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家在农村,家里不是书香门第,那个时候的出版业不发达,没有很多的阅读书籍供选择,初识文字的我,面前突然展开了另外的世界,可是因为阅读材料的匮乏,心里总有种没被满足的空洞感。那个时候,走在路上看到有文字的纸,都会捡起来多瞧两眼,如果发现有趣的内容,就会很开心。
说到让我记忆深刻的书有两本:《跟妈妈看图学唐诗》和《植物童话》,知名度并没有很高,然而却让我记忆犹新,对我有比较深的影响。
犹记得好像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妈有天从集市上回来,给我买了本《跟妈妈看图学唐诗》,我妈高兴地说,因为看到开篇是鹅鹅鹅,听见我念过这首诗,于是就给我买了。我当时很兴奋,立马拿过来,爱不释手地看起来,粗略翻了下,发现第二首的《春晓》,我刚好也学过。还有好多诗虽然没学过,但因为有拼音和注释,我也能粗略读懂。有些比较简单又很美的诗,当时就背下来了。记得其中有: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朗朗上口,意思简单。我当时有个疑问,诗人为什么知道清明节会下雨?
罗隐的《蜂》,“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蜜蜂好像蛮可怜的,酿的蜜都成别人的了。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让小小的我心生感慨,当时想的是,每天看太阳升起又落下,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种夕阳虽美,却不长久的问题。
还有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读到蓬头稚子,会想到自己没有梳头发的时候,妈妈会说蓬着头是不好的行为,别人会笑话你。没想到诗里面还有蓬头稚子,另外就是别人问路,他远远地就摆手,好像不太礼貌呢。读到最后那句“怕得鱼惊不应人”,又觉得很有趣,很能理解小孩子的心理,因为自己也钓过鱼,知道鱼是很惊的,有脚步声都不会上钩。
王建的《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当时还不太能理解“闲着中庭栀子花”的妙趣,但知道栀子花啊,白白的,香香的,我为自己认识的花在诗中出现欢喜不已,而且新认识了栀子花的“栀”这个生字,忍不住在纸上多写了几遍。另外,从诗中知道原来还有“浴蚕”这种活动,好奇又兴奋。
总之,还有好多好多,从这本小小的诗集里面,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后来读到小学三年级,在课堂上又陆陆续续学了些诗,有些诗也出现在这本诗集里面。另外,诗集里面还有部分诗没有学过,但我把诗集翻阅过几次,基本耳熟能詳,于是索性把整本诗集都背下来了。
机缘巧合下,有个好朋友也有本唐诗集,比我那本厚,应该是同个系列的,我借过来看,剔除掉那些我会背的诗外,我又把不会的诗全部背下来,知道的诗越多,就越想知道更多,我对诗歌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刚说过那个时候物质比较匮乏, 我家里也没什么藏书,但凡是我能接触到的诗,我都会默默在心里记下来,或者抄在笔记本里面。
包括作文书里面引用的诗,试卷上出现的陌生的诗,同学姐姐笔记本上记录的诗句集锦,报纸上看到的诗,电视剧台词中引用的诗等等——是的,我看电视的时候,都会在旁边放上纸和笔,碰到让我觉得很惊艳的句子,或者不知道的知识,都会立马记录下来,这是出于兴趣的自发行为,我从中能感受到乐趣。
除了诗外,我还会附带留意文学常识,以及其他新鲜资讯等。跟着我奶奶在家里看黄梅戏的碟子,听到优美的唱段,我会忍不住拿笔刷刷记录下来,反复吟诵。
就这么慢慢地积累下来,我知道的诗歌比周围的同学都多,到初中的时候,认识的同学多起来,大家互通有无,接触的课外书也多起来,有个同学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我借过来经常翻看,挑选自己喜欢的背诵。
与此同时,我还坚持了之前的积累习惯,做了很多摘录以及笔记。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在这方面的积累越来越丰富,在周围的同学里面,算是诗词达人了。
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前桌两个女同学在考诗句,就是A拿着本语文参考书,翻开诗句集锦的部分,她念上句,她的同桌B接下句。有时候B接不上来,我就顺口把下句念出来了。
几个轮回下来,我居然都能对答如流。A就有点不服气,不信考不倒我,于是一路念,我一路接,最后翻了几页,我都能接上。我当时感觉自己运气比较好吧,她念的诗句,恰好都是我知道的。但是A从此对我另眼相看,有几分崇拜的意思。我有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
之所以对这本书印象深刻,基于两点原因,一是这本书可以算是我的启蒙书,懵懂幼童,对未知充满好奇,通过这本诗集,我认识了许多植物、了解了许多新东西,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对古典诗词以及古典文学的热爱,并在不知不觉中沉淀为我的气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觉察,但是周围有人会用“古典婉约”、“有灵性”、“秀气”之类的词来形容我,我想这些大概是我从小喜欢读诗的原因吧。
除此外,因为读诗,我对语文的兴趣也很浓厚,所以一直以来,语文成绩也都不错,这应该可以算喜欢读诗的馈赠。
有时候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很奇妙。我妈当时也不过是无意中买了本诗集回来,没想到居然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如果当初她买回来的是另外的书,会不会造就另外的我呢?
