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在高中教育中引入信息技术,促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课堂不再枯燥乏味。但在本校的信息技术教育环境下,作者发现学生在学习和思考过程的创新思维的欠缺,授课老师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方面能发挥很大的作用,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和作业布置,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创新思考和技术实践的主体。同时作者也发现德育渗透是当下高中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难点问题。而老师的言传身教,耐心指导,为学生补充一些额外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有效地改正学生上机时的不良习惯同时激发学生对于课程知识的求知欲。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德育渗透;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个体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竞争力。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拘泥于教科书和课堂传授的知识,并未做到活学活用。而对于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暴露了实际教育中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事实。鉴于本校的生源多样化,有来自农村山区的,也有来自县城乡镇的。不同的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世界的连通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接触。一般来说,来自县城乡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并且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或者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导致旧知识的重复学习继而可能引发对整门课程的不够认真和兴趣下降,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点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若在正式授课之前,授课老师应该对本班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个测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进步,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要充分发挥授课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基础,吸收相关知识,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寓教于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授课老师要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将之巧妙结合在现有教材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精巧有趣味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当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授课老师其工作本质是帮助学生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注意使用问题驱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鼓励其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7。而老师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员,只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伴随更大的学习乐趣8。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育当中的另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而家长疏于监督,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都有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上机课,甚至是刚开机之后,就试图登录社交软件或在线游戏网页。虽然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方法,但我认为正确耐心的上机指导更加具有效力。对于发现有不专心上机的学生,我通常会单独提醒并进行有侧重的监督上机,对于一些能力强能够很快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一些上机时间的奖励,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上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软件和产品出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注重信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老师的“引路人”作用,注意结合新知识,言传身教,设计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材料,布置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授课老师在传授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要进行德育品质教育的渗透,适当布置一些由小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协作及组织能力的发展,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何荣杰(2010).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第2O卷,第10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陈庆贵(20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回眸.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第21期.
[5]宋群(2010).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信息教研周刊,2010第14期.
[6]徐秀玲(2010).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科技信息,2010第29期.
[7]钟永江(2010).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驱动学习模式。中國信息教育,2010第21期.
[8]崔燕鹏(201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学科教育,2010第9期.
[9]李刚(2011).浅谈计算机教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技术.2011总第126期.
【关键词】:信息技术;创新思维;德育渗透;高中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0
一、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培养
创新精神是衡量学生个体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对个体发展来说至关重要;同时也衡量着一个国家民族的综合竞争力。2006年1月9日,胡锦涛同志强调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幅度提高国家综合国力。
在几年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拘泥于教科书和课堂传授的知识,并未做到活学活用。而对于统一布置作业的方式暴露了实际教育中不重视个体差异的事实。鉴于本校的生源多样化,有来自农村山区的,也有来自县城乡镇的。不同的经济发展和与外界世界的连通水平直接影响了学生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了解和接触。一般来说,来自县城乡镇的学生普遍比来自农村山区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并且有更好的实际操作能力。在这种情况,对所有学生都使用同一个教学计划或者布置相同的作业,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学生不能有效的学习新的知识。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能导致旧知识的重复学习继而可能引发对整门课程的不够认真和兴趣下降,而对于基础差的学生可能因为知识点难以掌握从而产生厌学心理。若在正式授课之前,授课老师应该对本班的学生基本情况进行一个测评,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知识传授,让不同起跑线上的学生都能够进步,都能学到适合自己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同时要充分发挥授课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作用,针对教学大纲,结合学生基础,吸收相关知识,精心设计每一次的课堂教学内容,增加作业的趣味性和与学生生活的相关性,寓教于乐。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因此授课老师要注意吸收新的知识,将之巧妙结合在现有教材中,以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最新的知识和技能。一个精巧有趣味的教学体系,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6。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授课过程当中,要清楚地认识到授课老师其工作本质是帮助学生去学习知识和应用知识。注意使用问题驱动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和同学间的交流,鼓励其自主探索问题的解决方法7。而老师作为一个技术支持员,只在学生碰到困难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学到很多新的知识,而伴随更大的学习乐趣8。
二、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渗透是信息技术教育当中的另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因为从小就有机会接触计算机网络,而家长疏于监督,很容易沉迷于网络的虚拟世界,如网络游戏和网络聊天。而在我执教的几个班级中,都有发现很多学生在实验上机课,甚至是刚开机之后,就试图登录社交软件或在线游戏网页。虽然实验室有完善的计算机管理方法,但我认为正确耐心的上机指导更加具有效力。对于发现有不专心上机的学生,我通常会单独提醒并进行有侧重的监督上机,对于一些能力强能够很快掌握知识点的学生进行一些上机时间的奖励,这样不仅有效地促进了良好上机习惯的培养同时也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结论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和发展,信息技术仍然是一门“年青”的学科,因为每一天都有新的软件和产品出现。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注重信息教育中的创新思维和品德教育。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老师的“引路人”作用,注意结合新知识,言传身教,设计结合学校、学生实际的教学材料,布置趣味性强、贴近学生生活的作业任务,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并且授课老师在传授课程知识要点的同时要进行德育品质教育的渗透,适当布置一些由小团队协作完成的任务,有效地促进学生与人协作及组织能力的发展,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为其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0).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何荣杰(2010).教育技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现代教育技术,第2O卷,第10期.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4]陈庆贵(201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回眸.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第21期.
[5]宋群(2010).多媒体信息技术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利与弊.信息教研周刊,2010第14期.
[6]徐秀玲(2010).如何在计算机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科技信息,2010第29期.
[7]钟永江(2010).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问题驱动学习模式。中國信息教育,2010第21期.
[8]崔燕鹏(2010).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我见.学科教育,2010第9期.
[9]李刚(2011).浅谈计算机教学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职业技术.2011总第1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