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是提升思想政治工作实效、建立高职学生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鲁班精神”在工作实际中的外化和运用,进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机制实践,并试图丰富理论探索。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机制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6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办﹝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找准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立足“立德树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行业特点和学校实际,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具象化为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体系和具体措施,将“传承规矩、发展创新”等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鲁班精神”外化为育人理念和育人措施。长期以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一个目标、两大体系、三大平台”,构建“三段式、五突出”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创立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实施的方式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完善。最初在轨道工程系运营专业两个班级试行,实施“双大纲”动态监测,每学期反馈“双考评”结果,促进教师与学生及时改进。随后在轨道系全系三个专业三个年级铺开,并加进“三段式、五突出”培养路径,受益学生达到1000人。2013年开始在全校铺开,效果显著。
1 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
一个目标:立足“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在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形成自己认知世界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模式;外化于行,作为自己经世致用的准则并保持稳定发展。两大体系:传承“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传统教思想理念,构建“双大纲、双考评”的思政评价体系;传承古代建筑理念中的“鲁班精神”,构建“教—学—创”三位一体的思政实施体系。三大平台:构建以精品课程为标志的课程教学平台,以党团建设、学生活动、校园文化为支撑的思政实践平台,以校园网站、官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网络信息平台。
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立德树人的精神源泉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原点。面临当前多元价值观的交流、融合、渗透、冲突以及碰撞日益凸显,网络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呈现出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价值观模糊、更多关注自身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导向、育人方式以及应用内容方面都受到严峻考验。而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多为教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国学、哲学与文化学,寻求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既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本成果遵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经过二者的交叉融合,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植入思想政治工作,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源泉并传承、创新,形成了具体可感的现实。
2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模糊的问题。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契合点,厘清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各种思想的源流,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解决职业素养欠缺、后续发展乏力的问题。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文化软实力,为其后续成长和职业成长空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模式。
(3)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问题。改变思想政治工作重灌输、纯理论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感知、实践、互动的多渠道、多种类平台,强化“知行合一”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
3 主要做法
3.1 教学相长
构建“双大纲、双考评”的思政评价体系。制定教学、育人双大纲,实施教师、学生双考评,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反馈考评效果、促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改进。课程教学大纲、学生思想素质大纲,双管齐下将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具体化。考评师德师风、教研教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实效;考评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观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心理健康状况、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以双考评促进“教学相长”。
立足“立德树人”目标,强调既“教书”又“育人”。突破只有一个教学大纲、只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固有模式,把学生思想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教师育人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使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拓展为立体式教学,“师与生”的双重考评促进施教者“正人者先正己、育人者先育己”。大纲-考评-反馈的动态监测,可及时检验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每学期反馈考评结果,既保证了大纲实施的周期完整和相对科学,又能及时发现问题,作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3.2 鲁班精神:构建“教—学—创”三位一体的思政实施体系
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通过“三段式、五突出”的人才培养途径,制定“三年不断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一年级侧重思想认知教育、二年级侧重价值观念培养、三年级侧重行为准则培养成,循序渐进实现育人目标。针对不同专业群的岗位需求,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突出道德品质、政治觉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五个重点。 学:修齐治平、知行合一。通过自我教育、体验教育、环境教育,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思想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逐步提升和固化。通过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自我教育。通过思政实践平台、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实践培训,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参与中成长。通过三风建设、校园文化、家庭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创:传承规矩、发展创新。在传统建筑文化理念中汲取养料,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规矩”是古代衡量曲直的工具,也是今天考量学生明是非、遵原则的标准,依“规矩”立标准,遵“规矩”而传承创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小发明、机器人大赛、创业大赛提升创新能力;开设学生创业园、立项学生创业项目、拨付启动资金,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提升职业能力。
3.3 三大平台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建设课程教学平台。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修》《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相联系,向学生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为学生找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民族特性、道德智慧在三门课程中的源与流,帮助学生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底色和土壤的认识。通过思政课程,为学生讲清楚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与修齐治平人生追求,有利于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接受;讲清楚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有利于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讲清楚中国厚德载物、砥砺人格、澡雪精神的古人价值追求,有利于学生在人格素养和价值追求的深刻层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去认知、理解、内化、实践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的重要作用,建设思政实践平台。依托党团建设、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形式,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强化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固化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大众利益、促进自身进步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
针对“网络一代”大学生的特点,建设网络信息平台。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园网站、官微矩阵、学工QQ群等新媒体,通过思政微课、精品课程平台、特色活动、观点交锋等多种方式,讲述建工故事,传递发展强音,做好有温度、有情怀、凝聚正能量的新闻传播和思想宣传。
4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教改成果丰硕。打造《基础》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概论》校级精品视频课程,立项编写《基础》实践教材,立项相关教研教改项目35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5项,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3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26人次,每一届大学新生全员参与2次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2份,思政理论改革取得实效。
(2)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开办人文讲座12场次、“建工青年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8场次;创建东南医院等6所市民学校和志愿服务基地,组织开展“无偿献血你我同行”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累计17600人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人数突破1000人次;打造了校园文化艺术周、“520”心理健康活动月、体育文化周、技能竞赛月等12个校园文化品牌;组建武术、书法、舞蹈、声乐、数学建模、网络技术、建筑节能等32个学生社团。學生获得各级各类奖项562项,学校成为市级“双创”基地,完成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1项、成功创业实践12项。
(3)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编制学校章程凝练大学精神和三风内涵,本校教师参与创作校歌、设计校徽、拍摄学校宣传片、参与新校区建设,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1名教师被评为住建部优秀个人,25名教职工被评为省部级优秀工作者,32名辅导员先后获得院级、市级以上奖励。教师参与科研、经典阅读、学习交流热情高涨,发表相关教研教学论文232篇,立项122项,参与社会服务1000余人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良好,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计划参与者人数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02) .
