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留守儿童若想做到快乐阅读,需要老师激发幼儿的阅读欲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老师首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阅读的快乐。其次要为留守儿童选取恰当的绘本材料,循序渐进引导留守儿童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主阅读;阅读环境;阅读材料;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9-0041-02
近些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多,且有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蔓延的趋势。农村的孩子大多是隔代看管,孩子从上小班开始,父母都会外出打工,一年半载难得回家,孩子的学习只能依靠老师。城里的父母加班加点,晚上回家孩子睡觉了,第二天一早孩子还没醒又上班了,一周也难得与孩子交流,更别说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了。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给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绘本材料,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留守儿童能够沉浸到阅读中,在绘本故事中寻找缺失的爱。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起到熏陶的作用,老师可以在教室的装扮上以阅读为主题。教室的周围可以设计成读书的名人名言,板报可以是读书的名人小故事,小班的教室要以图画为主,增添学生读书的乐趣。大班的学生要用文字配图,有简单的情节叙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在阅读指导课上,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与阅读内容相辅相成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孩子更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教材中的内容,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出动漫视频,运用夸张的漫画手法,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孩子准确把握阅读点。
阅读要想做得更好,必须充满感情。幼儿园的孩子刚刚懂事,能够准确阅读就已经不错了,要想读出感情,就需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听老师的范读,体会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进入老师营造的故事情境中,体会主人公的喜悦和烦恼。如《懂礼貌的小兔》,老师在渲染情境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了很多礼貌用语,用课件展示出来,并设计出不同的情境,让幼儿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得体表达。之后,幼儿在阅读中可以明确怎样做才是有礼貌的表现。
老师也可以与家长联系,因为家长不能常伴孩子左右,可以买一部分阅读读物给孩子,书桌、床头都有读物存在,孩子在家里随手可以拿起一本书来读,也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二、激发儿童的阅读需要
阅读是润物无声的,不能靠强制压迫。阅读需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内心产生了阅读需要,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寻找阅读材料,汲取知识。阅读需要的激发,主要在老师一方,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只要老师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幼儿汲取知识的欲望,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尤其是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更没有人给他们讲故事。老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每天固定安排讲故事的时间,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对老师所说的故事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时,可以大体介绍故事的内容,让孩子产生阅读欲望,从而静心阅读。
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阅读,还要指导孩子把自己阅读的故事讲述出来,把故事讲给其他孩子听,回家以后还要讲给爷爷奶奶听。这样孩子在阅读时就有了更强的责任感,阅读的态度更加认真。留守儿童更是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融入到故事中,丰富了孩子的思想内涵。老师也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讲述故事的开头,让孩子自己阅读寻找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也可以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如,《小猪学本领》的故事,老师用课件展示几张图片:小鸭子、小猫、小黄狗,老师先让孩子说一说这几只小动物的特长,想一想小猪会学到哪些本领呢?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测阅读故事,对故事情节更加充满兴趣。
