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我第二次来西北,每一次都有极其深刻的感受。西北虽苦,但那种苦已经渗透到骨缝里和灵魂深处,成为我们精神世界不可或缺的元素。一路上我都在思考,苦是什么?苦就是支撑军人价值的脊梁,没有苦的磨砺、苦的浸染,军人就失去本有的刚强!
从银川出发,我们驱车赶往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腾敖包。那里就是部队驻训的地方。
苍凉大漠也有梦
出了银川市区,就到了贺兰山下。
窗外的贺兰山,虽然算不上巍峨高大,却在茫茫戈壁滩中霸气依旧,让人心生敬畏。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满江红》,字字铿锵,句句有力,极具战斗精神。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如今在雄伟贺兰脚下,似乎已经穿越到当年破关隘、灭胡虏、雪仇恨,万马奔腾、奋勇杀敌的豪气场面。
这种豪气和霸气,何不是我们当前部队急需的呢?
随行战友说道:“我很佩服当年的匈奴,因为匈奴人吃得了苦,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百年不倒,千年依旧。吃苦,是一支军队强大的基本骨架。”
此刻,想想我们的雷达分队曾经几次“驾长车”穿越贺兰,心里瞬间豪情满怀,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苦的磨砺,已经向强军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阿拉善左旗再往里走,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渐渐地,真正的大漠荒凉开始不断地闪现在我的眼前。远远望去,茫茫戈壁,一个个沙丘如同坟堆一样,密密麻麻,似乎埋葬了千萬年来的历史往事,让人有种上前拨开它一探究竟的冲动。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在含有强烈紫外线阳光的照射下,分外刺眼,成为装点沙漠的唯一绿色。汽车行驶一个多小时,方能遇到一个土坯或砖砌的“客栈”,如同电影里龙门客栈那样,苍凉神秘而又充满刀光剑影。如果不是一条蜿蜒的公路横穿沙漠,我还真难以相信我们能够走出这片天地。
司机小曹讲到,他们单位,半数以上雷达站都驻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十年前,这里还没有通路,许多官兵从当兵到退伍都没有出来过一次。
即便是这样苦,官兵们对大漠依旧情深。我的印象里,凡是在大漠工作过的人,都具备团结、善良、怀旧、坚强的特点——苍凉大漠,不仅仅成就了官兵沧桑的人生,更成就了他们坚强而柔软的心理。许多在大漠中工作过的战友讲,如今,他们的梦里会经常出现大漠的影子,大漠的苦刻骨铭心,在大漠工作时间越长,对大漠的思念越深——苦,不仅是练兵的强心剂,更是凝聚兵心的好药方。
黄沙磨脸苦砺心
经过将近五个小时的奔驰,我们终于到了阿拉腾敖包。带队指挥员老祁早早地就在路口迎接我们。
当看清他的脸庞时,我顿时一怔。分别不到两个月,他的脸就被强紫外线晒得通红,在长时间风沙的摧残下,皮肤显得粗糙了许多。但,他的军礼还是那么标准有力,充满精气神。
远远地就看到一台雷达倔强地挺立在茫茫戈壁滩上,心里万分激动。老祁介绍,部队驻扎在一个上世纪80年代废弃的雷达站,条件虽然苦了点,但最起码官兵们有了能“安生”的地方。
走近驻地,分队吹哨集合,一个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们快速从我身边闪过。高亢的口号声喊出了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
由于雷达站废弃了几十年,这里的营房破旧不堪,作战值班室、官兵宿舍、厨房连门窗都没有,为了挡风御寒,官兵们在窗户上钉了一层塑料布,算是简易的“玻璃”。
通信参谋小唐介绍:“大漠中温差大,中午达40℃,光膀子睡觉都热得要命,晚上只有不到10℃,盖被子搭棉袄睡觉都觉得不够。由于持续大风,窗户上钉的塑料布哗哗直响,吵得大家难以入睡,而且经常在半夜里被吹起来,于是,大家又得起来修窗户。最要命的是,每晚睡觉,床上都有沙子,还有不少不知名的虫子总往身上爬,长时间下来,皮肤粗糙不堪。实际上,一晚上睡上4个小时就不错了……”
正和战士们聊天时,一股风吹来,塑料布被掀了起来,沙粒毫不留情地打在我们脸上,几个战士赶快扑过去,用钉子钉上。
在营区门口,战士小隋正在站岗。我随意间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别人都是穿着短袖,唯独他穿长袖。