[2]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6).
[3]陈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路径及其价值探析[J].高教学刊,2017,(12).
关键词: 优秀传统文化理念;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机制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碼: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3.06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中办﹝2004﹞(16)号文件明确要求,在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重庆建筑工程职业学院找准当前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立足“立德树人”,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行业特点和学校实际,将“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知行合一”等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教育思想具象化为符合时代特点的理论体系和具体措施,将“传承规矩、发展创新”等传统建筑文化中的“鲁班精神”外化为育人理念和育人措施。长期以来,我校以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通过“一个目标、两大体系、三大平台”,构建“三段式、五突出”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创立我校思想政治工作新模式。
采取先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实施的方式推进,及时总结经验、及时调整完善。最初在轨道工程系运营专业两个班级试行,实施“双大纲”动态监测,每学期反馈“双考评”结果,促进教师与学生及时改进。随后在轨道系全系三个专业三个年级铺开,并加进“三段式、五突出”培养路径,受益学生达到1000人。2013年开始在全校铺开,效果显著。
1 优秀传统文化理念融入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
一个目标:立足“立德树人”,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将在校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于心,形成自己认知世界的价值判断和思维模式;外化于行,作为自己经世致用的准则并保持稳定发展。两大体系:传承“教学相长”“因材施教”等传统教思想理念,构建“双大纲、双考评”的思政评价体系;传承古代建筑理念中的“鲁班精神”,构建“教—学—创”三位一体的思政实施体系。三大平台:构建以精品课程为标志的课程教学平台,以党团建设、学生活动、校园文化为支撑的思政实践平台,以校园网站、官博、微信为主要载体的网络信息平台。
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求立德树人的精神源泉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原点。面临当前多元价值观的交流、融合、渗透、冲突以及碰撞日益凸显,网络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呈现出对思政教育不感兴趣、价值观模糊、更多关注自身等特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在价值导向、育人方式以及应用内容方面都受到严峻考验。而目前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与实践多为教育学、政治学和马克思主义领域,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多侧重于国学、哲学与文化学,寻求二者的最佳契合点,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既是坚守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也是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的有益尝试。本成果遵循“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理念,经过二者的交叉融合,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植入思想政治工作,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源泉并传承、创新,形成了具体可感的现实。
2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思想政治工作模式解决的主要问题
(1)解决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价值观模糊的问题。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最佳契合点,厘清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各种思想的源流,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和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解决职业素养欠缺、后续发展乏力的问题。以文化人、润物无声,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增强学生文化软实力,为其后续成长和职业成长空间提供思想基础和行为准则模式。
(3)解决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实效性的问题。改变思想政治工作重灌输、纯理论的模式,为学生提供感知、实践、互动的多渠道、多种类平台,强化“知行合一”的思维模式和行为准则。
3 主要做法
3.1 教学相长
构建“双大纲、双考评”的思政评价体系。制定教学、育人双大纲,实施教师、学生双考评,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反馈考评效果、促进施教者与受教者的改进。课程教学大纲、学生思想素质大纲,双管齐下将教师“教书育人”职责具体化。考评师德师风、教研教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实效;考评学生理想信念、政治观念、价值理念、行为准则、心理健康状况、毕业生职业发展情况,以双考评促进“教学相长”。
立足“立德树人”目标,强调既“教书”又“育人”。突破只有一个教学大纲、只考评学生综合素质的固有模式,把学生思想素质目标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把教师育人工作纳入考核内容。“教与学”的有效结合使传统的平面化教学拓展为立体式教学,“师与生”的双重考评促进施教者“正人者先正己、育人者先育己”。大纲-考评-反馈的动态监测,可及时检验指标的科学性、系统性及可操作性。每学期反馈考评结果,既保证了大纲实施的周期完整和相对科学,又能及时发现问题,作为教师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
