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认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涵实质具有契合性、目标功能具有统一性,因而具有互动的基础,提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心理资本的开发、有利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性、有利于优化和整合教育资源并形成合力育人新局面,论述涵括思想理念互动、育人团队互动、方法手段互动、资源载体互动、评价方式互动的互动机制构建。
【关键词】心理资本 工匠精神 开发 培育 互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039-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引领发展的机遇期,需要大量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向上情感、良好创造力,能秉承“工匠精神”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企业逐渐认识到心理资本对于个人发展和组织竞争的重要性,并将个人心理资本水平作为人才招聘、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指标。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创新育人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升心理资本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工匠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工匠精神培育互动入手,分析两者间的互动意义,构建互动机制并推动实现良性互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的基础
(一)两者的内涵实质具有契合性
心理资本属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理要素”或“心理资源”,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目前公认的心理资本的内涵包括四个维度:一是自我效能感,即有信心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积极应对并主动采取行动获得成功;二是“乐观”,即将事物进行积极归因的一种倾向;三是“希望”,即主动对未来目标进行设定,并根据目标制订和实施行动计划;四是“韧性”,即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或逆境,都决不放弃和屈服。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敬业,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学习态度;二是精益求精,即追求尽善尽美,把工作做到完美;三是专注,即对目标笃定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四是创新,即不墨守成规,追求突破的勇气和智慧。心理资本和工匠精神虽然在外延上有所不同,但从内涵实质来看,心理资本所反映的个体的正向自我知觉、工作态度和伦理取向,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具有高度契合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将精湛技艺和优秀品格外化的内生力量。
(二)两者的目标功能具有统一性
一方面,由于曾遭遇高考失利的打击,高职学生自信不足,自我认同感低,对未来感到迷惘,他们内心更加渴望体验成功。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关注点,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优点和闪光点,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改变认知偏差,形成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内在品质,为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积累丰富的心理资源。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和环境,引导每一名高职学生向“大国工匠”的职业理想迈进,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对学生来说,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胸怀梦想、勤勉务实、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素养水平总体不高,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新路径,激发学生敬业守信、敢于创新的内在动力,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必然要求。可见,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都是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自身完善和充分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开展的,对满足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升职业竞争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心理资本的开发
有关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与职业价值观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定位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的时候,他就会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向往,即便遇到困难也会乐观面对并积极想办法解决,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反映出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信仰和力量的体现。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向上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高的职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因此,加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动,有利于从价值取向、理想指引、榜样激励等方面引领心理资本的开发,更好地激发出心理资本的“正能量”激励作用。
(二)有利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性
想要理解和认同工匠精神的职业荣誉感,必须重视从业人员崇德求新、坚忍执着、敬畏担当、乐趣志趣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高职院校大多“重技能、轻素养”,加之受成长环境和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新时代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呈现滞后性、模糊性和不全面性。加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动,从心理层面关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把握高職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对其认知、态度、情感进行引导,有利于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有利于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育人新局面
近年来,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素质拓展、建立心理工作坊和心灵之家等,加强了对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和人格特征的培育,但对在从业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约束与自由等问题,缺乏从职业精神的层面进行心理引导。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主要为校园文化熏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模式等,但在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加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动,有利于整合心理资本开发、工匠精神培育两方面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两者的育人功效,形成育人合力,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工匠精神培育相互强化、相得益彰。 三、构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机制
