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资源革命》一书中提到:“最好的人才尚不存在,产学研如何实现‘翻转’培养。”“在某些情况下,能够帮助公司在资源革命中繁荣发展的人才并不存在,至少在数量上达不到所需的水平,所以公司必须亲自培养自己的人才。”毋庸置疑,这一点,也同样适用于出版行业和出版企业。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是行业管理的一项强制性规定,而在互联网越来越发达的今天,编辑继续教育应该成为出版企业和从业人员自觉的学习行动。本文基于学习翻转教学的经验,初步提出如何拓展和完善编辑继续教育学习模式的设想。
关键词:翻转教学 编辑 教育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编辑人员主要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
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總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
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
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 Lage)、格伦·普莱特(Glenn 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 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 Class 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
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
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
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 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
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 和安德鲁·恩格(Andrew Ng) 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
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
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 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
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四、翻转教学对编辑继续教育的新启示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 ”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 ”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
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 ”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
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
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
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語(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
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
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 ”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 ”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關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
7.入学条件
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 [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 [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 [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 [美]布赖恩·罗伯逊著.潘千译.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 [美]斯蒂芬·赫克,马特·罗杰斯,保罗·卡罗尔著.粟志敏译.资源革命 :如何抓住一百年来最大的商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当代中国出版社)
关键词:翻转教学 编辑 教育
根据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出版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管理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暂行规定》(新出政发[2010]10号)的规定,出版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不得少于72学时。编辑人员主要通过参加新闻出版总署、省(区、市)新闻出版行政部门委托其认定的教育培训机构组织举办的培训班和参加省级以上(含省级)新闻出版行政部门认可的继续教育活动,完成相应的继续教育培训。
以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为例:2013年培训计划中有29期短期培训班和2期远程教育培训;2015年总局教育培训项目计划(新闻出版方面)有140期短期培训班,培训时间1~15天不等;截至2016年11月底,總局培训中心2016年共举办各类培训班80期(含远程培训),另外,2016年完成了3期出国(境)培训项目计划。
一、编辑继续教育体系的现状和问题