三、提供丰富的阅读绘本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阅读需要有恰当的阅读材料。幼儿园的孩子感性认知较强,对色彩鲜艳的绘本比较青睐。儿童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局限,借助绘本图画可以更深刻理解故事内容。绘本图书、图画占据的空间比较大,文字很少,而且重复性的语句较多,有利于学生熟悉阅读。空间较大的画面可以提供给孩子无限的想象力,阅读时可以发散思维获得更大的收获。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绘本视频阅读,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像看动画片一样,观看得热情更高。老师播放完视频以后,还可以剪辑其中的对话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一张一张播放,让孩子为图片配音,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丰富的绘本故事让孩子沉浸其中,模仿配音的游戏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在备课时需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段,选择合适的阅读绘本。对留守儿童而言,更要选择一些有爱心的温情故事,感受父母的爱,让孩子在心里种下“爱”的种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有多种方式,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都是爱我们的,从而抚慰孩子孤独的心。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老师播放完视频,让幼儿扮演视频中不同角色,根据角色模仿声音和语气。鸭妈妈、大红鱼、大乌龟、大白鹅、青蛙,比赛谁模仿得更像。孩子在模仿游戏中体会阅读的快乐,也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辛苦。青蛙最后慈爱的表现更彰显了母亲的伟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心理会感觉更孤独,如果每天都有阅读相伴,孩子的心灵会感到更加温暖。幼儿阅读从读图开始,在积累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图片上的汉字。孩子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对阅读的材料也会更加认真对待。老师还要教给孩子查找工具书的方法,自主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更要注意留守儿童的阅读表现,发现留守儿童在阅读中的亮点,并选为“阅读榜样”,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孩子在信心的驱使下,逐渐养成阅读习惯,让读物陪伴自己左右。
老师在最初的阅读引导中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让孩子带着一定的压力去阅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会阅读的乐趣。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收获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幼儿继续阅读,培养留守儿童的阅读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的内心总会感到更多的孤独,老师要及时关爱这些孩子,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用阅读占据他们的内心世界,填补父母缺席的成长历程。留守儿童因为没有家长的引导,在阅读上会存在更多困难,老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进行熏陶,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阅读需要,体会阅读的快乐。老师要为留守儿童选取恰当的绘本材料,循序渐进引导留守儿童走进阅读的殿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用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
关键词:留守儿童;自主阅读;阅读环境;阅读材料;阅读习惯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6)19-0041-02
近些年留守儿童的数量逐年增多,且有由农村向城市不断蔓延的趋势。农村的孩子大多是隔代看管,孩子从上小班开始,父母都会外出打工,一年半载难得回家,孩子的学习只能依靠老师。城里的父母加班加点,晚上回家孩子睡觉了,第二天一早孩子还没醒又上班了,一周也难得与孩子交流,更别说对孩子进行阅读指导了。老师对这些留守儿童要特别关注,给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绘本材料,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留守儿童能够沉浸到阅读中,在绘本故事中寻找缺失的爱。
一、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