(一)思想理念的互动
工匠精神培育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心理资本则更加关注人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积极心理潜能的激发。要想促进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良性互动,首先要做好思想理念的结合。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高职学生处于从青少年晚期过渡到成年早期的成长阶段,具有边缘性特征,自我认知不全面,情绪容易波动,人际关系的处理比较冲动,抑郁、焦虑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升他们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发展。二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把教育工作与学生的人生幸福、价值、尊严、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给予学生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以积极的、非功利的理想主义态度涵育出新时代大学生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精神风貌。三是要树立开放性的理念。当代青年学生普遍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受到关注,应当尊重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意志能力和理想目标等,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和内在潜能,使学生形成个人特色,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二)育人团队的互动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动是一项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參与的动态系统性工程,要实现两者间的有效互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建设一支全员化的、互动式的育人团队。心理资本开发的主体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随着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院校中不断受到重视,这两支育人团队的教育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长期以来他们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各自为政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没有实现最大化。加强两支队伍之间的互动,一方面,要对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心理知识开展教育教学的水平;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深入行业企业实习实践,提升教师的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三)方法手段的互动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方法手段上各有特点,二者互相融合借鉴将有助于提升整体效果。一方面,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和精神追求的发展规律,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优势,从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等4个心理维度,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带来的幸福,引导学生以“忠诚、责任、担当”精神,做“匠人”、修“匠心”。同时,借鉴心理资本可测量可量化的特点,将心理引导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工作中。另一方面,要结合职业岗位特点,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心理认知规律,通过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创设职业情境、角色扮演完成项目实践等方式,构建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四)资源载体的互动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资源载体并非各自独立,而是能够共享和转化的。在推进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的进程中,要注重丰富教育资源、搭建育人平台,形成资源共享、载体共建的格局。对于心理资本开发来说,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短期的显性教育,想要实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自觉内化为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必须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微信平台等媒介,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实习实践等长期的隐性教育,激发学生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对于工匠精神培育来说,要借助户内外拓展训练、体感放松训练等互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涵盖职业环境情景的匠心养成式训练,将职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职业素质隐性地设置于拓展训练项目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中体会、感悟、传承工匠精神。
(五)评价方式的互动
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来看,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是效果评估的重要标准。广大高职学生只有将工匠精神植入内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心理素质,外化为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才说明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评价方式上,一方面,可采用问卷调查、建立心理资本档案、开展深度访谈等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求知态度、自我效能感、抗挫折力等心理状态,以及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认同感等。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就个体而言,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集体观念,掌握学生的专业成绩,以及在第二课堂、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获得奖励的情况,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类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素质拓展活动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就群体而言,要关注在实施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涉及的主体队伍的变化情况、学生整体的进步情况、学校人文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和综合评价等。
【参考文献】
