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下发《关于在新闻网站核发新闻记者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业内外引发了不大不小的反响。正式推行新闻网站新闻记者证制度,虽是预料之中也是理所当然之举,但网络媒体人依然欢欣鼓舞,毕竟他们逾十年的期待实现了。网络媒体人身份的确认,是适应传媒格局变化的与时俱进。
有了正当身份,新闻网站不再尴尬。根据2014年10月29日正式下发的《通知》精神,我国逾200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采编人员,从2015年初开始正式纳入统一管理,分批获得新闻记者证。包括中央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全国性行业新闻网站等。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以及国际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站)共6家中央新闻网站,已进行核发新闻记者证的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的范围。
然而,大量新闻网站尽管有一类资质并设有记者,但这些记者却没有持证的身份。尽管国家层面已认可了其采编人员的合法地位,但与国家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又是相矛盾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之前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有规定,我国新闻机构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必须使用有效工作身份证件,并由总署统一印制核发。在实际操作中,采访对象依照国家管理部门的规定,可以以“无合法身份”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有些地方明确规定新闻网站记者可以评职称,但没有记者证的记者评职称也不符合逻辑。从2006年开始,中国记协就将网络作品列入中国新闻奖,当年评出了2005年的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各地纷纷仿效。然而,从评奖的项目来看,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齐全,且通过网络记者自身采访得来的原创作品并不多,大部分是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网站没有原创,是很难形成独特优势的。
为了解决身份不明的问题,有的新闻网站将采编人员挂靠到传统媒体下,与其总“打擦边球”,还不如名正言顺地给他们合法地位,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与国家倡导的媒介融合意见一脉相承。发放新闻记者证是一件很严谨的工作,国家管理部门历来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而网站记者的证件迟迟不发,更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殊性,涉及的审批部门不只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部门要协商推进。然而,在媒介融合、打造大传媒格局的背景下,必须减少“扯皮”,同心协力做好基础性的工作。记者的身份认定也是媒介融合的基础性的工作,不能因为网络的特殊性而影响记者证的颁发。
其实,网站的特殊问题是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解决的。根据《通知》精神,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发证之前,中央新闻网站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先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核;地方新闻网站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经所在地省级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审核,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复审,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发。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都能确保新闻网站记者证的颁发稳妥有序地进行。
现在更为迫切的是,如何贯彻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意见》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各相关部门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抓好落实。能否落实好,重点在于观念的转变,要以对待传统主流媒体的态度来呵护新媒体。从现实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主流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传统媒体在萎缩、受众在减少、传播影响力在下降。新媒体却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发展壮大——受众大幅度上升、传播影响力日益强劲。那些商业门户网站又比传统媒体办的网站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这样就出现了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正视的现象: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主流媒体是传统的机关报、广播电视台,而从实现的传播力和受众关注度来看,新媒体却变得越来越主流。国家层面也与时俱进,将传统主流媒体办的新闻网站也称作主流媒体,事实上也比传统媒体有更多的用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具影响力。比如,人民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较之于《人民日报》纸质版有更多的用户和更迅猛的传播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把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列入记者证发放范围,是没有道理的。要确保传统媒体及其办的新媒体的主流地位,就必须像《人民日报》那样打通两个舆论场。同等重要的两个舆论场要同时打造,毫无疑问对记者也应一视同仁才是上策。
破除传统观念,对网络采编人员进行资格认定,顺应了媒体融合的趋势,使新兴媒体的从业人员合法地从事新闻生产与传播,使更多的从业人员合法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活动中来。这与国家倡导的媒介融合决策是一脉相承的。
营造主流的互联网大军有了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抓好队伍建设,营造一支与此相适应的主流网络人才大军,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做内容产品的采编人才。
网络上,常常因热点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谣言满天飞。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具有专业精神的主流媒体介入,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真相,并进行有高度、有深度的分析,在化解矛盾中促进社会和谐。单靠传统媒体是不够的,因为新媒体不仅覆盖面广、传播迅速,而且网络的表达有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方式。如果传统主流媒体办的新闻网站能够打造出强大的具有网络专业精神的快速反应队伍,那就能占领舆论制高点,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是很难吸纳新闻人才进入网站的。没有人才,没有专业精神,就很难发挥主流媒体占领舆论制高点的优势。因此,发放记者证表面上来看只是身份认定的问题,其实从领证人员的认定和办手续的过程来看,又是涉及到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条理由:
其一,强调了“符合条件”才能领证。《通知》有这样的表述:“按照分批分类的原则,将对200多家一类资质的新闻网站中符合条件的颁发记者证。”也就是说,并不是现有新闻网站人员都可以拿到记者证,必须符合要求。“符合要求”包括学历、采编水准、职业道德等要求。也就是说,即使已经在采编岗位,如果达不到《通知》提出的考核要求的,也拿不到记者证。有了明确的规定,进入门槛清晰,各新闻网站都会对照相关条件吸收、引进采编人员。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滥竽充数的采编人员就会从这个行业中退出。