良好的阅读环境可以起到熏陶的作用,老师可以在教室的装扮上以阅读为主题。教室的周围可以设计成读书的名人名言,板报可以是读书的名人小故事,小班的教室要以图画为主,增添学生读书的乐趣。大班的学生要用文字配图,有简单的情节叙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老师在阅读指导课上,更要充分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营造与阅读内容相辅相成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孩子更深刻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如,教材中的内容,老师可以提前制作出动漫视频,运用夸张的漫画手法,突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让孩子准确把握阅读点。
阅读要想做得更好,必须充满感情。幼儿园的孩子刚刚懂事,能够准确阅读就已经不错了,要想读出感情,就需要在熟读的基础上听老师的范读,体会抑扬顿挫的语气语调,进入老师营造的故事情境中,体会主人公的喜悦和烦恼。如《懂礼貌的小兔》,老师在渲染情境时用不同颜色的笔写出了很多礼貌用语,用课件展示出来,并设计出不同的情境,让幼儿思考在不同的情境中如何得体表达。之后,幼儿在阅读中可以明确怎样做才是有礼貌的表现。
老师也可以与家长联系,因为家长不能常伴孩子左右,可以买一部分阅读读物给孩子,书桌、床头都有读物存在,孩子在家里随手可以拿起一本书来读,也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自主阅读能力。
二、激发儿童的阅读需要
阅读是润物无声的,不能靠强制压迫。阅读需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心理需求,如果孩子内心产生了阅读需要,那么学生就会自觉寻找阅读材料,汲取知识。阅读需要的激发,主要在老师一方,孩子的求知欲很强,只要老师巧妙设置悬念,激发幼儿汲取知识的欲望,就会收到良好的效果。老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讲故事的形式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尤其是留守儿童,缺乏与父母的交流,更没有人给他们讲故事。老师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每天固定安排讲故事的时间,让孩子对老师产生依赖心理,对老师所说的故事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时,可以大体介绍故事的内容,让孩子产生阅读欲望,从而静心阅读。
老师不但要引导学生阅读,还要指导孩子把自己阅读的故事讲述出来,把故事讲给其他孩子听,回家以后还要讲给爷爷奶奶听。这样孩子在阅读时就有了更强的责任感,阅读的态度更加认真。留守儿童更是把对爸爸妈妈的思念融入到故事中,丰富了孩子的思想内涵。老师也可以采用设置悬念的方式,讲述故事的开头,让孩子自己阅读寻找故事的发展和结局,孩子的情绪被调动起来,也可以收到良好的阅读效果。如,《小猪学本领》的故事,老师用课件展示几张图片:小鸭子、小猫、小黄狗,老师先让孩子说一说这几只小动物的特长,想一想小猪会学到哪些本领呢?然后根据自己的猜测阅读故事,对故事情节更加充满兴趣。
三、提供丰富的阅读绘本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阅读需要有恰当的阅读材料。幼儿园的孩子感性认知较强,对色彩鲜艳的绘本比较青睐。儿童对文字的认识和理解有一定的局限,借助绘本图画可以更深刻理解故事内容。绘本图书、图画占据的空间比较大,文字很少,而且重复性的语句较多,有利于学生熟悉阅读。空间较大的画面可以提供给孩子无限的想象力,阅读时可以发散思维获得更大的收获。老师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网络绘本视频阅读,更加生动形象。学生像看动画片一样,观看得热情更高。老师播放完视频以后,还可以剪辑其中的对话图片制作成幻灯片,一张一张播放,让孩子为图片配音,训练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
丰富的绘本故事让孩子沉浸其中,模仿配音的游戏活动,更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老师在备课时需要按照孩子的年龄段,选择合适的阅读绘本。对留守儿童而言,更要选择一些有爱心的温情故事,感受父母的爱,让孩子在心里种下“爱”的种子,让孩子明白父母的爱有多种方式,无论父母在不在身边都是爱我们的,从而抚慰孩子孤独的心。如,《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老师播放完视频,让幼儿扮演视频中不同角色,根据角色模仿声音和语气。鸭妈妈、大红鱼、大乌龟、大白鹅、青蛙,比赛谁模仿得更像。孩子在模仿游戏中体会阅读的快乐,也感受到小蝌蚪找妈妈的辛苦。青蛙最后慈爱的表现更彰显了母亲的伟大。
四、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留守儿童因为缺乏与父母的沟通,心理会感觉更孤独,如果每天都有阅读相伴,孩子的心灵会感到更加温暖。幼儿阅读从读图开始,在积累中丰富自己的阅读经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图片上的汉字。孩子的阅读能力不断提升,对阅读的材料也会更加认真对待。老师还要教给孩子查找工具书的方法,自主解决阅读中的障碍。老师更要注意留守儿童的阅读表现,发现留守儿童在阅读中的亮点,并选为“阅读榜样”,增强留守儿童的自信心。孩子在信心的驱使下,逐渐养成阅读习惯,让读物陪伴自己左右。
老师在最初的阅读引导中可以布置阅读任务,让孩子带着一定的压力去阅读,在完成任务的同时体会阅读的乐趣。老师对学生的阅读收获给予高度评价,鼓励幼儿继续阅读,培养留守儿童的阅读习惯。
总之,留守儿童的内心总会感到更多的孤独,老师要及时关爱这些孩子,培养他们自主阅读的能力,用阅读占据他们的内心世界,填补父母缺席的成长历程。留守儿童因为没有家长的引导,在阅读上会存在更多困难,老师要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进行熏陶,让孩子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产生阅读需要,体会阅读的快乐。老师要为留守儿童选取恰当的绘本材料,循序渐进引导留守儿童走进阅读的殿堂,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用阅读丰富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