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致力于“从生活出发,在孩子的实际操作中”去发展孩子的科学探究能力。
但很多教师仅是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去开展科探活动,对孩子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却极少思考。现以中班科探活动《搭大棚》为例,来探讨幼儿科学活动有效开展策略。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里播下了种子,天气乍暖还寒,种子迟迟也没有发芽,涵涵说:“我家门前都是蔬菜大棚,妈妈说大棚里温度高,蔬菜宝宝长得快。”给种子宝宝盖房子引发了孩子浓厚的兴趣,今天大家又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给种植园地的种子宝宝做大棚”。
乐乐带来的是竹条和透明的塑料薄膜。在介绍自己带来的搭大棚材料时,他向大家展示了材料的用法。“把竹条弯曲,两头插在土里,就能撑住了。”“我一共带了4根。”“奶奶说,厚一点的塑料薄膜能保温,所以我和妈妈一起去买了厚厚的塑料薄膜。”绘制大棚设计图示时,在“我设计的大棚”一栏乐乐画出了4条半圆线,在“需要的材料”一栏则画了4条直线、1个长方形。分享设计时,乐乐指着直线和长方形说。“我搭建的是弧形大棚。这是竹条,这是塑料薄膜。”我发现长方形的四周点了好多小圆点:“那这些圆点代表什么意思呢?”乐乐说:“这个我不知道,是涵涵画的,涵涵你说。”涵涵说:“奶奶说要用泥土盖住,塑料薄膜才不会被风吹跑,大棚才保温的。”
带着准备的工具,小朋友们来到了种植园地,乐乐拿出一根竹条先把竹条一端插在土里,一只手扶住插进泥土的竹条一端,用另一只手把竹条另一端向下弯,尝试将竹条变成弧形插进泥土里,可是刚插进去竹条就弹了出来。怎么回事呢?乐乐拿起竹条喊琪琪一起插,一端插进去以后,乐乐说:“琪琪,你帮我摁住这头,我去那边插另一头。”这次总算是插进去了,可是当两个孩子准备合作插第二根竹条时,第一根竹条又弹了出来。“老师,怎么回事呀?我的竹条总是弹出来!”乐乐焦急地向我求助。我知道竹条弹出,一是因为孩子的力量不够,插得太浅,二是因为泥土太硬插不下去。竹条在没有达到足够深度的情况下弯曲成弧形,造成张力太大而不能长久保持。对于孩子抛过来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想起前段时间小朋友们见过幼儿园里新栽了一根旗杆,我对乐乐说:“想想那么高的旗杆怎么能稳稳地站
在地上的呢?”乐乐说:“我看到工人叔叔栽旗杆时,挖下去好深好深,旗杆还有好长一截埋在泥土里呢!”“那你们想想办法,怎么样能让你的竹条插下去更深一些呢?”孩子从我的话语里得到了启发,找来了铲子松土,在不断的摸索中,琪琪还在松过的土上浇了不少水,泥土变松了,两个孩子不费力气地成功插进去一根竹条,并很快完成了四根竹条的扦插。大棚骨架搭建成功后,两个小朋友又合作完成了塑料薄膜的覆盖和四边覆土。看着自己利用半天时间搭建的有模有样的大棚,乐乐和琪琪开心地笑了。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以自身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有:
一、参与式探究学习
有效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应是保持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促进幼儿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搭大棚》活动中,乐乐全程参与了经验准备、结构设计、实践操作所有环节,孩子通过自身经历,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质材料及与人、事、物相互作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最终有效掌握了搭建大棚的相关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实现了科学活动的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获得。
二、开放性探究
开放性探究强调幼儿在操作、感受、体验、思考、设疑、解惑等基础上的学习与发现。开放性探究亦重视学习活动的内容、途径和组织形式上的多选择与立异创新。在搭建大棚活动中,种植园地成为孩子的探究乐园,体现了“将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的精神;组织形式上有结构性比较高的教学活动,也有结构性较低的、自主性区域探索活动,还有操作小实验等,这样开放的组织形式使科学活动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幼儿的学习需要。