[1]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张薇.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
[3]林琳,柯晓扬.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J].职教通讯,2017(20).
[4]欧阳叶.心理引导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1).
[5]朱洵,陈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研究”(2019KY1489)
【作者简介】黄玉贇(1983—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王 伟(1981— ),男,山东文登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责编 苏 洋)
【关键词】心理资本 工匠精神 开发 培育 互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0)06C-0039-03
当前我国正处于创新引领发展的机遇期,需要大量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操作技能,具有健全人格、健康向上情感、良好创造力,能秉承“工匠精神”的优秀复合型人才。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和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现代企业逐渐认识到心理资本对于个人发展和组织竞争的重要性,并将个人心理资本水平作为人才招聘、人才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指标。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必须进一步创新育人的方法和途径,不断提升心理资本开发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工匠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工匠精神培育互动入手,分析两者间的互动意义,构建互动机制并推动实现良性互动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的基础
(一)两者的内涵实质具有契合性
心理资本属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可以理解为“心理要素”或“心理资源”,表现为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目前公认的心理资本的内涵包括四个维度:一是自我效能感,即有信心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积极应对并主动采取行动获得成功;二是“乐观”,即将事物进行积极归因的一种倾向;三是“希望”,即主动对未来目标进行设定,并根据目标制订和实施行动计划;四是“韧性”,即无论遇到怎样的挫折或逆境,都决不放弃和屈服。工匠精神属于职业精神的范畴,是从业人员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敬业,即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学习态度;二是精益求精,即追求尽善尽美,把工作做到完美;三是专注,即对目标笃定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四是创新,即不墨守成规,追求突破的勇气和智慧。心理资本和工匠精神虽然在外延上有所不同,但从内涵实质来看,心理资本所反映的个体的正向自我知觉、工作态度和伦理取向,与工匠精神所蕴含的优秀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品格具有高度契合性,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心理资本就是个体将精湛技艺和优秀品格外化的内生力量。
(二)两者的目标功能具有统一性
一方面,由于曾遭遇高考失利的打击,高职学生自信不足,自我认同感低,对未来感到迷惘,他们内心更加渴望体验成功。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关注点,帮助学生挖掘自身的优点和闪光点,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改变认知偏差,形成积极进取、坚韧不拔的内在品质,为实现自我全面发展积累丰富的心理资源。另一方面,积极营造崇尚工匠精神的氛围和环境,引导每一名高职学生向“大国工匠”的职业理想迈进,是高职教育改革的目标和方向。而对学生来说,继承和弘扬工匠精神,是胸怀梦想、勤勉务实、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经之路。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的工匠精神素养水平总体不高,积极探索“工匠精神”培育的新路径,激发学生敬业守信、敢于创新的内在动力,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重要任务的必然要求。可见,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都是围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自身完善和充分发展”这一共同目标开展的,对满足学生个人可持续发展需要、提升职业竞争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二、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的意义
(一)有利于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心理资本的开发
有关研究表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水平与职业价值观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当学生对自己的职业目标、职业定位有了清晰、正确的认识的时候,他就会对未来充满自信和向往,即便遇到困难也会乐观面对并积极想办法解决,表现出较强的自我效能感。工匠精神是从业者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反映出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一种信仰和力量的体现。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就是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向上的、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度高的职业价值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因此,加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动,有利于从价值取向、理想指引、榜样激励等方面引领心理资本的开发,更好地激发出心理资本的“正能量”激励作用。
(二)有利于运用心理学知识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性
想要理解和认同工匠精神的职业荣誉感,必须重视从业人员崇德求新、坚忍执着、敬畏担当、乐趣志趣等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高职院校大多“重技能、轻素养”,加之受成长环境和拜金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新时代高职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知呈现滞后性、模糊性和不全面性。加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动,从心理层面关注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育问题,有利于全面地认识工匠精神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把握高職学生的精神追求和内心世界,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对其认知、态度、情感进行引导,有利于提高工匠精神培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三)有利于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合力育人新局面
