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之前出现在网易云首页的网易云年度私人听歌报告,真的就如它的名字“网易云陪你溫暖同行”一样,最爱哪首歌曲,最喜欢谁的声音,有多少个凌晨还沉浸在音乐的世界里,它都一一替你记录着。而当我看到听歌时长那个三位数字时,正流经全身的暖流突然就降了温——638个小时,这意味着将近一个月不眠不休地听歌,换算成天便是每天一个半小时。而这一年,是我考研的一年。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备考研究生的这一年是再准确不过的了。记得考试的前两天室友还对我说:“别紧张,你这么努力一定会考上的。”我当时也这样想,我作为寝室里,甚至是自习室里去得最早回得最晚的一个,比别人都有更多的付出,于情于理都不该是被刷下来的那一个。
可直到坐在考场上,看着面前的题目不知如何下笔,加之周围传来的刺耳的旁人急速的书写声,我才意识到我依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只是一直以来都在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用一个伪装的信心走上了考场,所以这希望都来得不牢靠,那最后的失望就是结结实实。以至于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泪水已决堤。
我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毕竟人生不只考研一条路可走。但每件事都必须要有意义,我需要反省,找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我用了更多的时间反而得到的是太少的回报。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学了不喜欢的科目,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产生学习动力,遇题不深入,而当我看到“638”这个数字时,才真正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学习是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再由深入研究到再巩固的一个过程,唯有完成这一系列的程序,一个知识点才算是完全被掌握。而关键就在于很少有人能深入研究,将问题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彻底,我就是属于这一部分人。室友们曾就学习效率排出一个名次,我是倒数第一,总是复习了很久却考不出一个好分数来,着实应了网上那个段子,背书时“马冬梅马冬梅马冬梅”,考试时却变成了“孙红雷”。
我承认我很少有过室友们那种眉头紧锁的状态,让人远远看着就不敢打扰,于是室友复习了多少就记住了多少,用过的时间都成了有价值的时间。
耳旁有声音,而且还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声音,思考怎么可能深入。偶尔还会因歌声产生了情绪,越是无法心平气和,就越容易浮躁,难题的攻克线索越容易戛然而止。于是翻篇过,等到下一轮复习时又遇到相同的情况,不得不花费时间再重来一遍。
每天戴耳机两个小时的状态,也反映了我备考一整年的状态。没有浸入问题本身,没有完成一个掌握知识的系统过程,总是把很多题目含糊带过,既然这样不对自己负责,那么考场上遇到那么多不会的题也就只能自食其果了。
其实无论哪个领域、哪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如此,唯有“浸入”,才能进步。
数学的题海战术固然重要,见得多了,在考场上就降低了紧张的程度,熟悉的题目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安全感。可仅仅如此是完全不够的,这也是我运用过题海战术之后才明白的。题目是很熟悉,甚至当时做这道题时的感受还能想得起来,可是没有用啊,再次遇到时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熟悉和陌生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把大量的时间拿来刷题,看着做过的一套套试卷,心中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因为没有在草稿上演算的习惯,所以大部分试卷被我写得密密麻麻,看着就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可我从来没对哪道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我能够做得出来的就没看过参考答案上的解法,我能够记住解题步骤的就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解,还有没有其他途径。一道题做过却不是掌握了,做题的时间用过了却没有让时间发挥出该有的价值。