总体而言,现有继续教育模式保证了出版企业培训机制的基本规范运转,有利于出版行业与人才培养的可持续性发展。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大部分编辑都背着一系列任务额,所以编辑的工作状态往往饱和度较高,时间紧、任务重。参加继续教育就需要寻找时间和效率的平衡点,必须得到人事部门通知后逐级向上申请,获得审批后方可参加。这种培训,时常成为“临时抱佛脚”的行为,受时间和机会局限,培训内容的匹配度和可选择性都不高。而远程网络培训,虽然可由编辑自主选择学习时间,但课程数量有限、更新较慢,学员无法与教师或同期学员之间进行实际交流。总之,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和编辑本职工作的影响,传统继续教育无法完全满足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需求。
而翻转教学,就能够解决这一难题。
二、什么是翻转教学?
近年来,国内对于“翻转教学”的译介和研究相当热烈。梳理一下翻转教学的历史,如下。
首先是理论史。“翻转教学”来自美国。据悉,美国迈阿密大学的几位教授在“经济学入门”课程中使用了“翻转教学”的概念。2000年,莫林·拉赫(Maureen Lage)、格伦·普莱特(Glenn Platt)和麦克·特雷利亚(Michael Treglia)发表了题为“Inverting the Classroom: A Gateway to Creating an Inclusive Learning Environment”的论文,介绍了该校“翻转教学”的情况。同年,韦斯利·贝克(J.Wesley Baker)在第11届大学教学国际会议上发表了“The classroom flip: using web course management tools to become the guide by the side”的论文。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翻转教学”的用语——“Flipped Class Model”。简单理解,翻转教学就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简称。
翻转教学以互联网信息技术为存在基础,以视听型(如视频/PPT展示)等在线微课为基本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并以师生线上互动为补充。
其次是实践史。2006年萨尔曼·可汗创办了一家非营利教育机构——可汗学院,利用网络影片免费授课。2007年,美国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Wood land Park High School)的化学老师乔纳森·伯尔曼(Jonathan Bergmann) 和亚伦·萨姆斯(Aaron Sams)开始采用“翻转教学”模式,把课堂实时讲解与PowerPoint软件演示相结合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络,形成在线教学课程供学生下载学习,解决了为因故缺课的学生补课的问题。
与此同时,加拿大学者大卫·科米尔(David Cormier)首次提出了慕课(MOOC)一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缩写,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2008年,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George Siemens)和史蒂芬·道恩斯(Stephen Downes)发起了慕课运动。
2011年,斯坦福大学尝试开设了3门网络在线课程。2012年2月,在线学习盈利性网站优达学城(Udacity)诞生。2012年4月,斯坦福大学教授达芙妮·科勒(Daphne Koller) 和安德鲁·恩格(Andrew Ng) 创立了免费在线公开课平台Coursera。2012年5月,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学院联合创办了旨在为全世界的学生提供免费课程的非盈利性网站edX。2014年5月,edX宣布新增15所高校的在线课程项目。2014年7月,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发力中国市场。
目前,翻转教学正在风靡全球,改变着21世纪世界教育界的模式,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
三、翻转教学的优势和意义
《零边际成本社会》中写道:“新的协作教学法在世界各地的学校和团体都得以应用。该教育模式把学生从传统教室封闭的私有空间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多个开放式的共享空间、虚拟空间、公共场所和生物圈中学习。”
萨尔曼·可汗也在书中分享道:“科技进步还提供了另一个潜在的好处:互联网让教育唾手可得,无论是知识还是机会都能更加公平地被人们获取。高质量的教育并不一定要依赖校园,贫富差距也不会导致教育资源的非平均分配,世界各地的学生都可以像比尔盖茨家的孩子一样接受同等的优质教育。……随着我们的世界越变越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会变得越发紧密,整个世界就会变成一所巨大无比的学校。” 2013年全球首富卡洛斯·斯利姆·埃卢评论说:“萨尔曼·可汗找到了一个最好、最经济的方法,它可以为全人类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提高人们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包括世界上那些最贫困的穷人。”
简而言之,翻转教学可以形成一种完全无国界的全球性课堂。
四、翻转教学对编辑继续教育的新启示
未来出版业从业人员,只有适应“互联网 ”时代,才能与时俱进,提升自身内在素质,从而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今天的编辑继续教育体系,可以借鉴翻转教学的实践经验,探索具有“互联网 ”特色的新型模式。
1.办学思想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以“昌明教育、传承文化”为宗旨。以翻转教学为主、传统继续教育为辅,两者互为补充。以国内高校、行业资源为主,以国际高校、行业资源为辅,两者相结合构成基本办学资源。
办学思想和培训目标,应充分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培养具备系统的编辑出版学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拥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广博的相关知识、适应互联网发展需求的编辑出版专业人才,从而全面推动和促进出版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国际化。最终致力于让中国编辑成为全球出版行业所需的核心人才,让出版成为永续发展的百年大业。
2.办学举措
编辑继续教育新模式,应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办校风范,吸收翻转学院的教学经验,充分集中政府、高校、企业以及其他资源,发挥“互联网 ”时代的社交红利;应以出版职业规划为导向,并适合互联网时代需求,将继续教育与终身教育相结合,致力于培养国际化编辑人才的新型教育生态系统,建成兼容并包、循环发展的出版大学堂。
