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住江之头,君住江之尾,彼此情无限,共饮一江水。我汲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川流永不息,彼此共甘美。” 刚坐下,十堰市分管南水北调工作的副市长沈学强给我们念了这首诗。
陈毅在1957年作的这首诗,如今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注脚。在那之后一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正式作出了修建丹江口水库的决定。56年后,以丹江口水库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之年。
十堰市是丹江口水库坝上唯一地级市区,为此,我们就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专访了沈学强。他说:“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湖北十堰天大的事。在保水质的过程中,任何污染源都不能视而不见。”
“十个最”
民生周刊:十堰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角色是什么?为保护水源做出了哪些牺牲?
沈学强:十堰是水质保障区、水源控制区,是守护“水库”不用水的纯奉献区。我用“十个最”来说明我们付出的代价,但我认为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
第一,核心水源区面积最大。十堰所辖五县一市两区,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成雨面积为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面积的88%,是核心水源区。
第二,水域范围最宽。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620平方公里,占水库水域总面积的60%,是主要库区。
第三,汇入水量最多。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流经我市5个县市区,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是水质敏感区。
第四,库岸线最长。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为3500多公里,占水库库岸线76%,是库区主要守护区。
第五,淹没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库两期工程共淹没土地55万亩,占总淹没面积的58%,是主要淹没区。
第六,移民安置任务最重。我市先后两次移民47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9%,是移民主要安置区。
第七,税源损失最大。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关停“十五小”(小水泥、小造纸、小电镀)企业329家,迁建125家,导致职工下岗6万人。丹江口水库转而以蓄水为主,发电量和发电收入随之减少。初步测算,每年将直接减少十堰财政收入8.29亿元,配套十二五规划实施,每年要支出15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财政增支减收数额巨大,是主要贡献区。
第八,治污要求最严。十堰出台了最严格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开展了三轮“清水行动”,关停了不达标的污染企业,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实行托管运营,同时要求提标升级,实现达标排放。
第九,发展门槛最高。不管是现在的生产经营项目,还是今后招商引资,对于水环境质量,必须要达标。十堰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是国家限制发展地区,环保门槛很高,限制了许多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进入,加大了发展的机会成本,错失了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第十,转型时间最紧。为了南水北调工程,十堰必须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十堰所辖的五县一市均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自然条件恶劣,要跟随全国发展步伐,转型发展的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四大转变
民生周刊:南水北调工程为十堰带来哪些变化?
沈学强:南水北调工程对十堰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有困难也是出路。
首先,弘扬了奉献精神。十堰凝聚成了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第二,创新了体制机制,探索了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路径,例如河长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同时推广了政企合营模式。
第三,加快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三国、两中心、一基地”的建设战略。三国即打造国际汽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两中心即区域性的交通和现代服务中心,一基地即山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了一大批龙头企业环保项目,如沃尔沃、万达、北京排水集团、京能集团、碧水源等等。
第四,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这是理念的革命,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六大工程护水源
民生周刊:目前十堰是怎样保证水源安全的?下一步的规划有哪些?
