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考场文本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诗歌鉴赏文本)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A项“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说法错误,此时心情是严肃的。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答案:A、E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解析:答题时要先点出其修辞手法。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答案: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文本)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擔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答案:B、D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解析: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长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只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诗歌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赏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要抓住有效分,考生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思维,懂得抓住核心得分点。那么,一首诗歌中,哪些是核心点呢?
1.诗歌题目。做诗歌鉴赏题,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题目往往给考生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可见,读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2.诗歌作者。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考生应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来进行鉴赏训练,如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等等。
了解了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鉴赏作品。 3.诗歌背景(文本后的注释)。对于高考中的诗歌背景,考生不易把握,所以要格外注意文本后的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除了读注释外,考生可以仔细分析题干,以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4.诗歌题材。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不同类型诗歌寄托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弄清题材,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5.诗歌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以梧桐、杜鹃象征凄凉悲伤,以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6.诗歌内容。古代诗歌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作品,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作品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例如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诗人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将其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联写了诗人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其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7.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特点体现在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等方面。能用来回答诗歌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诗人的写作风格有关。如李白的诗自然,王维的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隱的诗华美绚丽。
8.诗歌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
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有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使用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考生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诗歌情感。诗歌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考生要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情感。
10.诗歌主题(思想内容)。古代诗歌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生活杂感类,有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胡俊生/供稿】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Ⅰ诗歌鉴赏文本)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解析:A项“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说法错误,此时心情是严肃的。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
答案:A、E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
解析:答题时要先点出其修辞手法。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的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答案: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Ⅱ诗歌鉴赏文本)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解析:解答本题之前,考生应先明确典故的类型以及诗人运用典故的目的。典故一般分为两大类,一为国家,一为个人。运用前者,多为借古讽今,讽谏君王;运用后者,多为仰慕前人,感怀自己,或者抒发同病之悲等。故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关注典故的内容。本题中的典故是“李揆因担心被扣留”而否认是“大唐第一人”,而苏辙出使契丹与李揆之行相同,故苏轼有与李揆一样的担忧。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诗歌的标题是“送子由使契丹”,而典故中李揆因擔心被扣留不承认自己是“唐第一人李揆”,可见诗人此时运用典故的目的应与李揆有相同之处。D项,“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有误,这两个选项都忽视了子由出使契丹这一背景以及李揆典故的内容。
答案:B、D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解析:解答本题,不但要关注首联,还应关注全篇。诗歌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长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只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小儿女之态。
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诗歌鉴赏题要求考生从诗歌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及作品风格等方面,鉴赏其所表达的主旨、思想情感及社会意义。要抓住有效分,考生必须有整体观念和全局思维,懂得抓住核心得分点。那么,一首诗歌中,哪些是核心点呢?
1.诗歌题目。做诗歌鉴赏题,首先要看的便是题目。诗歌题目往往给考生提供很多有用信息,譬如:严维《丹阳送韦参军》、韩琮《暮春浐水送别》,暗示了诗歌的题材(送别诗)、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而苏轼《红梅》点明了诗人的写作对象,即文中的主要意象。可见,读诗歌题目是进行诗歌鉴赏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
2.诗歌作者。回眸全国及各省市高考语文试题中的诗歌鉴赏,不难发现名家名篇是主打。考生应多选名家以及在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诗人词家的作品来进行鉴赏训练,如浪漫主义诗人代表李白,现实主义诗人代表杜甫,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王维,等等。
了解了作者便可了解其作品主要内容、风格(是指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造成的不同的创作特色。如陶渊明的诗恬淡平和,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李白的诗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苏轼、辛弃疾之词豪放奔放,柳永、李清照之词婉约含蓄)及其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鉴赏作品。 3.诗歌背景(文本后的注释)。对于高考中的诗歌背景,考生不易把握,所以要格外注意文本后的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信息。除了读注释外,考生可以仔细分析题干,以获得关于诗作内容的信息。
4.诗歌题材。按所表现的内容,诗歌可分为讽喻诗、田园诗、山水诗、哲理诗。不同类型诗歌寄托的情感也是有区别的。弄清题材,考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容、主旨及诗人的思想情感。
5.诗歌意境。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象的境界。它包括景、境、情三个方面。在做意境分析题时,要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古代诗歌的很多意象常常有特殊内涵,比如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以折柳表惜别,以蝉喻品行高洁,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以菊花象征坚贞高洁的品质,以梅花代表傲霜斗雪、不怕打击挫折的形象,以松象征坚贞高洁,以莲表达爱情,以鹧鸪鸟表达离愁别绪,以梧桐、杜鹃象征凄凉悲伤,以鸿雁象征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6.诗歌内容。古代诗歌的每一个作者,都想通过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意趣、主张、观点、看法,有的表达得直白张扬,但也有的表达得含蓄隐晦,特别是抒情写景的作品,其观点与态度不易把握,只能从作品的字面意思去领悟与思考。
例如黄庭坚的《题竹石牧牛(并引)》。这是首题画诗,前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诗人发挥想象,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将其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后两联写了诗人由画作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表明了其对自然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
7.诗歌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语言特点体现在意蕴多、凝练、含蓄、富有节奏和韵律等方面。能用来回答诗歌语言特色的词语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等等。语言特色也与诗人的写作风格有关。如李白的诗自然,王维的诗清新,陶渊明的诗真切平淡,李商隱的诗华美绚丽。
8.诗歌手法。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歌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这些表达技巧在作品中起了什么作用,表达了什么内容,收到了什么效果。
诗歌的表达技巧(或艺术手法)主要表现在抒情方式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常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托物寓理等。表现手法有描写手法(衬托——正衬、反衬,联想和想象,白描等)和修辞手法(比喻、拟人、象征、借代、夸张、对比、互文、比兴、双关、用典、设问、反问、反语等)。
使用表达技巧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方法。在做分析技巧型的题目时,考生应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并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是怎样运用这种手法的,最后指出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9.诗歌情感。诗歌是情感的载体之一。其情感不外乎欣喜、欢快、向往、哀怨、憎恶、忧愁、怀乡思亲、离愁别恨、忧郁沉闷、道古伤今等。考生要从诗歌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的情感。
10.诗歌主题(思想内容)。古代诗歌的主题有以下几大类: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长亭送别等。其中尤其应该注意生活杂感类,有的写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写昔盛今衰的感慨;有的写借古讽今的情怀,写青春易逝的伤感;还有的写仕途失意的苦恼,写告慰平生的喜悦,等等。
【胡俊生/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