这种教育新模式,不仅以原岗位职业为基础,更要以通识教育与精英教育共举、终身学习与职业学习并行、传统教育与翻转教学互补为基本原则,以国内全行业为基础平台、国际资源为补充,进行开放式培养,设立全方位的编辑培训基础体系。
从内部来讲,分三个层次:一是出版企业内部。主要建设完善的企业内部培训制度体系,并把企业内部培训作为企业年检的考核标准之一。具体措施如下:对编辑人员实行师徒制、建立管理与使用书稿档案馆、资本与财务运作透明化、初步实践项目合弄制、定期举办专家座谈会、由读者服务中心带动实时读者交流会、建立国内市场畅销书图书馆、建立国际学术经典图书馆、建立工具书图书馆、组织全员阅读周分享活动、市场调研分析会等等。二是相关行业合作。以企业品牌类型为主要分类依据,组成典型企业小组,通过同一小组或者不同小组成员间的人员交换培训,不断优化行业整体培训机制。三是国内。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科学院、中国编辑学会、中国出版协会、中国翻译协会等为联合主体,定期组织学术研讨会、主题出版策划开发会等;以北京大学、武汉大学为第一批试点基地院校,建立高校出版学院与出版行业、出版企业的联合互动,实现从学生实习、毕业求职到编辑短期培训、在职硕博培养的升级模式。
从外部来讲,分两个层次:一是行业外部培训。通过组织编辑人员对非出版行业的全国优秀企业进行参观、学习、调研,培养编辑人员换位思考和创新能力,开发和拓展适应全民阅读的更多出版品类和形式。二是国际交流与培训。以国家政策为导向、以政府文化部门为龙头、以知名出版企业为先锋,逐步推动国内出版企业与国际高校、国际出版机构、其他国家之间的出版互动。比如:为各国出版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为各国出版相关研究学者尤其是知名学者提供调研平台和机会,同时,为在职编辑人员提供传统的年度继续教育、日常短期培训、长期的学历培养教育和丰富多彩的翻转教学机会,从而实现中国出版人才构成的国际化、出版业务范围的国际化和编辑及管理人员培养体系的国际化。
3.学时制度
除了翻转教学外,还需要基础的短期教育,如24学时、48学时,同时建立短期周末学习班、夜校式基础教育、中长期的学院教育。按实际课程内容安排,争取翻转教学和传统继续教育能够保证每一个月、每一周甚至每一天都有课程可选、可学。
4.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应遵循创新发展和协调发展两大理念。
创新是互联网时代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必然特征。培训内容将进一步得到细分,时代气息浓厚的、与出版相关的新鲜领域成为行业关注的热点,在整体培训中的数量和质量上都应提升。比如:数字出版、跨界出版、移动阅读、微信营销、大数据的获取与使用等。要注意把握培训中的“协调性”:做到行业培训与社内培训的协调;互联网新技术、新经验培训与传统技能培训的协调;职业培训与高校继续教育培训的协调;轮岗培训与社际交换培训的协调。课程可包括:通识教育基础课程:逻辑学、史学、哲学、文学、心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出版学基础、编辑学原理、数字出版导论、中外出版史等;核心课程:编校实务、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信息检索、营销学、国际外交文化礼仪、大数据分析运用与出版实践等;拓展课程:数据分析、实用外語(英、法、德、西等)、常见职业疾病防治、职业心理健康等。
5.授课方式
授课方式与时俱进,遵循创新和开放的理念。目前,继续教育培训期间的互动方式已经基本由面对面谈话、电话、邮件转到QQ群以及最新潮的微信面对面建群、视频教育网站等。
正如萨尔曼·可汗所说的那样:“这是一个复杂而紧密相联的世界,所以,通过Skype网络电话或者谷歌环聊(Google Hangouts),可汗学院的课堂之间也可以互相联系。如果说我们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学习一门语言或让他们具有全球视野,那么还有什么方式比经常与全球师生互动更好呢?”
未来,各高校、各培训机构的官方APP以及其他依托即时通讯工具的社群学习有可能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的新宠,基于“互联网 ”时代技术优势的翻转课堂将成为编辑继续教育培训最为常见的形式之一。
在这样的继续教育中,未来的中国编辑,也将成为具备国际经营视野、国际文化交流能力和国际出版竞争力的出版从业者。 6.教师聘用原则
共享经济是“互联网 ”时代的又一社交红利。共享是编辑培训体系建设的基本点,教师聘用原则也要体现这一理念。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各国先进行业经验的共享、各学科优秀知识的共享、各相关行业人力资源的共享、职业经验的共享、大数据的共享、资本的共享等等。例如,可聘请以下人员为教师:业内的专家,如韬奋出版奖获得者、行业领军人物、各品牌出版企业的负责人或者中坚力量、中国好编辑获奖者等;海内外知名的学者,尤其是已经退休的学者;与出版实务联系紧密的相關行业的一流专学者;其他一切热爱出版、乐于分享出版经验的从业人员。
7.入学条件
彻底拆除编辑继续教育中对于培训对象层级划分的壁垒,真正实现有教无类。入学条件建议遵循开放发展理念,充分展现编辑继续教育培训崭新模式的高层境界。出版业作为文化创意型产业,应具有更广泛的开放、包容、公正、客观的特性,让所有培训课程成为开放性学习资源,提高编辑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凡编辑出版从业人员均可参加各类培训,不分职位等级、不设学历门槛、不拘专业背景,自由选择。在全行业范围内,鼓励不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实现编辑职业化。
参考文献:
[1]吴永贵.民国出版史 [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1.
[2] [美]克莱·舍基著.胡泳,哈丽丝译.认知盈余[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 [加]安东尼·曾,[美]理查德·哈林顿,[加]谢全仁著.陈丽芳译.企业家的基因[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4] [日]伊贺泰代著.朱悦玮译.麦肯锡用人标准:未来的人才标竿[M].北京: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5.
[5] [美]拉斯洛·博克著.宋伟译.重新定义团队:谷歌如何工作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6] [美]布赖恩·罗伯逊著.潘千译.重新定义管理:合弄制改变世界 [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7] [美]斯蒂芬·赫克,马特·罗杰斯,保罗·卡罗尔著.粟志敏译.资源革命 :如何抓住一百年来最大的商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单位:当代中国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