不能沉浸式的学习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尤其是数学这种需要有一个基础做底再衍生出不同思路来应对各种变化的学科,有时候一道大题包含了几个单元甚至是几本书的知识点,如果只是对着答案一步步地分析,表面上看是会了,但其实只是过过眼而已,当这道题再次出现时它还是原来那个拦路虎。
我们需要远离手机,远离答案,只带着笔和草稿纸,静下心来自己去思考,每有一点思路就去尝试,一步步扎实地写下来。即使真的耗了一个小时去算也没关系,因为当大脑思考足够多时,注意力足够集中时,看到答案的那一刻感觉也会更深刻。瞬间豁然开朗可能会有惊奇,有懊恼,这样产生的情绪记忆会逼着我们把解题方法记下来。然后趁热打铁,抛开答案自己再重新做一遍,把情绪记忆再转化为思维记忆,那么这道题的大小知识点就都被掌握了。
英文和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必须远离一切电子设备,不能因为当时在看语文阅读就当作是小说一般边看边听音乐,也不能因为反正不是考试所以看见不会的词就去查词典。我们需要很多遍地研读,语文是需要从各个角度入手去揣摩作者的意图,要表达的中心;英语便要多次通读全文慢慢去摸清大意,理通细节,去猜测句中生词的意思。当自己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极限时,再去查词看答案,那么之前迷惑的部分就一下子成了记忆的重点,再通过全文来融会贯通,整体记忆,细节与大意就都可以印在脑中了。
文科类的科目大家似乎对答案形成了依赖,每个人都照着答案背了一个模板,考试时甚至题都没读完答案就想出个大概了,结果密密麻麻写满了整片格,得分却寥寥无几。
因为我们记住的都只是表面的东西,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初记答案时只是摇头晃脑背过了事,知识的迁移只发生在了最表层,答题不得要领,分数也只能是看老师心情。就像学武功需要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像政史地都是一通百通,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势,从而衍生出适合的农业工业便是地理;了解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发生过什么事,从而分析出这件事对社会发展历程造成的影响便是历史;知道那里实行什么制度、盛行什么文化、由谁掌控便是政治。
一通百通,复习的时候不能只顾一科,最好是这一科之中有牵扯到其他科目时,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地名和时间就去另一本书上查一查,融会贯通后再反复阅读。脉络清晰,则记忆清晰;重复越多,则记忆越深刻。
尽量去杜绝“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状态,带来无谓的辛苦与虚假的满足,浪费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就像沉浸式阅读能够使内容永远烙在心中一样,沉浸式学习也一样,事半功倍,重复几次甚至就可以一劳永逸。
“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这句话,用来形容我备考研究生的这一年是再准确不过的了。记得考试的前两天室友还对我说:“别紧张,你这么努力一定会考上的。”我当时也这样想,我作为寝室里,甚至是自习室里去得最早回得最晚的一个,比别人都有更多的付出,于情于理都不该是被刷下来的那一个。
可直到坐在考场上,看着面前的题目不知如何下笔,加之周围传来的刺耳的旁人急速的书写声,我才意识到我依然停留在一知半解的状态,只是一直以来都在自欺欺人、自我安慰,用一个伪装的信心走上了考场,所以这希望都来得不牢靠,那最后的失望就是结结实实。以至于考完最后一门走出考场,泪水已决堤。
我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毕竟人生不只考研一条路可走。但每件事都必须要有意义,我需要反省,找出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为什么我用了更多的时间反而得到的是太少的回报。我一直以为是因为自己学了不喜欢的科目,没有足够的动力来产生学习动力,遇题不深入,而当我看到“638”这个数字时,才真正知道问题出在了哪里。