身边战士立即解释,小隋刚来时就产生大漠反应,全身起满脓包,每天都让人挤脓。现在虽然好些,但还是怕强紫外线照射。
据了解,来西北初期,大部分官兵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将近多一半的官兵经常流鼻血,所有官兵身上都起红疙瘩,但没有一位官兵叫苦退缩。
即便是这样,他们都把“营院”打扫得井井有条。内务干净整洁有序,各类警示标语鲜亮夺目。破营房前的一条小路引起了我的注意。通信参谋小唐介绍,这条路整整修了三次,一开始是沙子铺的,但没到一天就被风吹得一干二净。第二次是黄泥抹的,坚持不了多久也被大风大雨破坏了。不得已,战士们专门从十几公里以外找来碎石子,铺成了路。“其实这条路也没什么用处,但咱就不信那个邪,即便沙漠里没路,咱也得走出一条路来。”
古战场上写传奇
在东北生活习惯了,即便是穷山恶水,最起码还是有山有水的,而在西北,荒凉一片,整个营区,仅仅有两个“景色”让我看到“希望”,一个是他们从附近敖包拉回来两大缸水,即便泡着虫子和羊粪,那也是生命的源泉。一个是一群活力四射的战士,即便是环境再恶劣,还是展现出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走进指挥室,老祁迫不及待地拿出地图向我介绍分队的情况:“西北10多公里就是巴丹吉林沙漠、南20多公里就是腾格里沙漠,西南方为雅不赖山脉。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朝大将霍去病深入大漠击败匈奴主力,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就经过这里。”
老祁的讲述,将我带到了那段烽火烈烈、铁马奔腾的“封狼居胥”的历史年代。
老祁接着说:“不仅如此,整个演习区域,南线部署了3个雷达分队,北线就咱这一个。可以说,咱们一个分队,就负责监视整个北线的广阔空域!”
我急切地问,这几场对抗战果如何?
老祁笑着说:“首长放心,好着很呢!几次对抗,空情合格率百分之百。第二次对抗中,‘敌机’四批五架次前来袭击,我们提前搜索到目标,配合导弹部队打下四架。”老祁越说越激动,“虽然环境苦,但官兵斗志不减,一看到敌机来了,个个兴奋得要命!”
是啊,历史上,咱们的祖先鏖战在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咱们怎么可以呢?
西北地域开阔,很适合目力观察。
导演部决定,深入巴丹吉林沙漠100?200公里之间布置3组目力观察哨。经过精挑细选,5名同志奉命执行任务。
目力观察是此次演习最艰苦也最危险的任务。每天,他们都凌晨3点起床出发,晚上10点才回来——一个马扎,一份单兵食品,一个太阳伞,一个望远镜就是他们的全部装备。
官兵们介绍,大漠广阔,声音传得远,有时候听到轰轰的声音,就以为是飞机,太阳伞根本不敢打开,因为怕飞机看到,一守就是几小时。
一次,排长王超单独执行任务,由于咽喉发炎,带的水不到半天就喝完了。但他还是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哨位上,没有和上级汇报。也就是那次,飞机来袭,他用沙哑的嗓音报出了准确的情报。几批飞机被打下来那一刻,他独自在大漠深处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
在交流中,几名战士向我介绍了大漠的两种植物,一个骆驼刺,阳光越强烈,天气越干旱,它越柔韧坚强。一个是胡杨,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老祁说,骆驼刺、胡杨精神和我们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类似,都有一种战天斗地、坚忍不拔的狠劲。
其实,无论哪种精神,归根结底都是激励官兵仗剑杀敌、建功疆场,需要官兵去经历战火洗礼、经受困苦考验,最后才能得到精神的真谛。我想,在这里演习的战友们,他们得到了。
环顾四周,一望无际的沙漠让整个军营显得孤独而桀骜不驯。可以想象,当雷达转动时,千里眼巡视八方,如同一头狮子坐在山巅上巡视着自己的领地,让人觉得整个大漠唯我独尊、天下无敌,那是一种怎样的豪情!这样的队伍,怎么可能不打胜仗呢。
从银川出发,我们驱车赶往内蒙古阿拉善盟,阿拉腾敖包。那里就是部队驻训的地方。
苍凉大漠也有梦
出了银川市区,就到了贺兰山下。
窗外的贺兰山,虽然算不上巍峨高大,却在茫茫戈壁滩中霸气依旧,让人心生敬畏。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岳飞的《满江红》,字字铿锵,句句有力,极具战斗精神。以前只是在书本上看到,如今在雄伟贺兰脚下,似乎已经穿越到当年破关隘、灭胡虏、雪仇恨,万马奔腾、奋勇杀敌的豪气场面。
这种豪气和霸气,何不是我们当前部队急需的呢?
