务楼宇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由远洋、万通、绿地、英蓝等企业开发,拥有高层、超高层甲级写字楼10幢以上。运河武林商圈商业商务楼宇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包括华浙广场、白马大厦、浙江移动大楼、浙商时代大厦、新世纪大厦,以及苏宁生活广场、滨绿杭汽发地块商业综合用房,该区块是目前拱墅区楼宇经济最为成熟的区域。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全国首创文创园服务规范,现有园区面积35万平方米,远期达到50万平方米,有着浙江省文创产业诞生地的深厚底蕴,是未来文创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规划产业用房216万平方米,受中央财政支持,目标是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广告产业园。运河新城(拱墅)7.28平方公里,总规划人口10万人,计划总投资250亿元,是杭州城北副中心。除五大主力板块外,拱墅区还有380万平方米的10%留用地项目,星罗棋布在运河两岸,杭州城北银泰城是其中的佼佼者,展示了运河商圈强劲的产业脉搏。
三谈运河产业带到运河立体商圈的实践
从运河产业带到运河立体商圈,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城市和产业的转型。2001年,杭州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拱墅区由原来处于杭州市区最北端的城郊区转变为杭州市中心城区,2007年以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城市功能的优化全面加速了产业带向商圈的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到2020年左右,以高层和超高层楼宇为载体,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高技术产业为内核的运河商圈将基本建成,重新定义运河沿线的产业版图,成为杭州市“四中心一基地”中的重要一极。在转型过程中,拱墅既上接杭州市“四中心一基地”定位的天线,又下接区域产业脉络演变的地气,走出了一条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道路。
推动种养殖经济向物业经济和产业经济转型。拱墅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在村级经济发展历程中,先后发展过种养殖业、乡镇企业,城市化快速推进以后,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由经济合作社建设物业,收取稳定的物业租金。当前,全区40个经合社的资产总量达到113亿元,可分配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在物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促进本土产业经济发展,海外海集团、康汽集团、建华集团、天马控股等原来的村办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区现有12家上市公司,有力地带动了宾馆旅游、汽车销售服务、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推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文创经济转型。拱墅过去一直是杭州传统工业的集聚地,鼎盛时期工业产值占据主城区的60%。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拱墅区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战略,累计搬迁了516家工业企业,万元生产总值电耗下降19.78%,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二五”目任务,实现了从传统工业集聚区向现代服务业强区的转型。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4.89%,比2006年上升31个百分点。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高技术产业等是运河商圈建设的重点,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文化创意产业,运河两岸大量的工业遗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最初的LOFT49发展到如今的“一园十三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幅,已经走出最初“只发光不发热”的阶段,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如今漫步运河,新潮的文化创意和古旧的工业遗存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意境和风味。
推动街区经济向楼宇经济和综合体经济转型。拱墅拥有两条国家级的“中国特色商业街”,胜利河美食街是全国唯一的美食特色商业街,石祥路和沈半路汽车特色街年销售额约280亿元,全区25家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1200亿元,平面式的街区经济已经发展到极致。与此同时,立体式的楼宇经济和综合体经济方兴未艾,目前全区在建及规划建设的商业综合体面积270万方,包括杭州银泰城、万达广场、中国远洋、绿地中央广场、万通中心、苏宁广场、水晶城等项目。2007年以来,全区招商引资1500亿元,为运河立体商圈加速崛起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商圈是一个城市的文明和生活读本,拱墅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脉搏昭示了运河立体商圈的美好未来,它必将和运河文化带交相辉映,在运河南端向世人展示一幅产业、文化、城市融合发展的实景,共同写好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拱墅篇章!
