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这“弹指一挥间”的青岛城市发展脉络里,自1984年至2014年的30年,虽然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却也是轰轰烈烈、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写过一本书《激荡三十年》。作者以浩大的全景视野,记述中国企业从1978年到2008年的财经编年史。书写得很有气魄,很好读也很耐读。
如今,截取1984年至2014年,作为又一个30年来回忆,是因为这段历史的节点,恰恰是以沿海14个开放城市为核心的30年来述说的。如果自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以改革开放来概括,那么1984年到2014年则以对外开放来总结。
开放,意味着“青岛拥抱世界”,“中国拥抱世界”。思来想去这段历史,同样有一个关键词不能省略,那就是“激荡”。因为激荡仍然是对这30年最佳的、最贴切的表述。
翻阅历史会看到,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后,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并于5月4日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14个港口城市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座谈会着重讨论如何放开步伐,更好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及有关政策。
改革始于1978年,开放则源于1984年。既然中央和国务院在座谈会上讨论的重点是“如何放开步伐,更好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及有关政策”,那放开步伐最为关键的则是解放思想。
思想的解放可以释放巨大能量,把禁锢多年的思想打通,是对生产力的刺激与解放,从而可以荡涤传统的腐朽,走向文明的道路。
30年已经过去,成为历史。对于亲历过这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参与过当时决策的执政者来说,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3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真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在这“弹指一挥间”的青岛城市发展脉络里,自1984年至2014年的30年,虽然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却也是轰轰烈烈、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
回忆这30年,青岛有数不完的变化,说不完的故事。回顾这30年,青岛有太多的激情,使不完的干劲。这其中的变化、故事、激情和干劲,都源于开放。
在青岛,最为值得回味的当是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在这一时期从没间断。从小心翼翼试探性地把眼光向外,到把最初的开放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到把技术引进与老企业的改造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到开发区的选址与建设;到不断挣脱“红瓦绿树综合征”的羁绊;到开展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再到学上海、赶大连;再到城市区划的重新布局等等;再到现在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每个发展的节点串联起来,恰好就书写出了一部厚厚的青岛思想解放史。
思想的解放,是对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解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良性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岛的实践尤其诠释了开放的充分和必要。
解放思想是无止境的,也如此,这30年青岛的脚步,走得扎实而铿锵有力。
城市空间布局的格局有大手笔挥洒。30年的城市历程,写下了这样的概述:从外表上看,城市长大了,城市长高了。长大了缘于执政者的决策坚决,长高了缘于城市财力的丰厚。从城市的内涵上看,城市的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丰富了缘于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关切与重视。
经济总量、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工业化、小康等一些关键词和指标值都有了相当的高度。数字的说服力也许更大,1984年青岛的GDP是100亿元,到2013年达到8006亿元。仅此就可以权衡出800多万青岛人享受到巨大的改革红利。
毋庸置疑,这是激荡的30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为纪念开放30年,本刊与青岛市政协研究室、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历经半年采写、整理、汇编30年的文史资料,推出系列报道《青岛开放记忆》。刊发的回忆文章,均按时间顺序,回顾30年的开放之路,记录30年的开放足迹,留住这难忘30年的开放记忆。
财经作家吴晓波曾经写过一本书《激荡三十年》。作者以浩大的全景视野,记述中国企业从1978年到2008年的财经编年史。书写得很有气魄,很好读也很耐读。
如今,截取1984年至2014年,作为又一个30年来回忆,是因为这段历史的节点,恰恰是以沿海14个开放城市为核心的30年来述说的。如果自1978年到2008年的30年是以改革开放来概括,那么1984年到2014年则以对外开放来总结。
开放,意味着“青岛拥抱世界”,“中国拥抱世界”。思来想去这段历史,同样有一个关键词不能省略,那就是“激荡”。因为激荡仍然是对这30年最佳的、最贴切的表述。
翻阅历史会看到,1984年2月,邓小平在视察广东、福建后,肯定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并建议增加对外开放城市。
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邓小平的意见召开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并于5月4日发出《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确定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这14个港口城市是: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座谈会着重讨论如何放开步伐,更好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及有关政策。
改革始于1978年,开放则源于1984年。既然中央和国务院在座谈会上讨论的重点是“如何放开步伐,更好地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以及有关政策”,那放开步伐最为关键的则是解放思想。
思想的解放可以释放巨大能量,把禁锢多年的思想打通,是对生产力的刺激与解放,从而可以荡涤传统的腐朽,走向文明的道路。
30年已经过去,成为历史。对于亲历过这个波澜壮阔时代的人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参与过当时决策的执政者来说,也许都有这样的感受:30年在历史的长河里,真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在这“弹指一挥间”的青岛城市发展脉络里,自1984年至2014年的30年,虽然同样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却也是轰轰烈烈、刻骨铭心、荡气回肠的。
回忆这30年,青岛有数不完的变化,说不完的故事。回顾这30年,青岛有太多的激情,使不完的干劲。这其中的变化、故事、激情和干劲,都源于开放。
在青岛,最为值得回味的当是实事求是地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在这一时期从没间断。从小心翼翼试探性地把眼光向外,到把最初的开放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引进资金、引进项目;到把技术引进与老企业的改造紧密地结合到一起;到开发区的选址与建设;到不断挣脱“红瓦绿树综合征”的羁绊;到开展思想解放的大讨论;再到学上海、赶大连;再到城市区划的重新布局等等;再到现在的“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本土优势”。每个发展的节点串联起来,恰好就书写出了一部厚厚的青岛思想解放史。
思想的解放,是对旧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双重解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良性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青岛的实践尤其诠释了开放的充分和必要。
解放思想是无止境的,也如此,这30年青岛的脚步,走得扎实而铿锵有力。
城市空间布局的格局有大手笔挥洒。30年的城市历程,写下了这样的概述:从外表上看,城市长大了,城市长高了。长大了缘于执政者的决策坚决,长高了缘于城市财力的丰厚。从城市的内涵上看,城市的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丰富了缘于对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的关切与重视。
经济总量、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工业化、小康等一些关键词和指标值都有了相当的高度。数字的说服力也许更大,1984年青岛的GDP是100亿元,到2013年达到8006亿元。仅此就可以权衡出800多万青岛人享受到巨大的改革红利。
毋庸置疑,这是激荡的30年,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为纪念开放30年,本刊与青岛市政协研究室、青岛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联合,历经半年采写、整理、汇编30年的文史资料,推出系列报道《青岛开放记忆》。刊发的回忆文章,均按时间顺序,回顾30年的开放之路,记录30年的开放足迹,留住这难忘30年的开放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