随行战友说道:“我很佩服当年的匈奴,因为匈奴人吃得了苦,在这么恶劣的环境中,百年不倒,千年依旧。吃苦,是一支军队强大的基本骨架。”
此刻,想想我们的雷达分队曾经几次“驾长车”穿越贺兰,心里瞬间豪情满怀,因为,我们已经有了苦的磨砺,已经向强军梦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从阿拉善左旗再往里走,就是巴丹吉林沙漠。渐渐地,真正的大漠荒凉开始不断地闪现在我的眼前。远远望去,茫茫戈壁,一个个沙丘如同坟堆一样,密密麻麻,似乎埋葬了千萬年来的历史往事,让人有种上前拨开它一探究竟的冲动。星星点点的骆驼刺,在含有强烈紫外线阳光的照射下,分外刺眼,成为装点沙漠的唯一绿色。汽车行驶一个多小时,方能遇到一个土坯或砖砌的“客栈”,如同电影里龙门客栈那样,苍凉神秘而又充满刀光剑影。如果不是一条蜿蜒的公路横穿沙漠,我还真难以相信我们能够走出这片天地。
司机小曹讲到,他们单位,半数以上雷达站都驻扎在荒凉的戈壁滩上,十年前,这里还没有通路,许多官兵从当兵到退伍都没有出来过一次。
即便是这样苦,官兵们对大漠依旧情深。我的印象里,凡是在大漠工作过的人,都具备团结、善良、怀旧、坚强的特点——苍凉大漠,不仅仅成就了官兵沧桑的人生,更成就了他们坚强而柔软的心理。许多在大漠中工作过的战友讲,如今,他们的梦里会经常出现大漠的影子,大漠的苦刻骨铭心,在大漠工作时间越长,对大漠的思念越深——苦,不仅是练兵的强心剂,更是凝聚兵心的好药方。
黄沙磨脸苦砺心
经过将近五个小时的奔驰,我们终于到了阿拉腾敖包。带队指挥员老祁早早地就在路口迎接我们。
当看清他的脸庞时,我顿时一怔。分别不到两个月,他的脸就被强紫外线晒得通红,在长时间风沙的摧残下,皮肤显得粗糙了许多。但,他的军礼还是那么标准有力,充满精气神。
远远地就看到一台雷达倔强地挺立在茫茫戈壁滩上,心里万分激动。老祁介绍,部队驻扎在一个上世纪80年代废弃的雷达站,条件虽然苦了点,但最起码官兵们有了能“安生”的地方。
走近驻地,分队吹哨集合,一个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们快速从我身边闪过。高亢的口号声喊出了与天斗、与地斗的豪情。
由于雷达站废弃了几十年,这里的营房破旧不堪,作战值班室、官兵宿舍、厨房连门窗都没有,为了挡风御寒,官兵们在窗户上钉了一层塑料布,算是简易的“玻璃”。
通信参谋小唐介绍:“大漠中温差大,中午达40℃,光膀子睡觉都热得要命,晚上只有不到10℃,盖被子搭棉袄睡觉都觉得不够。由于持续大风,窗户上钉的塑料布哗哗直响,吵得大家难以入睡,而且经常在半夜里被吹起来,于是,大家又得起来修窗户。最要命的是,每晚睡觉,床上都有沙子,还有不少不知名的虫子总往身上爬,长时间下来,皮肤粗糙不堪。实际上,一晚上睡上4个小时就不错了……”
正和战士们聊天时,一股风吹来,塑料布被掀了起来,沙粒毫不留情地打在我们脸上,几个战士赶快扑过去,用钉子钉上。
在营区门口,战士小隋正在站岗。我随意间观察到了一个细节,别人都是穿着短袖,唯独他穿长袖。
身边战士立即解释,小隋刚来时就产生大漠反应,全身起满脓包,每天都让人挤脓。现在虽然好些,但还是怕强紫外线照射。
据了解,来西北初期,大部分官兵身体都有不同程度的反应,将近多一半的官兵经常流鼻血,所有官兵身上都起红疙瘩,但没有一位官兵叫苦退缩。
