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语阅读是一种英语交际行为,是读者从英语的书面语言材料中获得信息、汲取知识的一种方法。对高中英语教学来讲,为了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重视精读教学,还要加强对英语泛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在英语阅读教学中只有遵循精泛并举、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相结合的教学理念,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并加强泛读教学,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英语泛读相对于精读而言是精读的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能够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尤其是能够锻炼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抓住要点,领会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英国教育学家Francoise Grellet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向详细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同时,设计阅读理解练习也应该从对选文整体意义理解开始,而不是词汇或较具体的内容。”中学英语泛读训练的目的更应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想,强调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而不应偏离这个方向,去要求过细、过精地理解。
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对泛读在英语授课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使泛读课陷入片面重视理解能力的误区,从而带来一些课堂教学的问题。
首先是泛读教学“精读化”。在泛读教学中忽视了泛读课的特色,按照精读的模式教授泛读,把泛读课变成了“半精读”。这种泛读课虽然也有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文章结构以及段落大意的分析,但相当多的时间被用到了对疑难词、短语和句子的讲解与分析上。泛读课成为对文字解码能力的训练课,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文章微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没有在宏观上把握文章全局。
其次是缺乏“师生互动”。现有的泛读课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再次是泛读教学过于“应试化”。由于英语教学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把泛读教学的目标转向片面追求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以及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上,似乎泛读教学是专门为考试而开设。
最后是泛读学习被局限在课堂上。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任务后,不再积极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导致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的贫乏。
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理解泛读课的任务是什么。转变传统阅读教学观念,加强师生互动。传统的阅读教学以语法翻译法理论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度强调细节,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因此将阅读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分析语境层面上来,加强泛读课上的对于语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语境分析能力势在必行。
语境是语言行为发生的环境,它是进行话语分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语境可以分为三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情景语境(situational)和文化语境(cultural)。“语言语境”指话语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情景语境”指话语产生时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这三种语境都有助于对篇章的理解和把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系列思维、判断、认识和理论等彼此关联的过程,是读者文化背景知识与文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丰富的背景知识可以增强对该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必然会对语言的理解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泛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改善了的阅读教学应着重分析段落篇章的结构形式、衔接关系,强调篇章各组成部分对整篇文章的主题所起的作用。这种阅读教学方法不仅强调语言知识本身,而且还将文章的深层含义、写作风格以及在阅读中所应用的阅读技巧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改进泛读课的教学,首先要突破以往的阅读教学观念,从文章整体出发,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过细地研究词汇和语法的现象。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的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泛读课的目的是不但要培养学生整体上理解文章的能力,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掌握文章中的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是进行话语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语境分析不能离开语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另外,分析的目的是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并促进语言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阅读能力。因此,在泛读教学中强调语境分析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传统的对必要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教学。毕竟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但笔者个人认为不应该将词汇和语法作为泛读教学的重点,而且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教学应结合语境来进行,对少量的长且复杂的句子也可以适当进行简明扼要的句法分析。
综上所述,以话语为基本单位,围绕篇章整体内容进行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篇章结构、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它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还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关注文章涉及的语境及文化背景知识。在这种方法指导下,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获得完整信息的能力应该会得到很大提高。
英语泛读相对于精读而言是精读的一种必要的、有益的补充,它能够通过大量的阅读扩大词汇量,丰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尤其是能够锻炼通过快速阅读迅速抓住要点,领会文章主旨大意的能力。英国教育学家Francoise Grellet认为:“泛读是一种熟练活动,主要是解决对文章的综合理解问题。进行泛读训练时,首先应该从综合理解开始,然后再向详细理解过渡。要求学生完成的任务应该是综合理解性的,同时,设计阅读理解练习也应该从对选文整体意义理解开始,而不是词汇或较具体的内容。”中学英语泛读训练的目的更应掌握阅读文章的基本思想,强调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而不应偏离这个方向,去要求过细、过精地理解。
目前的高中英语教学中,普遍对泛读在英语授课中的地位和作用缺乏认识,使泛读课陷入片面重视理解能力的误区,从而带来一些课堂教学的问题。
首先是泛读教学“精读化”。在泛读教学中忽视了泛读课的特色,按照精读的模式教授泛读,把泛读课变成了“半精读”。这种泛读课虽然也有背景知识的介绍和文章结构以及段落大意的分析,但相当多的时间被用到了对疑难词、短语和句子的讲解与分析上。泛读课成为对文字解码能力的训练课,学生的注意力停留在对文章微观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并没有在宏观上把握文章全局。
其次是缺乏“师生互动”。现有的泛读课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教师授课,学生被动接受,极大地束缚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再次是泛读教学过于“应试化”。由于英语教学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压力,教师把泛读教学的目标转向片面追求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速度以及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上,似乎泛读教学是专门为考试而开设。
最后是泛读学习被局限在课堂上。学生缺乏阅读的主动性,在完成了老师布置的课下阅读任务后,不再积极扩大阅读量,拓宽知识面,导致自身文化背景知识的贫乏。
要改变这种被动局面,首先要理解泛读课的任务是什么。转变传统阅读教学观念,加强师生互动。传统的阅读教学以语法翻译法理论为指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过度强调细节,忽略了对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因此将阅读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分析语境层面上来,加强泛读课上的对于语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综合语境分析能力势在必行。
语境是语言行为发生的环境,它是进行话语分析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语境可以分为三类:语言语境(linguistic)、情景语境(situational)和文化语境(cultural)。“语言语境”指话语内部的环境,或称上下文。“情景语境”指话语产生时周围情况,事件的性质、参与者的关系、时间、地点、方式等。“文化语境”指说话人或作者所在的语言社团的历史、文化和风俗人情。这三种语境都有助于对篇章的理解和把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一系列思维、判断、认识和理论等彼此关联的过程,是读者文化背景知识与文章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丰富的背景知识可以增强对该语言的理解和使用能力,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必然会对语言的理解带来消极影响。因此,教师有必要加强自身的文化修养,将文化背景知识渗透到泛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改善了的阅读教学应着重分析段落篇章的结构形式、衔接关系,强调篇章各组成部分对整篇文章的主题所起的作用。这种阅读教学方法不仅强调语言知识本身,而且还将文章的深层含义、写作风格以及在阅读中所应用的阅读技巧全面地传授给学生。因此,要改进泛读课的教学,首先要突破以往的阅读教学观念,从文章整体出发,避免在教学过程中过细地研究词汇和语法的现象。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有意识地向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直接使用语言的机会。让学生回答问题、分析问题或就某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文章的信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语言的能力。
泛读课的目的是不但要培养学生整体上理解文章的能力,还要帮助和引导学生自觉掌握文章中的语言基础知识。语言基础知识是进行话语分析的前提和基础。语境分析不能离开语言基础知识而独立存在。另外,分析的目的是帮助语言学习者获得更多的语言知识并促进语言基础知识向语言能力转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习者阅读能力。因此,在泛读教学中强调语境分析的同时也不应忽视传统的对必要的词汇知识和语法知识的教学。毕竟词汇和语法是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但笔者个人认为不应该将词汇和语法作为泛读教学的重点,而且语法和词汇知识的教学应结合语境来进行,对少量的长且复杂的句子也可以适当进行简明扼要的句法分析。
综上所述,以话语为基本单位,围绕篇章整体内容进行解释词句、分析人物性格、篇章结构、总结中心思想和写作技巧。它不仅重视语言形式,而且还重视语言功能,同时还关注文章涉及的语境及文化背景知识。在这种方法指导下,学生对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获得完整信息的能力应该会得到很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