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诗文是古老中华文明的体现,传承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同时它也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如何变枯燥乏味为趣味盎然,变机械记忆为深入意境呢?我在古诗教学中发挥电教媒体的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以此来提高古诗教学的效果。
一、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情境再现
运用声像,再现情境就是把诗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使得内容具体而生动形象,使小学生学生较为迅速引起联想想象、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在古诗《草》中,“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在课件中设计了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展露着嫩绿的期望。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影片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二、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诗情体会
古诗在语言上,还给人以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
三、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品词析句
古诗语言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认认真真抄记背诵,使学生视古诗学习为负担。而多媒体能抛开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杜甫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含"字用得十分绝妙。在教学中,播放紧扣作品内容和背景的录像,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含"字的意思了。投影片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当学生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爬"向山顶的画面时,便很快理解了"石径斜"(山行)的意思;看到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伸展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明白"一径深"的含义(宿新市徐公店)。又如《题林西壁》一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难以讲清。教学时,我出示了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光"幻灯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横(从正面)看,庐山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像矗立大地的直插云霄的险峻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奇的魅力。通过投影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站在庐山中,且从一个观察点看绰约多姿的庐山,当然人能得出反映局部特征的结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得从远近高低的从方位、多角度观察)至此,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能增加感性认识。例如: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上”、“一片孤城”、“万仞山”,而且为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埋下伏笔。
总之,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形象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多种优势,避免以往古诗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给古诗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多媒体与古诗教学”网上交流
一、用多媒体技术实现情境再现
运用声像,再现情境就是把诗文中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巧妙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使得内容具体而生动形象,使小学生学生较为迅速引起联想想象、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如在古诗《草》中,“离”、“枯”、“荣”等几处是文章的难点,“野火烧不尽”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我在课件中设计了四幅场景。第一幅是像大海一样美丽宽广的草原,展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景象。学生通过逼真的画面,理解“离离”之草就是茂盛的草,同时,通过这幅画面,也知道了“荣”就是“茂盛”的意思。第二幅是秋季草原图,依旧是宽广博大的草原,小草在深秋的季节变黄了、枯萎了。看图后,教师提问:“诗中哪个字说的就是这个季节的小草特征?”学生理解了“枯”就是“枯黄”的意思。“野火烧不尽”,这些小草,怎么会烧不尽呢?播放第三幅场景:熊熊的烈火在无情地燃烧,露出大片光秃秃的土地。这时,教师提示“小草的根在哪里”。同学们很快就知道了大火无情地烧掉小草的叶,但它的根深深地埋在地底下,并没有被野火烧死,仍旧在聚集着力量,等待春天的消息,所以说“野火烧不尽”。第四幅场景:春暖花开,小草慢慢地从泥土里钻出来,舒展着修长的身体,在春风中展露着嫩绿的期望。学生由此了解了“春风吹又生”。这样,看影片与朗读结合,便使学生明白了小草的确具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并初步知道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可用来形容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在美的意境中,学生的心与诗人的"心"碰撞,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学生既在"境"中领悟了诗意,又在"境"中感悟了诗情。
二、用多媒体技术实现诗情体会
古诗在语言上,还给人以节奏感强,韵脚整齐,平仄得当,有快有慢,有抑有扬,富于节奏变化的美感,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录像,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播放韵律悦耳的。朗读录音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
三、用多媒体技术实现品词析句
古诗语言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大都是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学生认认真真抄记背诵,使学生视古诗学习为负担。而多媒体能抛开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杜甫的《绝句》中"窗含西岭千秋雪"一句,"含"字用得十分绝妙。在教学中,播放紧扣作品内容和背景的录像,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含"字的意思了。投影片有助于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当学生看到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从山脚"爬"向山顶的画面时,便很快理解了"石径斜"(山行)的意思;看到稀疏的篱笆旁,一条小路向远处伸展的情景,学生很容易明白"一径深"的含义(宿新市徐公店)。又如《题林西壁》一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含义深刻,富有哲理,难以讲清。教学时,我出示了几张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风光"幻灯片,于是庐山雄伟、奇异、多姿的景色真实生动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横(从正面)看,庐山像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庐山像矗立大地的直插云霄的险峻山峰。从远处看,从近处看,从高处看,从低处看,庐山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姿态和神奇的魅力。通过投影再让学生讨论: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站在庐山中,且从一个观察点看绰约多姿的庐山,当然人能得出反映局部特征的结论;要识庐山真面目就得从远近高低的从方位、多角度观察)至此,学生对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就不难理解了。
另外利用电教媒体把学生难以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眼前,能增加感性认识。例如: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二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景,再出示投影片,让学生由近及远地眺望蜿蜒曲折、波浪滔滔的黄河竟像一条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样不仅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上”、“一片孤城”、“万仞山”,而且为后二句诗句的教学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埋下伏笔。
总之,多媒体课件以丰富形象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教学中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教育技术的多种优势,避免以往古诗教学中的弊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给古诗教学锦上添花。
参考文献
[1]“信息技术与课程融合——深化学科教学改革的根本途径”
[2]“多媒体与古诗教学”网上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