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以来,宁波市委、市政府为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在全市部署推进“精特亮”创建工作,全力打造民生幸福精品项目,通过不断优化公共服务、美化城乡环境、深化文明创建、强化社会治理,进一步提升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和美誉度。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基础设施、“快行慢游”的重要窗口,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宁波市“精特亮”创建工作主要是以10个区县(市)为主体在开展,未来建议围绕城市地铁线,打造一批贯穿全城的“风景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增添一抹亮色。
打造地铁精品线基础扎实
地铁是城市的血脉和符号,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识。目前,宁波市正在运营的地铁有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2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首通段、3号线一期、4号线与3号线鄞奉段,运营里程共155公里,单日最大客流突破百万人次。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特别是轨道网络的不断织密、节点的不断延伸,不仅彻底改变了宁波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而且从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化、人性化的维度,整体提升了城市的气质和温度。近年来,轨道部门按照“安全正常、方便有序、形象良好、服务优质”的运营要求,充分发挥超过6000人的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开展“微笑服务”,同时不断提升运营车站及周边的环境品质,积极赋予轨道列车“海洋”“法治”“旅游”“平安”等文化内涵,全市轨道交通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具备了较好的窗口形象、品牌特质。
按照建设规划,到“十四五”末、“十五五”初,宁波市轨道交通将建成运行线路8条,里程达到300公里。一张越来越四通八达、智慧智能、亲民便民、功能复合的轨道网络,不仅串起了立体的城市空间,而且连接了市民的生活记忆,使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单元、建筑、点位拥有了城市系统中新的定位信息、架构功能、面貌特征,为谋划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底本。
促进文旅融合作用积极
从宁波市这些年轨道交通建设实践来看,轨道建设对线路打造、文旅融合具有五大促进作用。
一是革故鼎新。轨道交通不僅仅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先导性工程。目前全市已经通车的4条轨道线,拉开了城市交通总体框架,将市六区包括“年轻的”奉化区整体纳入半小时交通圈,形成了组团式的良性发展格局。轨道交通建设伴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城中村改造、沿线土地开发,从整体上重构重塑了宁波城市的形象品质。轨道交通3号线以TOD模式(注: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实施的“现代商城—仇毕”地块项目开发,不仅推动这一片昔日的城中村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让附近的老百姓乔迁新居,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二是穿珠成链。轨道交通是典型的线性工程,具有通行快、零延时、成网络、辐射广的特点,以低成本、高效率将起点与终点、城区与郊区、传统与现代、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通联起来,是在时空上整合文旅资源的良好载体。一辆辆疾驶的列车,就如同一根根穿梭的“绣花针”,把沿线的资源“缝合”起来,凝聚成城市独具魅力的风格气质。比如,轨道交通2号线是栎社机场、宁波火车站重要的疏客通道,联通日湖与月湖,经过城隍庙、文创港、镇海老城,全线以“甬帮之路”为装修主题,能够使初到宁波的游客全景式了解宁波的深厚底蕴、现代活力、精神基因。
三是引人入胜。轨道线路是人流、商流、信息流的集合体,轨道站点所设之处,往往对一个地方、一处景点、一座设施起到明显的引流作用。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一些标志性的景点景观因为地铁的带动、数字的催化,成为“网红打卡地”,迅速集聚人气、产生质变。比如,轨道交通4号线通车后,江北慈城受益明显。今年“五一”期间,慈城古县城景区接待游客8.6万人,旅游收入达到920万元,分别为2019年同期的2.5倍和3.3倍。
四是点石成金。轨道交通线路除组织交通这一主要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营策划,带动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文旅资源的附加值,增强文旅开发和轨道建设的可持续性。比如,轨道交通1号线东门口站与鼓楼站之间的“东鼓道”,是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地铁两站一区间单体项目,可以说已经成为地面以下、轨道之上的一座“平行城市”。自2017年8月开业以来,“东鼓道”一直人气火爆,已累计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累计营业额超7亿元。又比如,今年底即将通车运营的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不仅与1至4号线都有换乘站点,而且预留了6至8号线的换乘条件。它的通车,将使镇海区、高新区、鄞州区、海曙区的各大商圈紧密连接,从而释放出人流、物流、商流的乘数效应。

