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农村建设进程的推进,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渐渐受到村民的重视,且取到了十分可观的成绩。基于这一背景,笔者首先分析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然后再进一步探讨新农村园林景观的建设原则、模式和方案。
关键词: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是解决如何安排农村土地的空间与物质,并为村民创造优美、舒适、健康、安全和高效的环境的一门艺术,其主要目的是建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新农村生态系统。据此,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要求准确把握生态与环境的问题,从而深化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一、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
在新农村规划中,园林景观建设使得农村单一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的舒心程度、惬意程度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村民整体素养的提高,日渐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环境差距,从而推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由于农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外加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农村长期存在脏、乱、差的问题,但随着园林景观建设工作的加强,农村的大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可见,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关于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问题,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存在的问题亦然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景观规划不系统
在农村园林景观规划中,普遍没有开展前期的调查与准确工作,且缺乏长远考虑。另外,农村景观规划不系统,即:在完成硬件设施以后,见缝插针式营造建筑之间零碎的区间,导致农村私人宅前屋后和公共空间的景观滞后,从而降低了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景观建设单一不协调
我国农村居民住宅多为自搭自建的建筑,且建筑的格局、风格、色彩和样式多元,致使其与四周的环境不协调。另外,在景观植物的选种上,主要种植绿化树种,且树种的配置单一,比如在乡村公路两侧一般种植大叶女贞、柏树和红叶李等绿化树种,从而降低了农村园林景观的吸引力。
(三)景观建设缺乏特色文化性
目前,我国农村园林景观的建设以模仿城市园林为主,即:地面硬化面积广,落叶大乔木种植量少,绿地空间面积小,乡村景观设计偏离实际,地方特色景观设计理念淡薄,现有乡村景观利用率低,从而阻碍了农村园林景观对视觉美感的良好体现。
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在规划新农村园林景观的前期,要求深入规划区,并全面收集和整合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文化)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信息;要求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并使其与新建筑有机结合,从而打造一个定位精准、布局合理、规划系统的新农村园林景观环境。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思是不同地区因受到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与精神风貌。另外,与城市环境相比,农村的环境条件与经济条件都不同,因此不宜按城市的标准来进行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为此,在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首先应从农村的客观实际出发,并与施工技术相结合,建立一套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实时控制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其次,要求综合当地的景观风貌、地理环境和地域特色等因素,建立一个多元的指标体系,从而推动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坚持“突出特色”原则
不同的地区一般会在发展中形成别具特色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景观。为此,要求在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即:第一、深入调查当地的历史古迹、艺术特征和文化传承,并使其融入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第二、坚持“自然”的基本原则,并在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重点融入当地原有的植物特征、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第三、按需选定名题、匾额和雕塑,并将建筑装饰、园林小品引入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及提高其文化气息;第四、全面整合农村资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与审批制度,从而保证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三、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
(一)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新农村园林景观的主要建设模式包括田园风光型、园林服务型和农村“城镇”型,即:
1.田园风光型