三、关注生活科学
幼儿的科学探究学习应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出发,进行设计,这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让远离幼儿生活的科学变得与幼儿越来越近,真正体验到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大棚”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搭建大棚却是孩子首次尝试。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这与大棚是生活中的事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应致力于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并能用科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孩子的探究兴趣必会持续不断。
四、保证探究时间
3~6岁幼儿的探究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相比更具有反复性与困难性。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更具耐心,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与表达对科学的发现,也允许幼儿发生错误,多次失误、寻求答案。大棚的搭建过程不是短短的25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通过2小时的实践探究获得了初步的搭建经验,但还需在后续的活动中进一步调整、修正,我们要充分给予幼儿探究的时间,反复试验,体验成功。
在本次的《搭大棚》活动观察中总结了很多幼兒有效科学探究的策略,但在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也有一些支持性发展策略。
1.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可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观摩“谁的大棚最有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2.在延伸活动中,通过实践找到大棚搭建的经验后,可再次设计大棚,进行对比,重新架构幼儿经验体系。
3.在游戏中发现,乐乐有弧形大棚的经验,但搭建行为却是第一次,我们老师在日常活动中可以探讨大棚建构的方法并增加实践的次数,提高大棚的稳固性,增加幼儿游戏经验。
4.在科学区展示更多有关大棚实验的材料,鼓励其他幼儿进行学习探索,并引导幼儿探索出更多有关大棚的经验。
[作者单位:镇江新区教育发展中心 江苏]
但很多教师仅是从“完成任务”的角度出发去开展科探活动,对孩子如何运用这些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却极少思考。现以中班科探活动《搭大棚》为例,来探讨幼儿科学活动有效开展策略。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小朋友们在幼儿园的种植园地里播下了种子,天气乍暖还寒,种子迟迟也没有发芽,涵涵说:“我家门前都是蔬菜大棚,妈妈说大棚里温度高,蔬菜宝宝长得快。”给种子宝宝盖房子引发了孩子浓厚的兴趣,今天大家又聚集在一起讨论“如何给种植园地的种子宝宝做大棚”。
乐乐带来的是竹条和透明的塑料薄膜。在介绍自己带来的搭大棚材料时,他向大家展示了材料的用法。“把竹条弯曲,两头插在土里,就能撑住了。”“我一共带了4根。”“奶奶说,厚一点的塑料薄膜能保温,所以我和妈妈一起去买了厚厚的塑料薄膜。”绘制大棚设计图示时,在“我设计的大棚”一栏乐乐画出了4条半圆线,在“需要的材料”一栏则画了4条直线、1个长方形。分享设计时,乐乐指着直线和长方形说。“我搭建的是弧形大棚。这是竹条,这是塑料薄膜。”我发现长方形的四周点了好多小圆点:“那这些圆点代表什么意思呢?”乐乐说:“这个我不知道,是涵涵画的,涵涵你说。”涵涵说:“奶奶说要用泥土盖住,塑料薄膜才不会被风吹跑,大棚才保温的。”
