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已报商务部审核,此案在网民中引起较大反响,不少网民痛惜中国的民族品牌旁落国际跨国公司手中,要求政府阻止这项交易。不过,在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看来,这起并购案并不涉及到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
王志乐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公众应尊重企业家的选择决策。
王志乐说,从注册地上看,汇源是在开曼注册,本质上是一家境外企业,其股本结构中近6成股权是境外股东持有,谈不上是“民族品牌”,也就是说网上争议的基础是不存在的。
至于可口可乐在收购汇源之后是否会构成垄断,王志乐称,反垄断审查是看并购“是否限制了竞争秩序”,而与“民族品牌”无关。
并购是企业间的博弈
王志乐表示,大量案例表明,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或者中资企业并购境外企业,都是企业间的竞争。并购各方发生的矛盾,本质上是企业在股权、品牌与市场等方面的利益博弈,而不是民族矛盾,更不是国家之间的矛盾。
商务部研究院曾对近年来媒体上争议较大的并购案例进行梳理,分析了这些案例给中国产业安全带来的影响。一年中,研究调查了徐工集团、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凯雷、京东方等22家企业及当地政府官员,结果没有发现一例外资并购案威胁到中国的产业安全。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的首届全球管理论坛上,这位从1992年开始从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企业研究的资深专家表示,我们对待外资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发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积极作用。
1992年外资进入发生转折
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时,王志乐说,1979年中国开放建立了第一家外资企业,是位于北京的机场旁边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它的外资企业证书号是001号。但从那以后到1991年,外资进入中国的并不多。因为当时外资对中国不了解,所以多数还是实验性投资,也叫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大量的公司主要是转让技术、卖商品,所以它是一种市场营销的全球化。
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这个事件带来重大影响。1992年,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1992年全球市场很多跨国公司在进行战略调整。比如,诺基亚是1992年进行的战略调整;IBM公司是1993年进行的战略调整;三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400亿美元,它也是1993年进行战略调整的。
王志乐说,邓小平伟大的地方就在这里。他提出扩大开放,要用“三个有利于”进行判断。紧跟着就有大批的外资公司的进入。到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开始了一次更全面的开放,跨国公司开始把产业链延伸到了中国。
市场营销、组装制造、研发设计、资本运作都在全球化了。跨国公司在全球吸纳资源、整合资源、配置资源,打造一种全球的产业链。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1994年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1%,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45%,而到2006年,100家跨国公司海外资产达到了57%,海外销售58%。也就是接近60%的资产或销售是在海外。
在这么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这些公司的跨国程度大大提高,实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就是全球公司。全球公司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标志着企业演变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跨国公司融入中国
王志乐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全球公司把自己的全球战略延伸到中国,中国成为这些全球公司的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它们把全球管理网络覆盖到中国,全球公司也在承担全球责任,这种全球责任也推进到中国。这些企业在中国正在强化公司的全球责任,强化社会责任、环境责任。
正是全球公司的这种全面的责任渗透到其全球战略之中,增强了它们的全球竞争力,在中国出现了一批规模强大的外资企业集团。
王志乐认为,这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比如,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比很高,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31%,涉外税收占20%,并且外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上的比例非常高,中国出口的58%是外资企业创造的,而出口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接近80%是外资企业提供的。从这个角度讲,跨国公司已经和中国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企业转型的催化剂
跨国公司在中国不光是经济上的引擎,关键在于推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转型。如果没有外资企业推动和树立榜样,我们的企业的变化没有这么快。所以它们也是中国体制改革、企业转型和人们更新观念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更好发挥作用的话,它们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不仅仅是引擎了。
和过去相比,全球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跨国指数往往超过50%了。王志乐说,当一个公司超过一半的资产在海外,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超过一半的雇员在海外就业的时候,这家公司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就会和一般的跨国公司发生巨大的差异,海外经营成为全球公司的重心,它的战略理念文化等等都会出现转移。当美国和中国出现矛盾的时候,这些全球公司往往充当撮合者的角色,希望中美合作,甚至反对美国国会的某些措施。当中欧出现一些冲突的时候,德国公司、法国公司往往也起着这种正面的作用。
重新看待全球化