五是亲民惠民。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定价相对便宜,尤其是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的旅程中性价比更加突出。目前,宁波单程地铁票价为2元,超过4公里部分,分段累进加价,最高8元封顶。如果乘坐相应的公交车,可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出租车价格则可能达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特别是轨道交通线路成网后,带动自助游、深度游,方便旅客自主设计路线、自由停下脚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领略大美宁波的别样精彩。自2014年5月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以来,宁波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由2014年的7014万人跃升到2020年的12524万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数比2019年有所下降),年均增长8.6%。
打造地铁精品线的对策建议
下一步,建议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从更高层面统筹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特色、现代气息、国际风范的精品线路,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增光添彩。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空间规划布局,从港产城文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谋划线路走向、点位布局、配套设施,使之发挥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四五”期间,宁波市将推进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建设6号线一期、7号线、8号线一期、1号线西延、4号线延伸等5个项目,建议把文旅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嵌入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开发进程,确保规划合理、风貌协调、品质一流。

二是强化系统集成。对轨道站点附近的公交站台、非机动车停车区、出租车停靠点等设施进行高效便捷、立体集约的布局,促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协调发展、快速接驳。要加强地下与地上统筹,推进轨道站点建设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发展,提升轨道线路与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整体性。要坚持轨道交通建设、开发、运营同步发力,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效率,提升运营水平,积极应用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用好数字化改革成果,更好地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要注重文旅元素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运用,结合重大主题、重大地标、重大城市主场活动等,集中宣传展示城市形象。
三是强化窗口意识。宁波在新发展阶段要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进程中,人人都是城市大使,个个代表宁波风采。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要文明规范、细致热心地为市民和旅客服务,用微笑点亮城市、扮靓窗口。同时,建议用好轨道站点等公共空间,提升建设一批宣传阵地、“城市客厅”,助力增强宁波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是强化多元协作。要加强协同协作,凝聚地方党委政府、项目建设主体、社会志愿者、普通市民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轨道交通精品线路建设,形成强大合力。在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外脑的力量,听取吸收文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确保做到高档次、高水平,达到让人眼前一亮、交口称赞的效果。在建设完成后,要多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在层次内涵、形式载体上不断迭代升级,通过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努力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口碑效益。
(作者单位:宁波市轨道交通物产置业有限公司)责任编辑:胡 珊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战略性基础设施、“快行慢游”的重要窗口,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目前,宁波市“精特亮”创建工作主要是以10个区县(市)为主体在开展,未来建议围绕城市地铁线,打造一批贯穿全城的“风景线”,促进文旅深度融合,为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增添一抹亮色。
打造地铁精品线基础扎实
地铁是城市的血脉和符号,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标识。目前,宁波市正在运营的地铁有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2号线一期、2号线二期首通段、3号线一期、4号线与3号线鄞奉段,运营里程共155公里,单日最大客流突破百万人次。轨道交通的建设运营,特别是轨道网络的不断织密、节点的不断延伸,不仅彻底改变了宁波城市的空间发展格局,而且从现代化、国际化、都市化、人性化的维度,整体提升了城市的气质和温度。近年来,轨道部门按照“安全正常、方便有序、形象良好、服务优质”的运营要求,充分发挥超过6000人的志愿服务队的作用,开展“微笑服务”,同时不断提升运营车站及周边的环境品质,积极赋予轨道列车“海洋”“法治”“旅游”“平安”等文化内涵,全市轨道交通无论在硬件上还是软件上都具备了较好的窗口形象、品牌特质。
按照建设规划,到“十四五”末、“十五五”初,宁波市轨道交通将建成运行线路8条,里程达到300公里。一张越来越四通八达、智慧智能、亲民便民、功能复合的轨道网络,不仅串起了立体的城市空间,而且连接了市民的生活记忆,使一个个相对独立的城市单元、建筑、点位拥有了城市系统中新的定位信息、架构功能、面貌特征,为谋划城市建设发展提供了重要底本。
