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时代新作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是适应新时代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量身打造的思政教育“新名片”,《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在聊城职业技术学院的践行,增强学生获得感,引导学生利用闲暇时间,多渠道传达党史课重要信息,最终达到走近党史,增添学生正能量的目的。归纳总结《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成功经验有顶层设计,高屋建瓴;专家会诊,有效解决党史课程知识构建短板;教师协作,团队合作有力量;典型案例,再现党的苦难辉煌。同时也有不足之处,信息化教学能力短板凸显;在线课程完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课程建设相关科研水平不高。
[关键词]中共党史;闲暇生活;获得感;思考
[作者简介]尹莉(1979-),女,汉族,山东阳谷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基于职业形象培育的高职女生闲暇时间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15SZJ043);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高职生职业理想的路径创新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16WA35);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思政专项)“高职实施“青马工程”的路径创新研究”(J16ZC105);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的路径探索——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5LZYR1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2-0058-02
习近平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基于此,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勇于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思想现状基础上果断提出在全院范围内开设《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是适应新时代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量身打造的思政教育“新名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走近党史,增添正能量;增强大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尝试及效果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尝试
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在线网络课程建设,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建成网络教学课程。经过有序规划和建设,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网络学习资源。
该课程着眼于党史精神的视角讲述党的历史。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十一个专题。学生至少在线学习其中的八个专题。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资源,完成各专题的任务点共计300个左右、在该课程正常运转前,已经选择小范围学生同步测试任务点的学习及网络期末考试等环节,效果不错。通过以上环节的测试说明:通过该网络课程的学习能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引导大学生学习、提升,该课程每个专题都提供了学习指导微课视频。为了增强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前导学和课中答疑解惑。通过编写《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导学说明,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进行相关培训。该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展开网上讨论等多途径进行课中答疑解惑,解决大学生网络学习中的困惑。截止日前,2017级高职学生已经有效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二)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展开师生互动,课中答疑增强学生获得感,引导学生利用好闲暇时间,多渠道传达党史课重要信息,最终达到走近党史,增添学生正能量的目的。
二、《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十九大以来,站在历史新起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中共党史教育》为了适应新形势、有效应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问题,该课程及时做调整,以建成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有成功经验,同時也有不足之处。
(一)建设经验
1、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在领导牵头下,党史教研室定期召开课程专题研讨会,通过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头脑风暴等方法集中力量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党史教研室进一步修改、完善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等内容,具体到每个字都字斟字酌。例如在课程整体设计中,教学目标进一步得到提炼,教学目标更加简练、精准。比如,以素质目标为例,该课程素质目标归纳为: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团队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帮助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使命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专家会诊,有效解决党史课程知识构建短板。因为党史课教师的学历背景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政教育、哲学等相关学科,中共党史专业学历背景的教师为数不多。因此,老师们在党史知识储量等方面存在短板。基于此,学院邀请相关党史专家,及时为党史课程把脉,帮助老师们有效解决党史课程知识构建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们也在加班加点,“白+黑”“五+二”努力弥补党史知识短板。