对于那些历史文化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要求在园林景观建设时彰显特色,并做好对水塘、河流、山体等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尽量少(或不)占耕地及依地势建造居民建筑,从而建造一个田园风光型新农村。
2.园林服务型
对于那些处在商贸、文化和政治中心区的农村,要求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即: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时,做到与城市建设的总规划统一,并在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发展成为城市的服务区、补充区和延伸区,从而建造一个园林服务型新农村。
3.农村“城镇”型
对于那些经济较强、区位较好的村庄,可按乡村城镇化的思路来进行规划建设。为此,首先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下,切实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建设小康设施;第三、重点建造乡村花园、农民广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从而建成一个农村“城镇”型新农村。
(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方案
综合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与模式,下文重点谈论道路绿化景观与村庄绿地景观的建设:
1.道路绿化景观建设
在新农村道路园林景观建设中,首先树立“建设生态防护林”的思路,并对村区街道、通村公路的绿化有所侧重;其次,侧重选种乡土树种,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实现绿化与美化融合、针叶林与阔叶林融合、乔木与灌木融合,从而提高道路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第三、采取混交或纯林的方式具体选种大叶女贞、红叶李、柳树、杨树和泡桐等,且将树间距控制在3 4m为宜;第四、对于经济实力强的村庄,可在村道上种植大中乔木、花灌木和花草,而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则可选种乡土树木。
2.村庄绿地景观建设
新农村绿地景观建设主要涉及街巷、公园景观建设。对于街巷景观建设,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即:若街巷整齐宽阔,则主要种植大叶女贞、杨树和榆树等遮阴效果佳的大乔木;若街巷的空地面积宽,则可选种柿树、桃树、橘子树和柚子树等经济树种;若街巷较为狭窄,则可种植花灌木和绿篱。对于公园景观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特色的原则,并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村民的休闲场所,即:突出公园的运动、休憩功能,不宜建设复杂的亭台雕塑,且应提出农村的特色;园中主景可借用花架、假山、古树、大树和休闲亭等建筑小品;绿地最好选择自然道路,以方便通行;运动点或景点问可借助曲线或折线的园路实现连接;园中树种主要选择冠幅大、遮荫效果好的高大乔木,并配种色彩丰富、灌型美观的花卉和充满生机的绿植;在大树下添置石凳和石桌,并在水塘边修建铁木艺椅和栏杆,以供村民休憩和保障村民的安全。
结语:
目前,我国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成效显著,即在改善农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和突出特色的原则,从而建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新农村生态系统。
关键词: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
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是解决如何安排农村土地的空间与物质,并为村民创造优美、舒适、健康、安全和高效的环境的一门艺术,其主要目的是建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新农村生态系统。据此,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要求准确把握生态与环境的问题,从而深化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一、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现状
在新农村规划中,园林景观建设使得农村单一的自然环境发生改变,从而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的舒心程度、惬意程度和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随着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和村民整体素养的提高,日渐缩小了城市与农村的环境差距,从而推进了城乡的和谐发展。由于农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外加村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导致农村长期存在脏、乱、差的问题,但随着园林景观建设工作的加强,农村的大环境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可见,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促进了新农村的建设与发展。
关于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问题,取得的成就毋庸置疑,但存在的问题亦然非常突出,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景观规划不系统
在农村园林景观规划中,普遍没有开展前期的调查与准确工作,且缺乏长远考虑。另外,农村景观规划不系统,即:在完成硬件设施以后,见缝插针式营造建筑之间零碎的区间,导致农村私人宅前屋后和公共空间的景观滞后,从而降低了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整体效果。
(二)景观建设单一不协调
我国农村居民住宅多为自搭自建的建筑,且建筑的格局、风格、色彩和样式多元,致使其与四周的环境不协调。另外,在景观植物的选种上,主要种植绿化树种,且树种的配置单一,比如在乡村公路两侧一般种植大叶女贞、柏树和红叶李等绿化树种,从而降低了农村园林景观的吸引力。
(三)景观建设缺乏特色文化性