一谈运河产业带的发展
产业带的形成离不开交通干线,运河产业带是指依托运河运输取水排放功能,形成的以京杭大运河为轴线、码头等为节点和纽带、手工业和传统商贸业以及工业和仓储业为主体的线性产业带。
农业社会拱墅市井繁华。运河是农田灌溉的水源之一,流经之地皆是富庶的鱼米之乡。拱墅作为漕运的起点,是江南地区向中央交纳贡赋的集散地,传统手工业、商业集聚,沿河的米市巷、卖鱼桥、富义仓、信义坊、北新关、拱宸桥,展现了一幅繁华的“运河上河图”,其标志性建筑是集市、码头、石桥、水坝等。
工业社会拱墅机器轰鸣。运河由于其得天独厚的运输、取水、排放等功能,工业企业云集运河南端两岸,沿河的炼油厂、热电厂、发电厂、造纸厂、化工厂、纺织厂、药厂、钢厂,形成了一条先进的“工业长廊”, 如当时亚洲规模最大的拥有700台麻纺织机的浙江麻纺厂、杭丝联、杭二毛、杭钢集团、半山电厂、中石化杭州炼油厂等,它们都依赖运河运输原料和成品,工业社会拱墅的标志性建筑是烟囱、管网和厂区,可用“发达”两字来形容。
二谈运河立体商圈的建设
生态文明社会拱墅产城融合。运河产业带是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的产物,运河立体商圈则是生态文明社会拱墅产城融合的平台。当历史的脚步跨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时期,有着千年历史的线性产业带开始向立体商圈转型,特别是经济社会进入新常态后,运河两岸集聚了财富小镇、智慧创新小镇、移动互联小镇、电商小镇等10余个特色产业平台,运河大关商务区、运河武林商圈、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运河新城,奏响了一首产城融合发展的交响曲,其标志性建筑是历史街区、楼宇和城市综合体,可用“和谐”两字来表述。
运河立体商圈是典型意义上的现代宏观商圈,是指依托运河生态景观文化功能,形成的以运河为轴线、城市功能为依托、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呈立体分布的放射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它既传承了运河厚重的产业积淀,又摆脱了传统产业对码头的依赖,深入运河两岸腹地,以城市功能为基础,向空中地下要空间,实现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全面建成后运河商圈面积将达到1000万平方米,主要包括五个区块:
运河大关商务区商业商务楼宇面积约150万平方米,由远洋、万通、绿地、英蓝等企业开发,拥有高层、超高层甲级写字楼10幢以上。运河武林商圈商业商务楼宇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包括华浙广场、白马大厦、浙江移动大楼、浙商时代大厦、新世纪大厦,以及苏宁生活广场、滨绿杭汽发地块商业综合用房,该区块是目前拱墅区楼宇经济最为成熟的区域。运河天地文化创意产业园在全国首创文创园服务规范,现有园区面积35万平方米,远期达到50万平方米,有着浙江省文创产业诞生地的深厚底蕴,是未来文创产业集聚发展的主阵地。杭州运河国家广告产业园规划产业用房216万平方米,受中央财政支持,目标是打造“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广告产业园。运河新城(拱墅)7.28平方公里,总规划人口10万人,计划总投资250亿元,是杭州城北副中心。除五大主力板块外,拱墅区还有380万平方米的10%留用地项目,星罗棋布在运河两岸,杭州城北银泰城是其中的佼佼者,展示了运河商圈强劲的产业脉搏。
三谈运河产业带到运河立体商圈的实践
从运河产业带到运河立体商圈,实现产城融合发展,是一场影响深远的城市和产业的转型。2001年,杭州市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拱墅区由原来处于杭州市区最北端的城郊区转变为杭州市中心城区,2007年以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00亿元,城市功能的优化全面加速了产业带向商圈的转型,为现代服务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预计到2020年左右,以高层和超高层楼宇为载体,以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高技术产业为内核的运河商圈将基本建成,重新定义运河沿线的产业版图,成为杭州市“四中心一基地”中的重要一极。在转型过程中,拱墅既上接杭州市“四中心一基地”定位的天线,又下接区域产业脉络演变的地气,走出了一条产业和城市融合发展的道路。
推动种养殖经济向物业经济和产业经济转型。拱墅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在村级经济发展历程中,先后发展过种养殖业、乡镇企业,城市化快速推进以后,大力发展物业经济,由经济合作社建设物业,收取稳定的物业租金。当前,全区40个经合社的资产总量达到113亿元,可分配收入突破10亿元大关。在物业经济快速发展壮大的同时,促进本土产业经济发展,海外海集团、康汽集团、建华集团、天马控股等原来的村办企业,跻身全国民营企业500强,全区现有12家上市公司,有力地带动了宾馆旅游、汽车销售服务、专业市场和电子商务、机械制造等产业的发展。
推动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和文创经济转型。拱墅过去一直是杭州传统工业的集聚地,鼎盛时期工业产值占据主城区的60%。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拱墅区大力实施“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战略,累计搬迁了516家工业企业,万元生产总值电耗下降19.78%,提前三年完成了“十二五”目任务,实现了从传统工业集聚区向现代服务业强区的转型。2014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74.89%,比2006年上升31个百分点。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金融服务、高技术产业等是运河商圈建设的重点,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文化创意产业,运河两岸大量的工业遗存,为文化创意产业的萌芽和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从最初的LOFT49发展到如今的“一园十三区”,主营业务收入年均保持20%以上的增幅,已经走出最初“只发光不发热”的阶段,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双赢。如今漫步运河,新潮的文化创意和古旧的工业遗存结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意境和风味。
推动街区经济向楼宇经济和综合体经济转型。拱墅拥有两条国家级的“中国特色商业街”,胜利河美食街是全国唯一的美食特色商业街,石祥路和沈半路汽车特色街年销售额约280亿元,全区25家专业市场年成交额达1200亿元,平面式的街区经济已经发展到极致。与此同时,立体式的楼宇经济和综合体经济方兴未艾,目前全区在建及规划建设的商业综合体面积270万方,包括杭州银泰城、万达广场、中国远洋、绿地中央广场、万通中心、苏宁广场、水晶城等项目。2007年以来,全区招商引资1500亿元,为运河立体商圈加速崛起注入了不竭的动力。
商圈是一个城市的文明和生活读本,拱墅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强劲的发展脉搏昭示了运河立体商圈的美好未来,它必将和运河文化带交相辉映,在运河南端向世人展示一幅产业、文化、城市融合发展的实景,共同写好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拱墅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