3、教师协作,团队合作有力量。党史教研室除了定期召开研讨会,还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围绕“备专题”“备学生”“备案例”等方面进行热烈交流研讨。目前党史课程共十一个专题,每个老师负责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从顶层设计到底层设计都经过个人讲解,集体研讨,最终又回到个人提升、尘埃落定等阶段。集体备课中努力做到:在尊重党史专题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更注重每一个专题的个性特点,实现共性规律和个性张扬的有机统一。教师是一个团结的队伍,应一起努力,并肩作战,迎难而上,在课程建设的日子里,一人有困难,其他老师争先恐后伸出援手,不仅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老师们的感情与日俱增。
4、科研给力,打造“精准”党史课堂。党史教研室的老师们围绕党史教学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利用工作间隙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申报课题层次及课题研究水平都有极大提高,老师们从原来的不爱做课题转变成积极主动申报课题。近两年来,老师们成功立项省教育厅课题,山东省高工委思政专项课题。这些都为老师们打造“精准”党史课堂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5、典型案例,再现党的苦难辉煌。中共党史教育十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视频、音频、诗词等相关案例。如何取舍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找出最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则尤为重要。基于此,针对于每个案例的取舍,都进行认真讨论。力求把最典型的案例推送给学生,典型案例的选取可以让党史教学变得更加鲜活,有助于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从而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由理性思考外化于行。
(二)不足之处
1、信息化教学能力短板凸显。在线课堂建设中,对老师们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更高。课程建设过程中,老师们信息化能力短板越来越凸显。老师们亟需通过各种渠道去增强知识的信息化处理本领。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更进一步的在线课程建设。
2、在线课程完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线课程的建设对老师们来说尚是个新事物,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又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党史课的建设过程是个动态过程,这就会造成,党史课建设中问题的出现有时滞性。这就决定了老师们在课程建设中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形成理性认识——再投入到实践,循环往复。所以党史在线课程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逐渐完善,需要继续丰富,加入新的专题。
3、课程建设相关科研水平不高。新时代新作为,作为高校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建设。尤其在科研方面需要有一个长期付出,才会在科研层面收获长足发展。只有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二者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建设继续前行,老师们也在努力成长。通过一定努力,坚信不久的将来课程建设会有新突破。相信这也会将课程建设推向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
[关键词]中共党史;闲暇生活;获得感;思考
[作者简介]尹莉(1979-),女,汉族,山东阳谷人,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职思政教育。
[基金项目]山东省青少年素质教育重点研究基地专项课题“基于职业形象培育的高职女生闲暇时间调查及应对策略研究”(15SZJ043);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项目“高职生职业理想的路径创新研究——以某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16WA35);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思政专项)“高职实施“青马工程”的路径创新研究”(J16ZC105);聊城职业技术学院重点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加强学生文化安全意识教育的路径探索——以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15LZYR10)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19)02-0058-02
习近平从不同角度多次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中国革命历史对共产党人来说是最好的营养剂。他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基于此,聊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勇于解放思想、在实事求是调查分析高职大学生思想现状基础上果断提出在全院范围内开设《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是适应新时代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量身打造的思政教育“新名片”。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引导大学生走近党史,增添正能量;增强大学生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坚定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一、《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尝试及效果