促进文旅融合作用积极
从宁波市这些年轨道交通建设实践来看,轨道建设对线路打造、文旅融合具有五大促进作用。
一是革故鼎新。轨道交通不僅仅是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重要支撑,更是城市开发建设的重要先导性工程。目前全市已经通车的4条轨道线,拉开了城市交通总体框架,将市六区包括“年轻的”奉化区整体纳入半小时交通圈,形成了组团式的良性发展格局。轨道交通建设伴随着城市有机更新、城中村改造、沿线土地开发,从整体上重构重塑了宁波城市的形象品质。轨道交通3号线以TOD模式(注:指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实施的“现代商城—仇毕”地块项目开发,不仅推动这一片昔日的城中村实现脱胎换骨的变化,也让附近的老百姓乔迁新居,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二是穿珠成链。轨道交通是典型的线性工程,具有通行快、零延时、成网络、辐射广的特点,以低成本、高效率将起点与终点、城区与郊区、传统与现代、生产空间与生活空间通联起来,是在时空上整合文旅资源的良好载体。一辆辆疾驶的列车,就如同一根根穿梭的“绣花针”,把沿线的资源“缝合”起来,凝聚成城市独具魅力的风格气质。比如,轨道交通2号线是栎社机场、宁波火车站重要的疏客通道,联通日湖与月湖,经过城隍庙、文创港、镇海老城,全线以“甬帮之路”为装修主题,能够使初到宁波的游客全景式了解宁波的深厚底蕴、现代活力、精神基因。
三是引人入胜。轨道线路是人流、商流、信息流的集合体,轨道站点所设之处,往往对一个地方、一处景点、一座设施起到明显的引流作用。特别是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一些标志性的景点景观因为地铁的带动、数字的催化,成为“网红打卡地”,迅速集聚人气、产生质变。比如,轨道交通4号线通车后,江北慈城受益明显。今年“五一”期间,慈城古县城景区接待游客8.6万人,旅游收入达到920万元,分别为2019年同期的2.5倍和3.3倍。
四是点石成金。轨道交通线路除组织交通这一主要的功能外,还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运营策划,带动商贸服务等相关产业发展,提升文旅资源的附加值,增强文旅开发和轨道建设的可持续性。比如,轨道交通1号线东门口站与鼓楼站之间的“东鼓道”,是全国建筑面积最大的地铁两站一区间单体项目,可以说已经成为地面以下、轨道之上的一座“平行城市”。自2017年8月开业以来,“东鼓道”一直人气火爆,已累计接待游客6500万人次,累计营业额超7亿元。又比如,今年底即将通车运营的轨道交通5号线一期不仅与1至4号线都有换乘站点,而且预留了6至8号线的换乘条件。它的通车,将使镇海区、高新区、鄞州区、海曙区的各大商圈紧密连接,从而释放出人流、物流、商流的乘数效应。

五是亲民惠民。轨道交通作为公共交通,定价相对便宜,尤其是在半小时到1小时左右的旅程中性价比更加突出。目前,宁波单程地铁票价为2元,超过4公里部分,分段累进加价,最高8元封顶。如果乘坐相应的公交车,可能要花费一两个小时,出租车价格则可能达到几十元甚至上百元。特别是轨道交通线路成网后,带动自助游、深度游,方便旅客自主设计路线、自由停下脚步,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便捷,领略大美宁波的别样精彩。自2014年5月宁波轨道交通1号线开通以来,宁波年接待国内旅游人数由2014年的7014万人跃升到2020年的12524万人(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人数比2019年有所下降),年均增长8.6%。
打造地铁精品线的对策建议
下一步,建议各级各部门更加重视轨道交通对城市发展特别是文旅融合的综合效益,从更高层面统筹打造一批具有文化底蕴、鲜明特色、现代气息、国际风范的精品线路,为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建设增光添彩。
一是强化规划引领。把轨道交通建设规划纳入城市总体空间规划布局,从港产城文深度融合的角度出发,谋划线路走向、点位布局、配套设施,使之发挥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十四五”期间,宁波市将推进轨道交通第三期建设规划,建设6号线一期、7号线、8号线一期、1号线西延、4号线延伸等5个项目,建议把文旅资源特别是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作为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嵌入城市功能布局和城市开发进程,确保规划合理、风貌协调、品质一流。

二是强化系统集成。对轨道站点附近的公交站台、非机动车停车区、出租车停靠点等设施进行高效便捷、立体集约的布局,促进轨道交通与地面常规公交协调发展、快速接驳。要加强地下与地上统筹,推进轨道站点建设与周边用地一体化发展,提升轨道线路与地面建筑、地下管线、地下构筑物的整体性。要坚持轨道交通建设、开发、运营同步发力,全力以赴加快项目建设效率,提升运营水平,积极应用新业态新模式,特别是用好数字化改革成果,更好地降成本、提质量、增效益。要注重文旅元素在轨道交通建设中的运用,结合重大主题、重大地标、重大城市主场活动等,集中宣传展示城市形象。
三是强化窗口意识。宁波在新发展阶段要扛起锻造硬核力量、唱好“双城记”、建好示范区、当好模范生、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历史使命。在这个进程中,人人都是城市大使,个个代表宁波风采。轨道交通的工作人员,要文明规范、细致热心地为市民和旅客服务,用微笑点亮城市、扮靓窗口。同时,建议用好轨道站点等公共空间,提升建设一批宣传阵地、“城市客厅”,助力增强宁波的知名度、美誉度。
四是强化多元协作。要加强协同协作,凝聚地方党委政府、项目建设主体、社会志愿者、普通市民等各方面的力量,共同推进轨道交通精品线路建设,形成强大合力。在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借助外脑的力量,听取吸收文化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确保做到高档次、高水平,达到让人眼前一亮、交口称赞的效果。在建设完成后,要多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在层次内涵、形式载体上不断迭代升级,通过守正创新、推陈出新,努力达到最佳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口碑效益。
(作者单位:宁波市轨道交通物产置业有限公司)责任编辑:胡 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