说到让我记忆深刻的书有两本:《跟妈妈看图学唐诗》和《植物童话》,知名度并没有很高,然而却让我记忆犹新,对我有比较深的影响。
犹记得好像刚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妈有天从集市上回来,给我买了本《跟妈妈看图学唐诗》,我妈高兴地说,因为看到开篇是鹅鹅鹅,听见我念过这首诗,于是就给我买了。我当时很兴奋,立马拿过来,爱不释手地看起来,粗略翻了下,发现第二首的《春晓》,我刚好也学过。还有好多诗虽然没学过,但因为有拼音和注释,我也能粗略读懂。有些比较简单又很美的诗,当时就背下来了。记得其中有:
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朗朗上口,意思简单。我当时有个疑问,诗人为什么知道清明节会下雨?
罗隐的《蜂》,“无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读这首诗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蜜蜂好像蛮可怜的,酿的蜜都成别人的了。
李商隐的《登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首诗让小小的我心生感慨,当时想的是,每天看太阳升起又落下,好像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这种夕阳虽美,却不长久的问题。
还有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读到蓬头稚子,会想到自己没有梳头发的时候,妈妈会说蓬着头是不好的行为,别人会笑话你。没想到诗里面还有蓬头稚子,另外就是别人问路,他远远地就摆手,好像不太礼貌呢。读到最后那句“怕得鱼惊不应人”,又觉得很有趣,很能理解小孩子的心理,因为自己也钓过鱼,知道鱼是很惊的,有脚步声都不会上钩。
王建的《雨过山村》,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当时还不太能理解“闲着中庭栀子花”的妙趣,但知道栀子花啊,白白的,香香的,我为自己认识的花在诗中出现欢喜不已,而且新认识了栀子花的“栀”这个生字,忍不住在纸上多写了几遍。另外,从诗中知道原来还有“浴蚕”这种活动,好奇又兴奋。
总之,还有好多好多,从这本小小的诗集里面,我发现了很多有趣的东西。后来读到小学三年级,在课堂上又陆陆续续学了些诗,有些诗也出现在这本诗集里面。另外,诗集里面还有部分诗没有学过,但我把诗集翻阅过几次,基本耳熟能詳,于是索性把整本诗集都背下来了。
机缘巧合下,有个好朋友也有本唐诗集,比我那本厚,应该是同个系列的,我借过来看,剔除掉那些我会背的诗外,我又把不会的诗全部背下来,知道的诗越多,就越想知道更多,我对诗歌的兴趣渐渐浓厚起来。刚说过那个时候物质比较匮乏, 我家里也没什么藏书,但凡是我能接触到的诗,我都会默默在心里记下来,或者抄在笔记本里面。
包括作文书里面引用的诗,试卷上出现的陌生的诗,同学姐姐笔记本上记录的诗句集锦,报纸上看到的诗,电视剧台词中引用的诗等等——是的,我看电视的时候,都会在旁边放上纸和笔,碰到让我觉得很惊艳的句子,或者不知道的知识,都会立马记录下来,这是出于兴趣的自发行为,我从中能感受到乐趣。
除了诗外,我还会附带留意文学常识,以及其他新鲜资讯等。跟着我奶奶在家里看黄梅戏的碟子,听到优美的唱段,我会忍不住拿笔刷刷记录下来,反复吟诵。
就这么慢慢地积累下来,我知道的诗歌比周围的同学都多,到初中的时候,认识的同学多起来,大家互通有无,接触的课外书也多起来,有个同学有《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我借过来经常翻看,挑选自己喜欢的背诵。
与此同时,我还坚持了之前的积累习惯,做了很多摘录以及笔记。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在这方面的积累越来越丰富,在周围的同学里面,算是诗词达人了。
刚进入高中的时候,前桌两个女同学在考诗句,就是A拿着本语文参考书,翻开诗句集锦的部分,她念上句,她的同桌B接下句。有时候B接不上来,我就顺口把下句念出来了。
几个轮回下来,我居然都能对答如流。A就有点不服气,不信考不倒我,于是一路念,我一路接,最后翻了几页,我都能接上。我当时感觉自己运气比较好吧,她念的诗句,恰好都是我知道的。但是A从此对我另眼相看,有几分崇拜的意思。我有时候都觉得不好意思。
之所以对这本书印象深刻,基于两点原因,一是这本书可以算是我的启蒙书,懵懂幼童,对未知充满好奇,通过这本诗集,我认识了许多植物、了解了许多新东西,更重要的是,培养了我对古典诗词以及古典文学的热爱,并在不知不觉中沉淀为我的气质。“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其实我自己并没有觉察,但是周围有人会用“古典婉约”、“有灵性”、“秀气”之类的词来形容我,我想这些大概是我从小喜欢读诗的原因吧。
除此外,因为读诗,我对语文的兴趣也很浓厚,所以一直以来,语文成绩也都不错,这应该可以算喜欢读诗的馈赠。
有时候回想起来,也会觉得很奇妙。我妈当时也不过是无意中买了本诗集回来,没想到居然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如果当初她买回来的是另外的书,会不会造就另外的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