(一)网络课程建设的尝试
为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本校学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推动在线网络课程建设,聊城职业技术学院将《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建成网络教学课程。经过有序规划和建设,已经建成了较为完整的网络学习资源。
该课程着眼于党史精神的视角讲述党的历史。主要包括红船精神、井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沂蒙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大庆精神、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等十一个专题。学生至少在线学习其中的八个专题。学生通过在线学习视频、音频、图片、文档等资源,完成各专题的任务点共计300个左右、在该课程正常运转前,已经选择小范围学生同步测试任务点的学习及网络期末考试等环节,效果不错。通过以上环节的测试说明:通过该网络课程的学习能实现该课程的教学目标。为了更好引导大学生学习、提升,该课程每个专题都提供了学习指导微课视频。为了增强大学生学习该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院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前导学和课中答疑解惑。通过编写《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导学说明,对大学生网络学习进行相关培训。该课程学习过程中,通过与学生展开网上讨论等多途径进行课中答疑解惑,解决大学生网络学习中的困惑。截止日前,2017级高职学生已经有效完成该课程的学习,网络课程的实施增强了大学生的学习获得感。
(二)网络课程学习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中,要注重展开师生互动,课中答疑增强学生获得感,引导学生利用好闲暇时间,多渠道传达党史课重要信息,最终达到走近党史,增添学生正能量的目的。
二、《中共党史教育》网络课程建设的思考
十九大以来,站在历史新起点,聊城职业技术学院《中共党史教育》为了适应新形势、有效应对大学生思想状况出现的新问题,该课程及时做调整,以建成网络课程。在建设过程中,有成功经验,同時也有不足之处。
(一)建设经验
1、顶层设计,高屋建瓴。在领导牵头下,党史教研室定期召开课程专题研讨会,通过文献分析、调查研究、头脑风暴等方法集中力量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党史教研室进一步修改、完善该课程的课程标准、课程整体设计、单元教学设计及教学课件等内容,具体到每个字都字斟字酌。例如在课程整体设计中,教学目标进一步得到提炼,教学目标更加简练、精准。比如,以素质目标为例,该课程素质目标归纳为:引导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善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培养大学生热爱祖国、艰苦创业、自力更生、团队合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品格,帮助大学生成为具有高度使命责任感和历史担当精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2、专家会诊,有效解决党史课程知识构建短板。因为党史课教师的学历背景多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政教育、哲学等相关学科,中共党史专业学历背景的教师为数不多。因此,老师们在党史知识储量等方面存在短板。基于此,学院邀请相关党史专家,及时为党史课程把脉,帮助老师们有效解决党史课程知识构建中遇到的问题。老师们也在加班加点,“白+黑”“五+二”努力弥补党史知识短板。
3、教师协作,团队合作有力量。党史教研室除了定期召开研讨会,还定期召开集体备课会。围绕“备专题”“备学生”“备案例”等方面进行热烈交流研讨。目前党史课程共十一个专题,每个老师负责一个专题。每个专题从顶层设计到底层设计都经过个人讲解,集体研讨,最终又回到个人提升、尘埃落定等阶段。集体备课中努力做到:在尊重党史专题共性规律的基础上,更注重每一个专题的个性特点,实现共性规律和个性张扬的有机统一。教师是一个团结的队伍,应一起努力,并肩作战,迎难而上,在课程建设的日子里,一人有困难,其他老师争先恐后伸出援手,不仅提高课程建设水平,同时老师们的感情与日俱增。
4、科研给力,打造“精准”党史课堂。党史教研室的老师们围绕党史教学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利用工作间隙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申报课题层次及课题研究水平都有极大提高,老师们从原来的不爱做课题转变成积极主动申报课题。近两年来,老师们成功立项省教育厅课题,山东省高工委思政专项课题。这些都为老师们打造“精准”党史课堂提供有力智力支持。
5、典型案例,再现党的苦难辉煌。中共党史教育十一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视频、音频、诗词等相关案例。如何取舍案例,从这些案例中找出最典型的、最能说明问题的案例则尤为重要。基于此,针对于每个案例的取舍,都进行认真讨论。力求把最典型的案例推送给学生,典型案例的选取可以让党史教学变得更加鲜活,有助于大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从而进一步帮助大学生由理性思考外化于行。
(二)不足之处
1、信息化教学能力短板凸显。在线课堂建设中,对老师们信息化教学能力要求更高。课程建设过程中,老师们信息化能力短板越来越凸显。老师们亟需通过各种渠道去增强知识的信息化处理本领。这样才能顺利开展更进一步的在线课程建设。
2、在线课程完善需要一个长期过程。在线课程的建设对老师们来说尚是个新事物,理论来源实践,实践又是检验真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因此,党史课的建设过程是个动态过程,这就会造成,党史课建设中问题的出现有时滞性。这就决定了老师们在课程建设中需要不断地去实践——形成理性认识——再投入到实践,循环往复。所以党史在线课程建设需要一个长期过程逐渐完善,需要继续丰富,加入新的专题。
3、课程建设相关科研水平不高。新时代新作为,作为高校教师,要想在教学方面有一个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其他方面的发展和建设。尤其在科研方面需要有一个长期付出,才会在科研层面收获长足发展。只有教学科研齐头并进、二者才能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中共党史教育》课程建设继续前行,老师们也在努力成长。通过一定努力,坚信不久的将来课程建设会有新突破。相信这也会将课程建设推向更高境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