目前,我国农村园林景观的建设以模仿城市园林为主,即:地面硬化面积广,落叶大乔木种植量少,绿地空间面积小,乡村景观设计偏离实际,地方特色景观设计理念淡薄,现有乡村景观利用率低,从而阻碍了农村园林景观对视觉美感的良好体现。
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
(一)坚持“统筹规划”原则
在规划新农村园林景观的前期,要求深入规划区,并全面收集和整合当地的地形地貌、自然(文化)环境、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等信息;要求加强对古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并使其与新建筑有机结合,从而打造一个定位精准、布局合理、规划系统的新农村园林景观环境。
(二)坚持“因地制宜”原則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意思是不同地区因受到当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影响而形成了风格迥异的文化与精神风貌。另外,与城市环境相比,农村的环境条件与经济条件都不同,因此不宜按城市的标准来进行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为此,在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首先应从农村的客观实际出发,并与施工技术相结合,建立一套可行的动态指标体系,从而实现实时控制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其次,要求综合当地的景观风貌、地理环境和地域特色等因素,建立一个多元的指标体系,从而推动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顺利推进。
(三)坚持“突出特色”原则
不同的地区一般会在发展中形成别具特色的自然风貌、地理环境和人文风俗景观。为此,要求在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中坚持“突出特色”原则,即:第一、深入调查当地的历史古迹、艺术特征和文化传承,并使其融入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第二、坚持“自然”的基本原则,并在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重点融入当地原有的植物特征、地形地貌和人文景观;第三、按需选定名题、匾额和雕塑,并将建筑装饰、园林小品引入农村园林景观设计中及提高其文化气息;第四、全面整合农村资源,并制定相应的管理与审批制度,从而保证对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使用。
三、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
(一)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模式
目前,我国新农村园林景观的主要建设模式包括田园风光型、园林服务型和农村“城镇”型,即:
1.田园风光型
对于那些历史文化深厚、生态环境良好的农村,要求在园林景观建设时彰显特色,并做好对水塘、河流、山体等自然风貌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注意尽量少(或不)占耕地及依地势建造居民建筑,从而建造一个田园风光型新农村。
2.园林服务型
对于那些处在商贸、文化和政治中心区的农村,要求紧紧围绕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即:在新农村园林景观规划时,做到与城市建设的总规划统一,并在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发展成为城市的服务区、补充区和延伸区,从而建造一个园林服务型新农村。
3.农村“城镇”型
对于那些经济较强、区位较好的村庄,可按乡村城镇化的思路来进行规划建设。为此,首先在“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要求下,切实改善村庄的人居环境;其次,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着力建设小康设施;第三、重点建造乡村花园、农民广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村民休闲中心和文化活动中心等,从而建成一个农村“城镇”型新农村。
(二)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方案
综合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的原则与模式,下文重点谈论道路绿化景观与村庄绿地景观的建设:
1.道路绿化景观建设
在新农村道路园林景观建设中,首先树立“建设生态防护林”的思路,并对村区街道、通村公路的绿化有所侧重;其次,侧重选种乡土树种,并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实现绿化与美化融合、针叶林与阔叶林融合、乔木与灌木融合,从而提高道路园林景观的视觉效果;第三、采取混交或纯林的方式具体选种大叶女贞、红叶李、柳树、杨树和泡桐等,且将树间距控制在3 4m为宜;第四、对于经济实力强的村庄,可在村道上种植大中乔木、花灌木和花草,而对于经济实力较弱的村庄,则可选种乡土树木。
2.村庄绿地景观建设
新农村绿地景观建设主要涉及街巷、公园景观建设。对于街巷景观建设,要求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即:若街巷整齐宽阔,则主要种植大叶女贞、杨树和榆树等遮阴效果佳的大乔木;若街巷的空地面积宽,则可选种柿树、桃树、橘子树和柚子树等经济树种;若街巷较为狭窄,则可种植花灌木和绿篱。对于公园景观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特色的原则,并建设成为一个服务村民的休闲场所,即:突出公园的运动、休憩功能,不宜建设复杂的亭台雕塑,且应提出农村的特色;园中主景可借用花架、假山、古树、大树和休闲亭等建筑小品;绿地最好选择自然道路,以方便通行;运动点或景点问可借助曲线或折线的园路实现连接;园中树种主要选择冠幅大、遮荫效果好的高大乔木,并配种色彩丰富、灌型美观的花卉和充满生机的绿植;在大树下添置石凳和石桌,并在水塘边修建铁木艺椅和栏杆,以供村民休憩和保障村民的安全。
结语:
目前,我国新农村园林景观建设成效显著,即在改善农村环境、提高村民生活质量及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针对存在的问题,要求农村园林景观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和突出特色的原则,从而建造一个良性发展的新农村生态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