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今天,我们来到户外进行“我们的谷渎港”的建构活动。活动开始,三个小组分别开始了搬运材料,但是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虽然我们已经提前统计好每组所需材料个数,但是在实际搬运的过程中,有部分幼儿还是自己搬自己的,没有考虑到小组的需求;或是有的孩子只考虑速度,少拿多次,横冲直撞,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影响搬运材料效率的因素。当我提出了“到底哪个方法更好呢?”这一问题,孩子们纷纷推荐着自己的好办法,却也不能决定到底谁的更好,有孩子说“肯定我的好,我们可以比一比”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想来比一比。于是,我们规定今天的搭建活动每组每人只有搬运一次的机会,比比在这一次的搬运中到底哪组的办法最好。比赛开始,在这一次搬运材料中,没有出现奔跑冲撞的现象出现,大家都在考虑尝试如何一次能搬更多的东西。太阳组的孩子采用一部分人負责搬大的,一部分人搬小的材料;月亮组的孩子则是把纸筒套在脖子里、手臂上,手里再拿些材料;彩虹组的孩子是将纸筒大套小,在地上滚着出去。搬运结束 ,我们一起看了每组的成果,发现太阳组的材料是小纸筒多大纸筒少,月亮组的材料则是矮小的纸筒居多,而彩虹组的材料大大小小的纸筒都有,比较齐全;在数量上太阳组的数量最多,月亮组和彩虹组数量差不多。“现在看看你们觉得哪组的方法比较好呢?”搬运后我再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大部分的孩子都回答说太阳组的方法最好,因为他们组搬了最多的材料。“好,那接下来开始搭建我们的谷渎港吧!”搬运材料结束后,每组开始了建构活动。
建构活动结束后,我们再一次进行了参观,交流比较下来大家一致觉得彩虹组搭得最好,因为他们材料高高低低,比其他两组搭得更好看;太阳组说在他们搭建过程中,小纸筒太多了,大纸筒不够;月亮组则是建构材料较矮,叠起来的建筑物不够牢固。“现在你们还觉得太阳组的方法是最好的吗?”搭建之前同意太阳组方法最好的人这时也发出了不同意的声音,有孩子说:“他们组虽然搬的东西最多,但是材料都是小的,搭出来不好看。”还有太阳组的孩子说:“我们搬的小纸筒太多了,都是一样的,没有其他材料。”于是,我又一次提问“太阳组的办法你们现在觉得不是最好的,那么到底哪组的办法最好呢?”这时,大家都纷纷把票投给了彩虹组,“因为彩虹组搬的材料种类多。”“彩虹组材料多,搭出来的好看。”“彩虹组把纸筒滚着出来,可以省很多力气。”......
经过今天的活动,从一开始的觉得太阳组搬运最多材料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到实践后觉得彩虹组的办法才是真正的适合的好办法,并决定以后都采用这一办法更好地搬材料。有效快速地搬运材料的问题就在这一次活动中愉快地解决啦!
分析:
在户外建构“我们的谷渎港”开展前期的几次活动中,我们在搬运纸筒这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致于活动时间太长,所以,这次活动我重点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到底哪种搬运方式更加好?”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刚提出时,孩子们各说各的,决定不出谁的方法比较好,这时,有个孩子提出要“比一比”,于是,我抓住了这个点,以一种比赛的模式来比一比、看一看到底哪种方式好。采取比赛的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幼儿兴趣参与其中,每个孩子都开始动起脑筋想办法,愿意想,愿意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以我教师的角度告诉孩子到底怎么搬最好,而是参与其中,和孩子们共同探讨。从第一次我问“到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方法,到第二次我问“现在看看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到最后我问“太阳组的办法你们现在觉得不是最好的,那么到底哪组的办法最好?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但是每次孩子们给我的答案却不不一样,因为在动手操作,慢慢实践后,我们发现搬的最多并不一定是最好,别人的方法可能更加好。通过比赛,操作,比较,感知,最终得出了最好的办法。
