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检验青藏高原演化模型的理想实验场,也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活动断裂十年和万年尺度的滑动习性研究和百年时间尺度区域地震活动分布,结合前人总结的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年代学研究,认为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内部物质逐渐向东流出,受四川盆地阻挡,转而向东南缘地区作顺时针旋转运动,至晚第四纪时期,东南缘地区上地壳变形已由原本集中分布在大型走滑边界断裂和
【基金项目】
:
科技部项目(编号2021FY10010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223920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检验青藏高原演化模型的理想实验场,也是全球地震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之一。本文综述了青藏高原东南缘主要活动断裂十年和万年尺度的滑动习性研究和百年时间尺度区域地震活动分布,结合前人总结的百万年时间尺度的年代学研究,认为自中新世中晚期以来,青藏高原内部物质逐渐向东流出,受四川盆地阻挡,转而向东南缘地区作顺时针旋转运动,至晚第四纪时期,东南缘地区上地壳变形已由原本集中分布在大型走滑边界断裂和逆冲褶皱带转变为弥散式分布至区内次级断裂,形成了以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实皆断裂带为边界,围绕喜马拉雅东构造结作顺时针旋转的运动学特征。据此青藏高原东南缘变形可划分为两阶段,中新世早期及以前变形集中在大型边界断裂,符合刚性块体变形,至晚第四纪时期转为弥散式连续变形。基于水平滑动速率和地震活动性对比,青藏高原东南缘活动断裂可大致分为三级。一级断裂为边界断裂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和实皆断裂带,水平滑动速率均≥10 mm/a,曾发生8级及以上地震和连续的7-7.9级强震,是东南缘地区晚第四纪以来一级构造格架;二级断裂往往控制东南缘地区强活动构造单元,水平滑动速率为~3-6 mm/a,通常发生过7-7.9级地震;三级断裂水平滑动速率一般≤2 mm/a,通常发生过7级以下地震,一般规模较小,但数量较多。此外,川滇地块晚第四纪变形特征发生转变,构造运动由原本的沿大型边界走滑断裂运动转变为鲜水河-小江断裂带周缘次级活动地块的旋转、平移和差异隆升。
其他文献
元宫词内容较为写实,对元朝的政治文化和宫廷生活着笔颇多,且此类内容基本都能与史书所记内容对应,显示出独特的诗史价值。从宫词的创作理念上来说,宫词创作所秉持的“记录”意识来源于唐朝王建,继而在元宫词创作群体中获得了更为明显的继承和发扬,现存的历代元宫词在内容上大多都侧重对历史的记录,形成了较为统一的书写风格。从研究对象来看,本文对元宫词的研究立足于“反映元朝宫廷生活”的宫词内容,而非传统的断代宫词概
语言与文化具有密切的联系,方言作为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是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民俗文化赖以保存和传承的媒介之一,可以反映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泌阳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方言属于中原官话南鲁片,其方言既具有所属方言片区的共同特征,又有自己的特性,蕴涵了丰富的民俗文化。目前,泌阳方言的本体研究较为成熟,但泌阳方言与民俗文化的研究比较简略浅显,亟待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挖掘与探讨。以泌阳方言词语为基础,
<正>上海市民间办学的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虽然已有不少研究专门对上海市民间办学有着较为系统的描述和分析,但已有文本中并没有为相关的制度安排提供一个合理解释的视角。本文希望通过梳理上海市政协提案中关于民间办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上海市民办教育政策的变迁,来比照政策出台与提案提出的周期。
清道光补刻本《重修凤翔府志·艺文志》由清凤翔知府达灵阿主修,收录了清代及清之前有关凤翔府的诗歌作品,是典藏西府文化的重要资料。本文以清道光本《重修凤翔府志·艺文志》为研究对象,在整理分析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台湾成文出版社的影印底本进行纠缪,对《凤翔府志》现存的五个版本进行介绍。其次对诗歌创作群体进行考证。最后通过梳理分类艺文志所收录的诗歌作品,总结《重修凤翔府志·艺文志》所录诗歌的价值意义。全
听力损失和衰弱综合征是老年人群常见疾病,其发生率随着人口老龄化不断上升。两者的相关性也引起广泛的讨论和研究。本文聚焦于听力损失与衰弱的相关性,从多方面阐述了听力损失与衰弱关联的可能机制,以及对听力损失的干预对衰弱综合征的影响。
精准负荷控制是提高新型电力系统整体频率稳定水平的重要安全稳定控制系统,可实现毫秒级精准负荷控制功能,保障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清洁能源消纳。基于现行管理规定,对上海地区已接入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电力用户展开问卷调研,研究提出一套事故后有序快速恢复供电的具体方案,并给出了精准负荷控制系统供电恢复策略逻辑图,为未来精准负荷控制系统的发展和精准控制方式的提升提供了参考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