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熊盛青(1963.6— ),湖南桃江人,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李四光地质科学奖、黄汲清青年地质科学技术奖获得者,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
航空物探是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简称,就是把仪器装载在飞机上,从空中探测地球的磁场、电磁场、重力场和放射性场等,然后通过对“场”的研究进行地质找矿,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相当于给地球做CT,要再细致一点说,就是做核磁共振。”熊盛青这样解释航空物探。不夸张地说,我国航空物探装备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以及基本实现国产化,离不开熊盛青。
填补青藏高原航磁空白
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形起伏大,飞机很难在上空作业;而且高寒低压,仪器也很难正常工作;最重要的是,测量的磁场值必须准确定位在某一个点上,但这个位置很难定准,导航定位的技术还解决不了。正是因为存在这三个“很难”,青藏高原直到20世纪末,仍然是我国航磁勘探的空白区。
为了尽快填补这“唯一”的空白,1998年,原地矿部专门设立了“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航磁概查”项目,30岁出头的熊盛青任该项目负责人。他凭借着一股冲劲,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反复研讨,针对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提出“高速采样、自动数字航磁干扰实时补偿、高度实时监控、GPS定位、地面磁日变网同步连续观测和校正”的技术路线,克服重重困难实施野外作业。最终,这项被认为是难度最大、单次作业面积最大、工作量最大的航磁测量任务圆满完成,“硬骨头”硬是被啃了下来。
打破国外垄断
作为重要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航空物探技术一直是各国科技实力比拼的热点。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中国航空物探,尽管已从中低精度测量发展到了高精度测量,但高分辨率测量技术却被远远甩在后面。除航磁仪器外,其他技术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这成为制约该项技术发展及大规模应用的瓶颈。
熊盛青很难忘记这样一件事:他得知国外某仪器效果极好,提出想去现场参观,但人家只答应提供技术服务,拒絕让他接触仪器。航空物探是敏感高新技术,外国人对中国要么禁运,要么禁止接触仪器,就算我们花钱买,也买不到对方最先进的东西。在重重波折中,熊盛青看得很清楚:只有让关键技术真正“中国化”,才能摆脱国外垄断的钳制。
“我们没有退路。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上。”经过5年攻关,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诞生,显著提高了我国航空物探勘查系统的分辨率、稳定性和探测深度,增强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打造优秀团队
“一个团队的负责人,不光技术要拿得出手,还要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把每个人的努力方向与团队发展结合起来,让每个人都能站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熊盛青明白,要协调一个复杂的团队并不容易,技术出身的他拿出科研攻关中那股务实的劲头,做事先做人,什么事都先带头做起来。
熊盛青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即谦虚做人、尊重不同观点的表达。他一方面善于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善于分析与总结、果断拍板决策。在他的带领下,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创新团队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该团队成为首批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的创新团队。
“到2025年,我们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要能够在国际上领先!”志当存高远,脚要踏实地,熊盛青将继续带领团队,在航空物探领域向前迈进。
(注:本文根据《中国自然资源报》《科学中国人》登载的相关内容整理)
航空物探是航空地球物理勘探技术的简称,就是把仪器装载在飞机上,从空中探测地球的磁场、电磁场、重力场和放射性场等,然后通过对“场”的研究进行地质找矿,还可以进一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相当于给地球做CT,要再细致一点说,就是做核磁共振。”熊盛青这样解释航空物探。不夸张地说,我国航空物探装备完成从无到有的突破,以及基本实现国产化,离不开熊盛青。
填补青藏高原航磁空白
青藏高原地势高,地形起伏大,飞机很难在上空作业;而且高寒低压,仪器也很难正常工作;最重要的是,测量的磁场值必须准确定位在某一个点上,但这个位置很难定准,导航定位的技术还解决不了。正是因为存在这三个“很难”,青藏高原直到20世纪末,仍然是我国航磁勘探的空白区。
为了尽快填补这“唯一”的空白,1998年,原地矿部专门设立了“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航磁概查”项目,30岁出头的熊盛青任该项目负责人。他凭借着一股冲劲,带领团队夜以继日地工作,反复研讨,针对青藏高原的特殊地形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提出“高速采样、自动数字航磁干扰实时补偿、高度实时监控、GPS定位、地面磁日变网同步连续观测和校正”的技术路线,克服重重困难实施野外作业。最终,这项被认为是难度最大、单次作业面积最大、工作量最大的航磁测量任务圆满完成,“硬骨头”硬是被啃了下来。
打破国外垄断
作为重要的现代化高科技手段,航空物探技术一直是各国科技实力比拼的热点。20世纪50年代起步的中国航空物探,尽管已从中低精度测量发展到了高精度测量,但高分辨率测量技术却被远远甩在后面。除航磁仪器外,其他技术装备主要依赖于进口,这成为制约该项技术发展及大规模应用的瓶颈。
熊盛青很难忘记这样一件事:他得知国外某仪器效果极好,提出想去现场参观,但人家只答应提供技术服务,拒絕让他接触仪器。航空物探是敏感高新技术,外国人对中国要么禁运,要么禁止接触仪器,就算我们花钱买,也买不到对方最先进的东西。在重重波折中,熊盛青看得很清楚:只有让关键技术真正“中国化”,才能摆脱国外垄断的钳制。
“我们没有退路。没有条件,那就创造条件上。”经过5年攻关,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诞生,显著提高了我国航空物探勘查系统的分辨率、稳定性和探测深度,增强了我国航空地球物理勘查技术装备自主创新能力,填补了多项技术空白。
打造优秀团队
“一个团队的负责人,不光技术要拿得出手,还要能调动团队的积极性,把每个人的努力方向与团队发展结合起来,让每个人都能站在合适的位置上发挥最大的作用。”熊盛青明白,要协调一个复杂的团队并不容易,技术出身的他拿出科研攻关中那股务实的劲头,做事先做人,什么事都先带头做起来。
熊盛青形成了自己的管理特色,即谦虚做人、尊重不同观点的表达。他一方面善于调动专家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善于分析与总结、果断拍板决策。在他的带领下,航空地球物理与遥感地质创新团队不断发展壮大。2013年,该团队成为首批入选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的创新团队。
“到2025年,我们的航空地球物理研究要能够在国际上领先!”志当存高远,脚要踏实地,熊盛青将继续带领团队,在航空物探领域向前迈进。
(注:本文根据《中国自然资源报》《科学中国人》登载的相关内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