沈学强:我们目前正在实施六大工程。第一,水污染防治工程,主要是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确保今年年内要完成70%以上的工程量,明年要收尾。同时要启动十三五的规划编制,做好适时的准备。第二,五河治理工程。第三,产业转型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第四,移民帮扶工程。在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基础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既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又要保水质,保环境,化解移民的合理的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第五,开展对口协作工程。第六,生态文明创建工程。
通水以后,保水质的任务更重,要求更严,压力更大。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具体是,实施好十二五水污染的防治规划,打好五河治理的攻坚战,实施好移民的后续发展规划,抓好丹江口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推进五城联创。
民生周刊:五河治理是十堰市保护水源中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十堰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学强:这五条河,人口密集,产业集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要及时处理,企业的污水要提标排放,农村面源污水要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要深度处理,还有城市的地面水也要处理。
五河的治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高的排放标准之下,难度可想而知。问题的出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计划,分布实施,突出工作重点,妥善解决好。
治理思路是,前端截污治本,后端治污达标。要截住前端的污水,即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农户排水和城市地面排水,这就是治本。能就地处理的,就地处理,不能就地处理的,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还有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也要处理。
简单地概括,即全流域截污、全流域清污、全流域减污、全流域控污、全流域治污,五措并举。创新技术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执法监管体系、环境预警机制创新。通过这个工作,达到五河可治、项目可行、目标可达、影响可控、水质可保。
目前五河治理已经完成投资9个多亿,592个排污口已经整治了460个。今年9月底以前,必须把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恢复行洪口的功能。五河要达到“不黑不臭,水质明显改善”的目标。
污水管要入地,清水走廊要硬化,主管网延伸,次管网要接口。去年搞了12.8公里的清淤示范段,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对于工业点源污染,9月30日前必须提标排放,否则就关停。对于农村面源,垃圾要收集,污水要处理。对于污水处理厂,引进北京排水集团和碧水源,没有一滴水溢流,要封堵溢流口。
内部挖潜
民生周刊: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正式启动,5年来十堰市获得的生态补偿资金额度共计23.49亿元。这是否能满足十堰的保水质需求?这一政策还存在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沈学强:生态补偿机制非常有效,这个政策非常好,极大地激励我们水源区的人民全力地建设好移民安置和水质保护的工程项目,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经济的转型发展。
期望国家在资金安排上,更加突出库区的核心水源区的扶持。第一,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支持库区核心水源区。第二,建议将水资源费摊入水费,由调水法人向受水地区征收,作为环库区生态保护基金,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当然,国家的政策与我们实际需要有差距,这是客观的。我们自己筹资的情况是不容回避的,也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我们现在要从内部挖潜,千方百计地筹资。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过程和时间。自我加压,勇于担当。我们相信国家会给我们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请给北方人民带句话,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
陈毅在1957年作的这首诗,如今成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注脚。在那之后一年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成都会议,正式作出了修建丹江口水库的决定。56年后,以丹江口水库为源头的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迎来通水之年。
十堰市是丹江口水库坝上唯一地级市区,为此,我们就水源地的保护工作专访了沈学强。他说:“服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湖北十堰天大的事。在保水质的过程中,任何污染源都不能视而不见。”
“十个最”
民生周刊:十堰在南水北调工程中的角色是什么?为保护水源做出了哪些牺牲?
沈学强:十堰是水质保障区、水源控制区,是守护“水库”不用水的纯奉献区。我用“十个最”来说明我们付出的代价,但我认为这样的牺牲是值得的。
第一,核心水源区面积最大。十堰所辖五县一市两区,均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汇入丹江口水库的成雨面积为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市版图面积的88%,是核心水源区。
第二,水域范围最宽。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水域面积620平方公里,占水库水域总面积的60%,是主要库区。
第三,汇入水量最多。汇入丹江口水库的12条主要支流中,有10条在十堰境内。其中,汉江流经我市5个县市区,年均汇入丹江口水库水量328亿立方米,占全库年均汇入总量的90%,是水质敏感区。
第四,库岸线最长。丹江口水库在十堰境内的库岸线长度为3500多公里,占水库库岸线76%,是库区主要守护区。
第五,淹没土地最多。丹江口水库两期工程共淹没土地55万亩,占总淹没面积的58%,是主要淹没区。
第六,移民安置任务最重。我市先后两次移民47万人,占移民总数的59%,是移民主要安置区。
第七,税源损失最大。为确保库区水质安全,关停“十五小”(小水泥、小造纸、小电镀)企业329家,迁建125家,导致职工下岗6万人。丹江口水库转而以蓄水为主,发电量和发电收入随之减少。初步测算,每年将直接减少十堰财政收入8.29亿元,配套十二五规划实施,每年要支出15亿元用于生态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工程建设,财政增支减收数额巨大,是主要贡献区。
第八,治污要求最严。十堰出台了最严格的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开展了三轮“清水行动”,关停了不达标的污染企业,对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厂实行托管运营,同时要求提标升级,实现达标排放。
第九,发展门槛最高。不管是现在的生产经营项目,还是今后招商引资,对于水环境质量,必须要达标。十堰作为南水北调水源区,是国家限制发展地区,环保门槛很高,限制了许多高能耗、高排放的企业进入,加大了发展的机会成本,错失了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的机会。
第十,转型时间最紧。为了南水北调工程,十堰必须走生态绿色发展之路,要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十堰所辖的五县一市均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薄弱,交通自然条件恶劣,要跟随全国发展步伐,转型发展的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四大转变
民生周刊:南水北调工程为十堰带来哪些变化?