带着准备的工具,小朋友们来到了种植园地,乐乐拿出一根竹条先把竹条一端插在土里,一只手扶住插进泥土的竹条一端,用另一只手把竹条另一端向下弯,尝试将竹条变成弧形插进泥土里,可是刚插进去竹条就弹了出来。怎么回事呢?乐乐拿起竹条喊琪琪一起插,一端插进去以后,乐乐说:“琪琪,你帮我摁住这头,我去那边插另一头。”这次总算是插进去了,可是当两个孩子准备合作插第二根竹条时,第一根竹条又弹了出来。“老师,怎么回事呀?我的竹条总是弹出来!”乐乐焦急地向我求助。我知道竹条弹出,一是因为孩子的力量不够,插得太浅,二是因为泥土太硬插不下去。竹条在没有达到足够深度的情况下弯曲成弧形,造成张力太大而不能长久保持。对于孩子抛过来的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孩子答案,想起前段时间小朋友们见过幼儿园里新栽了一根旗杆,我对乐乐说:“想想那么高的旗杆怎么能稳稳地站
在地上的呢?”乐乐说:“我看到工人叔叔栽旗杆时,挖下去好深好深,旗杆还有好长一截埋在泥土里呢!”“那你们想想办法,怎么样能让你的竹条插下去更深一些呢?”孩子从我的话语里得到了启发,找来了铲子松土,在不断的摸索中,琪琪还在松过的土上浇了不少水,泥土变松了,两个孩子不费力气地成功插进去一根竹条,并很快完成了四根竹条的扦插。大棚骨架搭建成功后,两个小朋友又合作完成了塑料薄膜的覆盖和四边覆土。看着自己利用半天时间搭建的有模有样的大棚,乐乐和琪琪开心地笑了。
在本次活动中孩子始终处于以自身探究学习为核心的科学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有:
一、参与式探究学习
有效的科学探究学习过程应是保持幼儿对自然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使他们体验探究过程的喜悦与艰辛,促进幼儿主动建构具有个人意义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习得科学探究思维的方式。《搭大棚》活动中,乐乐全程参与了经验准备、结构设计、实践操作所有环节,孩子通过自身经历,在直接操作、探究物质材料及与人、事、物相互作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答案,最终有效掌握了搭建大棚的相关知识经验和实践经验,实现了科学活动的有所体验、有所发现、有所获得。
二、开放性探究
开放性探究强调幼儿在操作、感受、体验、思考、设疑、解惑等基础上的学习与发现。开放性探究亦重视学习活动的内容、途径和组织形式上的多选择与立异创新。在搭建大棚活动中,种植园地成为孩子的探究乐园,体现了“将幼儿的科学学习活动置于广阔的背景之中”的精神;组织形式上有结构性比较高的教学活动,也有结构性较低的、自主性区域探索活动,还有操作小实验等,这样开放的组织形式使科学活动在最大限度上满足不同经验背景幼儿的学习需要。
三、关注生活科学
幼儿的科学探究学习应关注幼儿日常生活、游戏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从这些真实问题的解决出发,进行设计,这不仅能解决实际问题,也让远离幼儿生活的科学变得与幼儿越来越近,真正体验到了科学与人们生活的密切关系。“大棚”在幼儿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搭建大棚却是孩子首次尝试。孩子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始终能够保持注意力集中,并能够坚持不懈地解决问题,这与大棚是生活中的事物是密切相关的,因此,我们应致力于让课程更贴近幼儿的生活,并能用科学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这样孩子的探究兴趣必会持续不断。
四、保证探究时间
3~6岁幼儿的探究与其他年龄阶段的儿童相比更具有反复性与困难性。因此在幼儿科学探究活动中,我们要更具耐心,给予幼儿足够多的时间,允许幼儿以自己的学习速度不断地尝试、操作、实验,允许幼儿以自己的经验个性化地理解与表达对科学的发现,也允许幼儿发生错误,多次失误、寻求答案。大棚的搭建过程不是短短的25分钟就能解决的问题,幼儿在本次活动中通过2小时的实践探究获得了初步的搭建经验,但还需在后续的活动中进一步调整、修正,我们要充分给予幼儿探究的时间,反复试验,体验成功。
在本次的《搭大棚》活动观察中总结了很多幼兒有效科学探究的策略,但在后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也有一些支持性发展策略。
1.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可组织幼儿进行讨论观摩“谁的大棚最有用”,提高活动的有效性,为后续活动做好铺垫。
2.在延伸活动中,通过实践找到大棚搭建的经验后,可再次设计大棚,进行对比,重新架构幼儿经验体系。
3.在游戏中发现,乐乐有弧形大棚的经验,但搭建行为却是第一次,我们老师在日常活动中可以探讨大棚建构的方法并增加实践的次数,提高大棚的稳固性,增加幼儿游戏经验。
4.在科学区展示更多有关大棚实验的材料,鼓励其他幼儿进行学习探索,并引导幼儿探索出更多有关大棚的经验。
[作者单位:镇江新区教育发展中心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