近年来,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开展心理素质拓展、建立心理工作坊和心灵之家等,加强了对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和人格特征的培育,但对在从业过程中如何处理好现实与理想、付出与收获、约束与自由等问题,缺乏从职业精神的层面进行心理引导。目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策略主要为校园文化熏陶、实施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模式等,但在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上缺乏创新。加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动,有利于整合心理资本开发、工匠精神培育两方面的教育资源,最大化地发挥两者的育人功效,形成育人合力,使高职院校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工匠精神培育相互强化、相得益彰。 三、构建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机制
(一)思想理念的互动
工匠精神培育强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养成,心理资本则更加关注人的主体性,注重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和积极心理潜能的激发。要想促进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良性互动,首先要做好思想理念的结合。一是要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高职学生处于从青少年晚期过渡到成年早期的成长阶段,具有边缘性特征,自我认知不全面,情绪容易波动,人际关系的处理比较冲动,抑郁、焦虑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升他们专业素养和职业操守的同时,促进他们的心理和谐发展。二是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理念。要把教育工作与学生的人生幸福、价值、尊严、发展有机统一起来,给予学生追求自身全面发展的广阔空间,以积极的、非功利的理想主义态度涵育出新时代大学生勇于创新、追求极致的精神风貌。三是要树立开放性的理念。当代青年学生普遍个性张扬、思维活跃、感情丰富,渴望受到关注,应当尊重高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全面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意志能力和理想目标等,充分挖掘学生的个性和内在潜能,使学生形成个人特色,获得创造性的发展。
(二)育人团队的互动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互动是一项需要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參与的动态系统性工程,要实现两者间的有效互动,其中重要一点就是整合现有人力资源,建设一支全员化的、互动式的育人团队。心理资本开发的主体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工匠精神培育的主体主要是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以及企业兼职教师。随着师资队伍建设在高职院校中不断受到重视,这两支育人团队的教育水平得到了较大提升,但长期以来他们专注在自己的领域,各自为政开展工作,对学生的教育效果没有实现最大化。加强两支队伍之间的互动,一方面,要对专任教师、思政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开展积极心理学方面的培训,提高他们运用心理知识开展教育教学的水平;另一方面,结合专业特点,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共青团干部和辅导员深入行业企业实习实践,提升教师的行业素养和职业情操,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道德情操和为人处世的态度。
(三)方法手段的互动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在方法手段上各有特点,二者互相融合借鉴将有助于提升整体效果。一方面,要研究和掌握学生心理和精神追求的发展规律,利用教育心理学的学科优势,从认知、情绪、人格和社会适应等4个心理维度,使学生感受到专业带来的幸福,引导学生以“忠诚、责任、担当”精神,做“匠人”、修“匠心”。同时,借鉴心理资本可测量可量化的特点,将心理引导的方法和技巧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以及工匠精神培养的实践工作中。另一方面,要结合职业岗位特点,遵循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心理认知规律,通过加强校企文化融合、创设职业情境、角色扮演完成项目实践等方式,构建文化、课程、实践三位一体的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心理资本水平的提升,为他们从学生顺利过渡到职业人打好心理基础。
(四)资源载体的互动
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的资源载体并非各自独立,而是能够共享和转化的。在推进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的进程中,要注重丰富教育资源、搭建育人平台,形成资源共享、载体共建的格局。对于心理资本开发来说,心理健康课的学习和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是一种短期的显性教育,想要实现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和心理状态自觉内化为个人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必须积极利用校园网络、微信平台等媒介,通过校园文化、社团活动、技能竞赛、实习实践等长期的隐性教育,激发学生个体内在的积极力量。对于工匠精神培育来说,要借助户内外拓展训练、体感放松训练等互动体验式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发涵盖职业环境情景的匠心养成式训练,将职业岗位所要求具备的吃苦耐劳、团结协作、坚持不懈等职业素质隐性地设置于拓展训练项目中,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和应对挑战中体会、感悟、传承工匠精神。
(五)评价方式的互动
从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工匠精神培育的目标来看,学生态度和行为的改变是效果评估的重要标准。广大高职学生只有将工匠精神植入内心,内化为自身的品质和心理素质,外化为完善的人格和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才说明教育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评价方式上,一方面,可采用问卷调查、建立心理资本档案、开展深度访谈等手段,全面了解学生的求知态度、自我效能感、抗挫折力等心理状态,以及学生的职业目标、职业认同感等。另一方面,要从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就个体而言,要注重观察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态度、集体观念,掌握学生的专业成绩,以及在第二课堂、科技文化艺术活动获得奖励的情况,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各类技能竞赛、志愿服务、素质拓展活动等方面的表现情况;就群体而言,要关注在实施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和工匠精神培育过程中涉及的主体队伍的变化情况、学生整体的进步情况、学校人文环境的变化情况,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用人单位对学校毕业生的认可度和综合评价等。
【参考文献】
[1]Luthans F,Youssef C M,Avolio B J.心理资本[M].李超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2]张薇.心理学视野下工匠精神的培育探析[J].中国成人教育,2018(20).
[3]林琳,柯晓扬.高职学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与管理[J].职教通讯,2017(20).
[4]欧阳叶.心理引导在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8(1).
[5]朱洵,陈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8).
【基金项目】2019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高职学生心理资本开发与工匠精神培育互动研究”(2019KY1489)
【作者简介】黄玉贇(1983— ),女,壮族,广西百色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研究;王 伟(1981— ),男,山东文登人,硕士,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工程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研究。
(责编 苏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