沈学强:南水北调工程对十堰既有挑战又有机遇,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既有困难也是出路。
首先,弘扬了奉献精神。十堰凝聚成了创业创新奉献精神,并将一直延续下去。
第二,创新了体制机制,探索了生态文明制度创新的路径,例如河长制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同时推广了政企合营模式。
第三,加快转型升级。省委省政府确定了“三国、两中心、一基地”的建设战略。三国即打造国际汽车之都、国际旅游目的地,国际级生态文明示范区。两中心即区域性的交通和现代服务中心,一基地即山区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引进了一大批龙头企业环保项目,如沃尔沃、万达、北京排水集团、京能集团、碧水源等等。
第四,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外修生态内修人文,这是理念的革命,也是我们共同的心愿。
六大工程护水源
民生周刊:目前十堰是怎样保证水源安全的?下一步的规划有哪些?
沈学强:我们目前正在实施六大工程。第一,水污染防治工程,主要是落实好十二五规划。确保今年年内要完成70%以上的工程量,明年要收尾。同时要启动十三五的规划编制,做好适时的准备。第二,五河治理工程。第三,产业转型工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文化旅游业。第四,移民帮扶工程。在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基础上,转变生产生活方式。既要脱贫致富奔小康,又要保水质,保环境,化解移民的合理的矛盾纠纷,保持社会稳定。第五,开展对口协作工程。第六,生态文明创建工程。
通水以后,保水质的任务更重,要求更严,压力更大。最重要的问题还是“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具体是,实施好十二五水污染的防治规划,打好五河治理的攻坚战,实施好移民的后续发展规划,抓好丹江口区的地质灾害防治,推进五城联创。
民生周刊:五河治理是十堰市保护水源中重要的一环。在这方面,十堰市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沈学强:这五条河,人口密集,产业集中,城市居民的生活污水要及时处理,企业的污水要提标排放,农村面源污水要处理,污水处理厂的尾水要深度处理,还有城市的地面水也要处理。
五河的治理,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这么高的排放标准之下,难度可想而知。问题的出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那么解决问题不能一蹴而就,必须有计划,分布实施,突出工作重点,妥善解决好。
治理思路是,前端截污治本,后端治污达标。要截住前端的污水,即生产用水、生活用水、农户排水和城市地面排水,这就是治本。能就地处理的,就地处理,不能就地处理的,到污水处理厂进行深度处理,还有污水处理厂的尾水也要处理。
简单地概括,即全流域截污、全流域清污、全流域减污、全流域控污、全流域治污,五措并举。创新技术保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资金保障机制、执法监管体系、环境预警机制创新。通过这个工作,达到五河可治、项目可行、目标可达、影响可控、水质可保。
目前五河治理已经完成投资9个多亿,592个排污口已经整治了460个。今年9月底以前,必须把排污口全部整治完,恢复行洪口的功能。五河要达到“不黑不臭,水质明显改善”的目标。
污水管要入地,清水走廊要硬化,主管网延伸,次管网要接口。去年搞了12.8公里的清淤示范段,基本实现水清、河畅、岸绿、景美。对于工业点源污染,9月30日前必须提标排放,否则就关停。对于农村面源,垃圾要收集,污水要处理。对于污水处理厂,引进北京排水集团和碧水源,没有一滴水溢流,要封堵溢流口。
内部挖潜
民生周刊:2008年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政策正式启动,5年来十堰市获得的生态补偿资金额度共计23.49亿元。这是否能满足十堰的保水质需求?这一政策还存在哪些有待完善的地方?
沈学强:生态补偿机制非常有效,这个政策非常好,极大地激励我们水源区的人民全力地建设好移民安置和水质保护的工程项目,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们经济的转型发展。
期望国家在资金安排上,更加突出库区的核心水源区的扶持。第一,进一步加大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力度,重点支持库区核心水源区。第二,建议将水资源费摊入水费,由调水法人向受水地区征收,作为环库区生态保护基金,为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财力保障。
当然,国家的政策与我们实际需要有差距,这是客观的。我们自己筹资的情况是不容回避的,也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我们现在要从内部挖潜,千方百计地筹资。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这个目标的实现需要过程和时间。自我加压,勇于担当。我们相信国家会给我们更多更有力的支持。
请给北方人民带句话,我们一定不辱使命,不负重托,确保一江清水永续北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