其二,领证的采编人员将接受正规培训。新闻网站领证的采编人员,其前提必须获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发的《互联网新闻采编培训合格证》或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避免轻易上岗操作问题,有了一支健全的队伍,各新闻网站将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持续做好培训工作。队伍的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将推动新闻网站的采编质量。
全国逾200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如果都能高度重视采编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就有希望在互联网领域营造出一支主流的新闻网络大军。
有了正当身份,新闻网站不再尴尬。根据2014年10月29日正式下发的《通知》精神,我国逾200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采编人员,从2015年初开始正式纳入统一管理,分批获得新闻记者证。包括中央地方重点新闻网站、全国性行业新闻网站等。在此之前,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日报网以及国际在线(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的网站)共6家中央新闻网站,已进行核发新闻记者证的试点,并逐步扩大试点的范围。
然而,大量新闻网站尽管有一类资质并设有记者,但这些记者却没有持证的身份。尽管国家层面已认可了其采编人员的合法地位,但与国家管理部门相关规定又是相矛盾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成立之前的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早有规定,我国新闻机构的新闻采编人员从事新闻采访活动必须使用有效工作身份证件,并由总署统一印制核发。在实际操作中,采访对象依照国家管理部门的规定,可以以“无合法身份”为由拒绝接受采访。
有些地方明确规定新闻网站记者可以评职称,但没有记者证的记者评职称也不符合逻辑。从2006年开始,中国记协就将网络作品列入中国新闻奖,当年评出了2005年的中国新闻奖网络新闻作品,各地纷纷仿效。然而,从评奖的项目来看,不能像传统媒体那样齐全,且通过网络记者自身采访得来的原创作品并不多,大部分是利用传统媒体的资源进行整合而形成。网站没有原创,是很难形成独特优势的。
为了解决身份不明的问题,有的新闻网站将采编人员挂靠到传统媒体下,与其总“打擦边球”,还不如名正言顺地给他们合法地位,以充分发挥网络媒体的作用。
与国家倡导的媒介融合意见一脉相承。发放新闻记者证是一件很严谨的工作,国家管理部门历来持非常谨慎的态度。而网站记者的证件迟迟不发,更是因为网络传播的特殊性,涉及的审批部门不只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部门要协商推进。然而,在媒介融合、打造大传媒格局的背景下,必须减少“扯皮”,同心协力做好基础性的工作。记者的身份认定也是媒介融合的基础性的工作,不能因为网络的特殊性而影响记者证的颁发。
其实,网站的特殊问题是可以通过规章制度解决的。根据《通知》精神,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发证之前,中央新闻网站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先经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审核;地方新闻网站申领新闻记者证的人员经所在地省级互联网信息主管部门和省级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审核,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复审,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核发。这几年国家陆续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授权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互联网信息内容管理工作的通知》《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都能确保新闻网站记者证的颁发稳妥有序地进行。
现在更为迫切的是,如何贯彻好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精神。《意见》对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作出了重大战略部署。各相关部门要以强烈的紧迫感和使命感认真抓好落实。能否落实好,重点在于观念的转变,要以对待传统主流媒体的态度来呵护新媒体。从现实来看,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主流地位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传统媒体在萎缩、受众在减少、传播影响力在下降。新媒体却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发展壮大——受众大幅度上升、传播影响力日益强劲。那些商业门户网站又比传统媒体办的网站传播速度更快、覆盖面更广。这样就出现了无可奈何,但又不得不正视的现象:国家主管部门认可的主流媒体是传统的机关报、广播电视台,而从实现的传播力和受众关注度来看,新媒体却变得越来越主流。国家层面也与时俱进,将传统主流媒体办的新闻网站也称作主流媒体,事实上也比传统媒体有更多的用户,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更具影响力。比如,人民网、《人民日报》官方微博较之于《人民日报》纸质版有更多的用户和更迅猛的传播影响力。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把新闻网站的采编人员列入记者证发放范围,是没有道理的。要确保传统媒体及其办的新媒体的主流地位,就必须像《人民日报》那样打通两个舆论场。同等重要的两个舆论场要同时打造,毫无疑问对记者也应一视同仁才是上策。
破除传统观念,对网络采编人员进行资格认定,顺应了媒体融合的趋势,使新兴媒体的从业人员合法地从事新闻生产与传播,使更多的从业人员合法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活动中来。这与国家倡导的媒介融合决策是一脉相承的。
营造主流的互联网大军有了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抓好队伍建设,营造一支与此相适应的主流网络人才大军,其中非常重要的就是做内容产品的采编人才。
网络上,常常因热点问题闹得沸沸扬扬,甚至谣言满天飞。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具有专业精神的主流媒体介入,客观、公正地呈现事实真相,并进行有高度、有深度的分析,在化解矛盾中促进社会和谐。单靠传统媒体是不够的,因为新媒体不仅覆盖面广、传播迅速,而且网络的表达有其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方式。如果传统主流媒体办的新闻网站能够打造出强大的具有网络专业精神的快速反应队伍,那就能占领舆论制高点,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
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是很难吸纳新闻人才进入网站的。没有人才,没有专业精神,就很难发挥主流媒体占领舆论制高点的优势。因此,发放记者证表面上来看只是身份认定的问题,其实从领证人员的认定和办手续的过程来看,又是涉及到队伍建设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条理由:
其一,强调了“符合条件”才能领证。《通知》有这样的表述:“按照分批分类的原则,将对200多家一类资质的新闻网站中符合条件的颁发记者证。”也就是说,并不是现有新闻网站人员都可以拿到记者证,必须符合要求。“符合要求”包括学历、采编水准、职业道德等要求。也就是说,即使已经在采编岗位,如果达不到《通知》提出的考核要求的,也拿不到记者证。有了明确的规定,进入门槛清晰,各新闻网站都会对照相关条件吸收、引进采编人员。持之以恒地做好这项工作,滥竽充数的采编人员就会从这个行业中退出。
其二,领证的采编人员将接受正规培训。新闻网站领证的采编人员,其前提必须获得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颁发的《互联网新闻采编培训合格证》或新闻出版广电行政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避免轻易上岗操作问题,有了一支健全的队伍,各新闻网站将会从自身的实际出发,持续做好培训工作。队伍的道德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整体素养的提升,将推动新闻网站的采编质量。
全国逾200家一类资质新闻网站如果都能高度重视采编人员的引进和培训工作,就有希望在互联网领域营造出一支主流的新闻网络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