在一日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教育契机,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抓住,还要好好开展。我们决不能把自己定死在教师这一高度,我们要参与孩子的中间,抓住时机,快乐地开展,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成长。以孩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处处有游戏。
今天,我们来到户外进行“我们的谷渎港”的建构活动。活动开始,三个小组分别开始了搬运材料,但是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虽然我们已经提前统计好每组所需材料个数,但是在实际搬运的过程中,有部分幼儿还是自己搬自己的,没有考虑到小组的需求;或是有的孩子只考虑速度,少拿多次,横冲直撞,我们发现这些都是影响搬运材料效率的因素。当我提出了“到底哪个方法更好呢?”这一问题,孩子们纷纷推荐着自己的好办法,却也不能决定到底谁的更好,有孩子说“肯定我的好,我们可以比一比”越来越多的孩子都想来比一比。于是,我们规定今天的搭建活动每组每人只有搬运一次的机会,比比在这一次的搬运中到底哪组的办法最好。比赛开始,在这一次搬运材料中,没有出现奔跑冲撞的现象出现,大家都在考虑尝试如何一次能搬更多的东西。太阳组的孩子采用一部分人負责搬大的,一部分人搬小的材料;月亮组的孩子则是把纸筒套在脖子里、手臂上,手里再拿些材料;彩虹组的孩子是将纸筒大套小,在地上滚着出去。搬运结束 ,我们一起看了每组的成果,发现太阳组的材料是小纸筒多大纸筒少,月亮组的材料则是矮小的纸筒居多,而彩虹组的材料大大小小的纸筒都有,比较齐全;在数量上太阳组的数量最多,月亮组和彩虹组数量差不多。“现在看看你们觉得哪组的方法比较好呢?”搬运后我再一次提出了这个问题,大部分的孩子都回答说太阳组的方法最好,因为他们组搬了最多的材料。“好,那接下来开始搭建我们的谷渎港吧!”搬运材料结束后,每组开始了建构活动。
建构活动结束后,我们再一次进行了参观,交流比较下来大家一致觉得彩虹组搭得最好,因为他们材料高高低低,比其他两组搭得更好看;太阳组说在他们搭建过程中,小纸筒太多了,大纸筒不够;月亮组则是建构材料较矮,叠起来的建筑物不够牢固。“现在你们还觉得太阳组的方法是最好的吗?”搭建之前同意太阳组方法最好的人这时也发出了不同意的声音,有孩子说:“他们组虽然搬的东西最多,但是材料都是小的,搭出来不好看。”还有太阳组的孩子说:“我们搬的小纸筒太多了,都是一样的,没有其他材料。”于是,我又一次提问“太阳组的办法你们现在觉得不是最好的,那么到底哪组的办法最好呢?”这时,大家都纷纷把票投给了彩虹组,“因为彩虹组搬的材料种类多。”“彩虹组材料多,搭出来的好看。”“彩虹组把纸筒滚着出来,可以省很多力气。”......
经过今天的活动,从一开始的觉得太阳组搬运最多材料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到实践后觉得彩虹组的办法才是真正的适合的好办法,并决定以后都采用这一办法更好地搬材料。有效快速地搬运材料的问题就在这一次活动中愉快地解决啦!
分析:
在户外建构“我们的谷渎港”开展前期的几次活动中,我们在搬运纸筒这部分花费了较多的时间,以致于活动时间太长,所以,这次活动我重点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了“到底哪种搬运方式更加好?”这个问题。在这个问题刚提出时,孩子们各说各的,决定不出谁的方法比较好,这时,有个孩子提出要“比一比”,于是,我抓住了这个点,以一种比赛的模式来比一比、看一看到底哪种方式好。采取比赛的模式能很好地调动幼儿兴趣参与其中,每个孩子都开始动起脑筋想办法,愿意想,愿意动。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并没有直接以我教师的角度告诉孩子到底怎么搬最好,而是参与其中,和孩子们共同探讨。从第一次我问“到底哪种方法更好?为什么?”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方法,到第二次我问“现在看看你们觉得哪个方法比较好?为什么?”,到最后我问“太阳组的办法你们现在觉得不是最好的,那么到底哪组的办法最好?为什么?”同一个问题,但是每次孩子们给我的答案却不不一样,因为在动手操作,慢慢实践后,我们发现搬的最多并不一定是最好,别人的方法可能更加好。通过比赛,操作,比较,感知,最终得出了最好的办法。
在一日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的教育契机,作为教师不仅要善于抓住,还要好好开展。我们决不能把自己定死在教师这一高度,我们要参与孩子的中间,抓住时机,快乐地开展,在生活中游戏,在游戏中成长。以孩子的眼睛去发现,生活处处有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