即便是这样,他们都把“营院”打扫得井井有条。内务干净整洁有序,各类警示标语鲜亮夺目。破营房前的一条小路引起了我的注意。通信参谋小唐介绍,这条路整整修了三次,一开始是沙子铺的,但没到一天就被风吹得一干二净。第二次是黄泥抹的,坚持不了多久也被大风大雨破坏了。不得已,战士们专门从十几公里以外找来碎石子,铺成了路。“其实这条路也没什么用处,但咱就不信那个邪,即便沙漠里没路,咱也得走出一条路来。”
古战场上写传奇
在东北生活习惯了,即便是穷山恶水,最起码还是有山有水的,而在西北,荒凉一片,整个营区,仅仅有两个“景色”让我看到“希望”,一个是他们从附近敖包拉回来两大缸水,即便泡着虫子和羊粪,那也是生命的源泉。一个是一群活力四射的战士,即便是环境再恶劣,还是展现出了生命的顽强与美丽。
走进指挥室,老祁迫不及待地拿出地图向我介绍分队的情况:“西北10多公里就是巴丹吉林沙漠、南20多公里就是腾格里沙漠,西南方为雅不赖山脉。虽然环境十分恶劣,但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汉朝大将霍去病深入大漠击败匈奴主力,确保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就经过这里。”
老祁的讲述,将我带到了那段烽火烈烈、铁马奔腾的“封狼居胥”的历史年代。
老祁接着说:“不仅如此,整个演习区域,南线部署了3个雷达分队,北线就咱这一个。可以说,咱们一个分队,就负责监视整个北线的广阔空域!”
我急切地问,这几场对抗战果如何?
老祁笑着说:“首长放心,好着很呢!几次对抗,空情合格率百分之百。第二次对抗中,‘敌机’四批五架次前来袭击,我们提前搜索到目标,配合导弹部队打下四架。”老祁越说越激动,“虽然环境苦,但官兵斗志不减,一看到敌机来了,个个兴奋得要命!”
是啊,历史上,咱们的祖先鏖战在这个地方,从来没有吃过败仗,咱们怎么可以呢?
西北地域开阔,很适合目力观察。
导演部决定,深入巴丹吉林沙漠100?200公里之间布置3组目力观察哨。经过精挑细选,5名同志奉命执行任务。
目力观察是此次演习最艰苦也最危险的任务。每天,他们都凌晨3点起床出发,晚上10点才回来——一个马扎,一份单兵食品,一个太阳伞,一个望远镜就是他们的全部装备。
官兵们介绍,大漠广阔,声音传得远,有时候听到轰轰的声音,就以为是飞机,太阳伞根本不敢打开,因为怕飞机看到,一守就是几小时。
一次,排长王超单独执行任务,由于咽喉发炎,带的水不到半天就喝完了。但他还是一直坚持在自己的哨位上,没有和上级汇报。也就是那次,飞机来袭,他用沙哑的嗓音报出了准确的情报。几批飞机被打下来那一刻,他独自在大漠深处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
在交流中,几名战士向我介绍了大漠的两种植物,一个骆驼刺,阳光越强烈,天气越干旱,它越柔韧坚强。一个是胡杨,活着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朽。
老祁说,骆驼刺、胡杨精神和我们的“一把土、一滴水”精神类似,都有一种战天斗地、坚忍不拔的狠劲。
其实,无论哪种精神,归根结底都是激励官兵仗剑杀敌、建功疆场,需要官兵去经历战火洗礼、经受困苦考验,最后才能得到精神的真谛。我想,在这里演习的战友们,他们得到了。
环顾四周,一望无际的沙漠让整个军营显得孤独而桀骜不驯。可以想象,当雷达转动时,千里眼巡视八方,如同一头狮子坐在山巅上巡视着自己的领地,让人觉得整个大漠唯我独尊、天下无敌,那是一种怎样的豪情!这样的队伍,怎么可能不打胜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