学习是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再由深入研究到再巩固的一个过程,唯有完成这一系列的程序,一个知识点才算是完全被掌握。而关键就在于很少有人能深入研究,将问题的方方面面都了解彻底,我就是属于这一部分人。室友们曾就学习效率排出一个名次,我是倒数第一,总是复习了很久却考不出一个好分数来,着实应了网上那个段子,背书时“马冬梅马冬梅马冬梅”,考试时却变成了“孙红雷”。
我承认我很少有过室友们那种眉头紧锁的状态,让人远远看着就不敢打扰,于是室友复习了多少就记住了多少,用过的时间都成了有价值的时间。
耳旁有声音,而且还是有韵律有节奏的声音,思考怎么可能深入。偶尔还会因歌声产生了情绪,越是无法心平气和,就越容易浮躁,难题的攻克线索越容易戛然而止。于是翻篇过,等到下一轮复习时又遇到相同的情况,不得不花费时间再重来一遍。
每天戴耳机两个小时的状态,也反映了我备考一整年的状态。没有浸入问题本身,没有完成一个掌握知识的系统过程,总是把很多题目含糊带过,既然这样不对自己负责,那么考场上遇到那么多不会的题也就只能自食其果了。
其实无论哪个领域、哪个阶段的学习都是如此,唯有“浸入”,才能进步。
数学的题海战术固然重要,见得多了,在考场上就降低了紧张的程度,熟悉的题目总会让人产生一种安全感。可仅仅如此是完全不够的,这也是我运用过题海战术之后才明白的。题目是很熟悉,甚至当时做这道题时的感受还能想得起来,可是没有用啊,再次遇到时还是不知道该如何下手,熟悉和陌生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把大量的时间拿来刷题,看着做过的一套套试卷,心中有着满满的成就感。因为没有在草稿上演算的习惯,所以大部分试卷被我写得密密麻麻,看着就给人一种安心的感觉。可我从来没对哪道题打破砂锅问到底,我能够做得出来的就没看过参考答案上的解法,我能够记住解题步骤的就没想过为什么要这样解,还有没有其他途径。一道题做过却不是掌握了,做题的时间用过了却没有让时间发挥出该有的价值。
不能沉浸式的学习是对自己最大的不负责,尤其是数学这种需要有一个基础做底再衍生出不同思路来应对各种变化的学科,有时候一道大题包含了几个单元甚至是几本书的知识点,如果只是对着答案一步步地分析,表面上看是会了,但其实只是过过眼而已,当这道题再次出现时它还是原来那个拦路虎。
我们需要远离手机,远离答案,只带着笔和草稿纸,静下心来自己去思考,每有一点思路就去尝试,一步步扎实地写下来。即使真的耗了一个小时去算也没关系,因为当大脑思考足够多时,注意力足够集中时,看到答案的那一刻感觉也会更深刻。瞬间豁然开朗可能会有惊奇,有懊恼,这样产生的情绪记忆会逼着我们把解题方法记下来。然后趁热打铁,抛开答案自己再重新做一遍,把情绪记忆再转化为思维记忆,那么这道题的大小知识点就都被掌握了。
英文和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必须远离一切电子设备,不能因为当时在看语文阅读就当作是小说一般边看边听音乐,也不能因为反正不是考试所以看见不会的词就去查词典。我们需要很多遍地研读,语文是需要从各个角度入手去揣摩作者的意图,要表达的中心;英语便要多次通读全文慢慢去摸清大意,理通细节,去猜测句中生词的意思。当自己的认知达到一定程度,对文章的理解达到极限时,再去查词看答案,那么之前迷惑的部分就一下子成了记忆的重点,再通过全文来融会贯通,整体记忆,细节与大意就都可以印在脑中了。
文科类的科目大家似乎对答案形成了依赖,每个人都照着答案背了一个模板,考试时甚至题都没读完答案就想出个大概了,结果密密麻麻写满了整片格,得分却寥寥无几。
因为我们记住的都只是表面的东西,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当初记答案时只是摇头晃脑背过了事,知识的迁移只发生在了最表层,答题不得要领,分数也只能是看老师心情。就像学武功需要打通任督二脉一样,像政史地都是一通百通,了解一个地区的气候地势,从而衍生出适合的农业工业便是地理;了解一个地方什么时候发生过什么事,从而分析出这件事对社会发展历程造成的影响便是历史;知道那里实行什么制度、盛行什么文化、由谁掌控便是政治。
一通百通,复习的时候不能只顾一科,最好是这一科之中有牵扯到其他科目时,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地名和时间就去另一本书上查一查,融会贯通后再反复阅读。脉络清晰,则记忆清晰;重复越多,则记忆越深刻。
尽量去杜绝“你只是看起来很努力”的状态,带来无谓的辛苦与虚假的满足,浪费时间也浪费了精力。就像沉浸式阅读能够使内容永远烙在心中一样,沉浸式学习也一样,事半功倍,重复几次甚至就可以一劳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