3.2 鲁班精神:构建“教—学—创”三位一体的思政实施体系
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通过“三段式、五突出”的人才培养途径,制定“三年不断线”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案,一年级侧重思想认知教育、二年级侧重价值观念培养、三年级侧重行为准则培养成,循序渐进实现育人目标。针对不同专业群的岗位需求,注重职业精神的养成,突出道德品质、政治觉悟、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创新能力五个重点。 学:修齐治平、知行合一。通过自我教育、体验教育、环境教育,突出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实现“思想认知—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的逐步提升和固化。通过自我认知、专业认知、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自我教育。通过思政实践平台、技能竞赛、顶岗实习等实践培训,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参与中成长。通过三风建设、校园文化、家庭参与,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促进学生知行合一。
创:传承规矩、发展创新。在传统建筑文化理念中汲取养料,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规矩”是古代衡量曲直的工具,也是今天考量学生明是非、遵原则的标准,依“规矩”立标准,遵“规矩”而传承创新。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参加科技小发明、机器人大赛、创业大赛提升创新能力;开设学生创业园、立项学生创业项目、拨付启动资金,鼓励学生积极创业,提升职业能力。
3.3 三大平台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建设课程教学平台。把优秀传统文化与目前高职院校开设的《思修》《概论》《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相联系,向学生讲清楚优秀传统文化与课程之间的深层次联系,为学生找到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性、民族特性、道德智慧在三门课程中的源与流,帮助学生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根本的底色和土壤的认识。通过思政课程,为学生讲清楚中国古代仁人志士的家国情怀与修齐治平人生追求,有利于学生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理解和接受;讲清楚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老子的朴素辩证思想,有利于学生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理解和认同;讲清楚中国厚德载物、砥砺人格、澡雪精神的古人价值追求,有利于学生在人格素养和价值追求的深刻层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养料去认知、理解、内化、实践和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的重要作用,建设思政实践平台。依托党团建设、青年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文体活动、技能竞赛、创新创业等形式,通过中国传统节日、中国强化学生知行合一的能力,固化为符合社会发展、符合大众利益、促进自身进步的思维模式、行为准则。
针对“网络一代”大学生的特点,建设网络信息平台。依托现代教育技术和校园网站、官微矩阵、学工QQ群等新媒体,通过思政微课、精品课程平台、特色活动、观点交锋等多种方式,讲述建工故事,传递发展强音,做好有温度、有情怀、凝聚正能量的新闻传播和思想宣传。
4 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理念的思想政治工作经验
(1)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教改成果丰硕。打造《基础》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立项建设《概论》校级精品视频课程,立项编写《基础》实践教材,立项相关教研教改项目35余项,其中省部级项目15项,发表相关论文70余篇,出版教材3部,参加相关学术会议26人次,每一届大学新生全员参与2次社会调查、完成调查报告2份,思政理论改革取得实效。
(2)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升。开办人文讲座12场次、“建工青年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讲堂8场次;创建东南医院等6所市民学校和志愿服务基地,组织开展“无偿献血你我同行”等大型志愿服务活动,累计17600人次,三下乡社会实践参与人数突破1000人次;打造了校园文化艺术周、“520”心理健康活动月、体育文化周、技能竞赛月等12个校园文化品牌;组建武术、书法、舞蹈、声乐、数学建模、网络技术、建筑节能等32个学生社团。學生获得各级各类奖项562项,学校成为市级“双创”基地,完成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1项、成功创业实践12项。
(3)教师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编制学校章程凝练大学精神和三风内涵,本校教师参与创作校歌、设计校徽、拍摄学校宣传片、参与新校区建设,强化教职工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1名教师被评为住建部优秀个人,25名教职工被评为省部级优秀工作者,32名辅导员先后获得院级、市级以上奖励。教师参与科研、经典阅读、学习交流热情高涨,发表相关教研教学论文232篇,立项122项,参与社会服务1000余人次。用人单位对毕业生评价良好,大学生村官、“西部志愿者”计划参与者人数逐年增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习近平同志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的报告摘登[N].人民日报,2017-10-19(02) .
[2]王泽应.论承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伦理学研究,2015,(6).
[3]陈中.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路径及其价值探析[J].高教学刊,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