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在许多教师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对“合作与交流、生成与预设、转变学习方式、改变评价方式”等关键词的理解和在实际教学中的体现有着许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思考、去研究、去改进。
一、过于强调合作,淡化静思默想
转变后的学习方式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培养了合作意识,发展和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和渠道。但在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组织散乱,效率低下;二是问题设置缺乏探索价值。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更是指导者。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第二,对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和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第三,要注重在个人静思默想的基础上合作。
二、过于强调创设情境,忽视情境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当的情境,使知识的学习赋予生活的意义。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只为了追求情境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情境的实效性、实用性,会产生许多形式化的情况,反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甚至画蛇添足了。那么,怎样创设务实、创新、有效的情境呢?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⒈教学情境要从“实”字出发。
一要做到内容要真实。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二是形式上要朴实。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教师不要以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三是运用要务实。运用情境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
⒉创设情境要追求一个“近”字。
情境创设要接近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如果教学情境与学习起点脱节,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调查或谈话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
⒊情境创设要突出一个“活”字。
一是要能激活学生思维。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蕴涵着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这是评价数学教学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要素。二是用活情境。一堂数学课情境不宜过多,而要将一个中心情境用足、用活,将它巧妙地贯穿于多个教学环节中,让情境的设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三是激活气氛,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
三、过于强调预设,淡化动态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对话才会充满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⒈预设要灵活求变。
要做到预设灵活求变,教师在课前就必须进行多维预设,这样才能为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⒉预设要随机整合出新。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具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并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课前的预设要随即整合出新,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成为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随堂生成。
⒊预设可为生成放弃。
完全预设的课堂可能秩序井然,但也许会缺乏活力;生成的课堂也许会稍有混乱,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要敢于为生成而放弃预设。
四、过于强调表扬鼓励,淡化启发诱导
目前的数学课堂一改过去的单调和沉闷,是热热闹闹的,学生积极性高,有时候异常亢奋,甚至搞得教师招架不住。原因在于,一是过多廉价表扬;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三是大搞物质刺激。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什么启发,学到哪些知识,获得哪些发展。因此,课堂评价语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细节的关注和挖掘,对学生进行真诚的鼓励,这种有依据的、真诚的鼓励,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评价语言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
一、过于强调合作,淡化静思默想
转变后的学习方式充分注意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合作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广泛参与,培养了合作意识,发展和拓宽了思维的空间和渠道。但在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组织散乱,效率低下;二是问题设置缺乏探索价值。在小组合作中,教师应该定位好自己的角色,教师是参与者、合作者,更是指导者。因此,教师要把握好以下几点:第一,教师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第二,对于小组合作的形式和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不同年级应该有不同的要求;第三,要注重在个人静思默想的基础上合作。
二、过于强调创设情境,忽视情境教学的实效性
新课程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设置适当的情境,使知识的学习赋予生活的意义。一个好的情境,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但如果只为了追求情境的完整性而忽视了情境的实效性、实用性,会产生许多形式化的情况,反而影响了实际的教学效果,甚至画蛇添足了。那么,怎样创设务实、创新、有效的情境呢?可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⒈教学情境要从“实”字出发。
一要做到内容要真实。教学情境应该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发生和可能发生的,而不是教师为情境而情境的人为编造。二是形式上要朴实。真实的教学情境不是为了观赏,它不在于刻意制造些什么,教师不要以追求表面热闹和某种形式而把简单的东西人为地搞复杂了。三是运用要务实。运用情境要有很强的目的性,做到务实高效。
⒉创设情境要追求一个“近”字。
情境创设要接近学生学习的起点,有效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上,如果教学情境与学习起点脱节,就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深入研究教材,寻找新旧知识的连接点,通过调查或谈话了解学生原有的基础。
⒊情境创设要突出一个“活”字。
一是要能激活学生思维。有价值的数学情境应该是在生动的情景中蕴涵着一些有思考力度的数学问题,能让学生“触景生思”,这是评价数学教学情境是否有效的核心要素。二是用活情境。一堂数学课情境不宜过多,而要将一个中心情境用足、用活,将它巧妙地贯穿于多个教学环节中,让情境的设置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自始至终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三是激活气氛,所创设的情境要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更应该创设一些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氛围,促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被吸引到学习中来。
三、过于强调预设,淡化动态生成
预设和生成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基点,教学过程的生成性对教学预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全面地了解学生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预设才能富有成效。同时,也只有在实施预设时不拘泥于“预设”,并能智慧地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生成才会更加精彩。这样的教学才是一门名副其实的艺术,这样的对话才会充满人性的光辉,这样的课堂才能出现不曾预料的精彩。
⒈预设要灵活求变。
要做到预设灵活求变,教师在课前就必须进行多维预设,这样才能为动态生成提供广阔的空间。
⒉预设要随机整合出新。
课堂上我们面对的是具有知识基础、生活经验并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因此,教师对课前的预设要随即整合出新,使不同层面的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本机械的教学预设成为充满灵性、充满智慧的随堂生成。
⒊预设可为生成放弃。
完全预设的课堂可能秩序井然,但也许会缺乏活力;生成的课堂也许会稍有混乱,但可能会因此而精彩。根据教学需要,教师要敢于为生成而放弃预设。
四、过于强调表扬鼓励,淡化启发诱导
目前的数学课堂一改过去的单调和沉闷,是热热闹闹的,学生积极性高,有时候异常亢奋,甚至搞得教师招架不住。原因在于,一是过多廉价表扬;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三是大搞物质刺激。诚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是十分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受到什么启发,学到哪些知识,获得哪些发展。因此,课堂评价语言要注重对学生学习细节的关注和挖掘,对学生进行真诚的鼓励,这种有依据的、真诚的鼓励,学生更加愿意接受。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教师在评价学生时,评价语言也应该是多层次、多角度的,以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不同的评价,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评价中品尝到学习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