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标准把德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数学教学也应该无时无刻不渗透着德育教学。那么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学呢?下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说说自己的做法。
一、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科新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和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让学生认识时间的不可逆性,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出示我县城乡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出例题和习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赋予了数学教学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二、结合课堂教学过程,适时地渗透德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根据教材内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互相联系、变化的,初步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无形地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结合训练,渗透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在计算题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准”字为先。为此,我告诫学生,计算错不得!很可能在你将来工作后,由于一时疏忽,粗心而计算失误,会给工作、给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我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运算法则外,严格训练学生审题,估算和验算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计算准确率,通过对文字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让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为发展创造力打基础。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渗透德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材中1980年代一座年产钢6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25000个工人。可补充新资料:1990年代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4000人,使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需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面对大量的素材,做个“有心人”,自觉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点,精心设计,把握时机,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教育的熠熠火花,照亮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数学中,学做人、学思想、学求知。(作者单位 陕西省白水县杜康镇中心小学)责任编辑 杨博
一、 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渗透德育
在九年义务教育数学科新教材中有许多例题和习题里蕴含着思想教育因素,教师应善于从教材中挖掘、提炼其蕴涵的德育因素,把显性的教学问题和隐性的德育影响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数学的育人功能。如教学“时分的认识”,先出示教学目标,要求学生认识钟面,让学生认识时间的不可逆性,教育学生从小就要珍惜时间,科学地安排时间,准确地把握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在教学“应用题”时,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出示我县城乡建设的一些数据和资料,编出例题和习题,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的教育,激励学生为家乡的繁荣而努力学习。这样,既加强了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又赋予了数学教学的思想教育以时代的气息,学生容易产生共鸣。
二、结合课堂教学过程,适时地渗透德育
数学课不同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只能结合教学过程,通过“渗透点”适时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抓住了每一个教学环节,每一个教学知识点,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抓住有德育因素的一词一句,一题一例,一图一表进行渗透。如在教学“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根据教材内容,使学生初步体会到事物是互相联系、变化的,初步学习用联系、变化的观点去思考问题,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熏陶。
三、利用丰富的数学活动,无形地渗透德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一些数学活动课和数学主题活动。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整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高年级学生学习统计知识后,组织一次“我是小小交通员”的数学调查和访问活动,到交通路口测算不同时间段车流量;访问交警,把测算和调查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动手制作统计图,动脑编应用题,最终使问题得到解决。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寓教育于学习之中,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四、结合训练,渗透良好行为习惯教育
对小学生来说,培养良好习惯主要是通过不间断地反复训练来实现。通过严格训练,使学生形成对待任何工作都认真负责的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敢于正视错误,改正错误的优良品德。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优良品德的训练要有严格的要求,正确、积极地引导,从一点一滴抓起,既注意循序渐进,又贯穿始终。在计算题的教学中,我要求学生以“准”字为先。为此,我告诫学生,计算错不得!很可能在你将来工作后,由于一时疏忽,粗心而计算失误,会给工作、给事业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我除了让学生正确理解掌握运算法则外,严格训练学生审题,估算和验算的能力,有效地提高计算准确率,通过对文字题的分析,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引导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大胆联想。让学生养成善于学习的自学能力和习惯,为发展创造力打基础。
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科学地渗透德育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我们不仅通过利用报纸书刊、电视广播搜集最新的信息,还可教给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庞大的搜索引擎功能,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教材中1980年代一座年产钢600万吨的钢铁厂,需要25000个工人。可补充新资料:1990年代生产同样的产量,采用电子计算机控制生产只需4000人,使学生懂得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在学习百分数应用题时,介绍解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依靠科学技术逐年增长,用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从而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总之,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不需牵强附会、生拉硬拽,而是面对大量的素材,做个“有心人”,自觉挖掘教材中思想教育的因素,找准思想教育与知识传授的最佳点,精心设计,把握时机,使课堂教学闪现出思想教育的熠熠火花,照亮孩子们的心灵,使他们在学习数学中,学做人、学思想、学求知。(作者单位 陕西省白水县杜康镇中心小学)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