王志乐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重新看待全球化的发展,调整原来的看法。比如,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样从传统的经济安全理论、传统的经济安全观转换到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安全观?全球化时代是相互依存更安全,而不是自力更生更安全。大家知道,在目前情况下,中国企业如果自成体系的话,这个产业是没有竞争链的。还有民族企业要发展到全球公司,必须吸纳整合包括中国资源在内的全球资源。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仍然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王志乐说。10年前中央明确提出依法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之一。这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保护产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因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三个方面军,今后需要进一步发挥全球公司在中国的积极作用。
在谈到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王志乐说,如果中国的各类企业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加强合作和竞争,中国企业必将提高在全球吸纳、整合资源的能力。
在这轮危机中,有一些全球公司会把在中国的资产卖掉,也会把海外的一些资产转让,这给中国企业带来机会。但是遗憾的是,前几年在外资并购上,我们过多地把一些经济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而没有好好研究并购行为,丢掉了一次次学习机会。所以现在要走出去并购国外的公司需要谨慎。
“一个伟大的企业要把别人的资源整合到自己企业中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把企业做强做大,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我们的国家才可以持续发展。”王志乐说。
王志乐在上海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可口可乐收购汇源是纯粹的企业行为,公众应尊重企业家的选择决策。
王志乐说,从注册地上看,汇源是在开曼注册,本质上是一家境外企业,其股本结构中近6成股权是境外股东持有,谈不上是“民族品牌”,也就是说网上争议的基础是不存在的。
至于可口可乐在收购汇源之后是否会构成垄断,王志乐称,反垄断审查是看并购“是否限制了竞争秩序”,而与“民族品牌”无关。
并购是企业间的博弈
王志乐表示,大量案例表明,外资并购国内企业,或者中资企业并购境外企业,都是企业间的竞争。并购各方发生的矛盾,本质上是企业在股权、品牌与市场等方面的利益博弈,而不是民族矛盾,更不是国家之间的矛盾。
商务部研究院曾对近年来媒体上争议较大的并购案例进行梳理,分析了这些案例给中国产业安全带来的影响。一年中,研究调查了徐工集团、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凯雷、京东方等22家企业及当地政府官员,结果没有发现一例外资并购案威胁到中国的产业安全。
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举行的首届全球管理论坛上,这位从1992年开始从事跨国公司在中国投资企业研究的资深专家表示,我们对待外资方面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和转变观念,发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积极作用。
1992年外资进入发生转折
在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发展时,王志乐说,1979年中国开放建立了第一家外资企业,是位于北京的机场旁边的北京航空食品有限公司,它的外资企业证书号是001号。但从那以后到1991年,外资进入中国的并不多。因为当时外资对中国不了解,所以多数还是实验性投资,也叫摸着石头过河。而且大量的公司主要是转让技术、卖商品,所以它是一种市场营销的全球化。
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冷战结束,这个事件带来重大影响。1992年,对中国、对世界都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因为1992年全球市场很多跨国公司在进行战略调整。比如,诺基亚是1992年进行的战略调整;IBM公司是1993年进行的战略调整;三星是目前中国最大的外资企业,在中国的销售额达到400亿美元,它也是1993年进行战略调整的。
王志乐说,邓小平伟大的地方就在这里。他提出扩大开放,要用“三个有利于”进行判断。紧跟着就有大批的外资公司的进入。到2001年12月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02年开始了一次更全面的开放,跨国公司开始把产业链延伸到了中国。
市场营销、组装制造、研发设计、资本运作都在全球化了。跨国公司在全球吸纳资源、整合资源、配置资源,打造一种全球的产业链。
联合国贸发会议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显示,1994年100家最大的跨国公司海外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41%,海外销售占总销售的45%,而到2006年,100家跨国公司海外资产达到了57%,海外销售58%。也就是接近60%的资产或销售是在海外。
在这么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这些公司的跨国程度大大提高,实际上出现了一种新的企业形态,就是全球公司。全球公司是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标志着企业演变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跨国公司融入中国
王志乐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全球公司把自己的全球战略延伸到中国,中国成为这些全球公司的全球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它们把全球管理网络覆盖到中国,全球公司也在承担全球责任,这种全球责任也推进到中国。这些企业在中国正在强化公司的全球责任,强化社会责任、环境责任。
正是全球公司的这种全面的责任渗透到其全球战略之中,增强了它们的全球竞争力,在中国出现了一批规模强大的外资企业集团。
王志乐认为,这些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成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比如,外资企业的工业产值占比很高,占到全部工业产值的31%,涉外税收占20%,并且外资企业在中国进出口贸易上的比例非常高,中国出口的58%是外资企业创造的,而出口中的高新技术产品接近80%是外资企业提供的。从这个角度讲,跨国公司已经和中国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企业转型的催化剂
跨国公司在中国不光是经济上的引擎,关键在于推动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包括企业转型。如果没有外资企业推动和树立榜样,我们的企业的变化没有这么快。所以它们也是中国体制改革、企业转型和人们更新观念的催化剂。跨国公司更好发挥作用的话,它们可以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而不仅仅是引擎了。
和过去相比,全球公司的全球化程度大大提高,跨国指数往往超过50%了。王志乐说,当一个公司超过一半的资产在海外,一半的收入来自海外,超过一半的雇员在海外就业的时候,这家公司的思维方式和经营模式就会和一般的跨国公司发生巨大的差异,海外经营成为全球公司的重心,它的战略理念文化等等都会出现转移。当美国和中国出现矛盾的时候,这些全球公司往往充当撮合者的角色,希望中美合作,甚至反对美国国会的某些措施。当中欧出现一些冲突的时候,德国公司、法国公司往往也起着这种正面的作用。
重新看待全球化
王志乐认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就需要重新看待全球化的发展,调整原来的看法。比如,经济安全所面临的挑战是,怎么样从传统的经济安全理论、传统的经济安全观转换到全球化时代的新的安全观?全球化时代是相互依存更安全,而不是自力更生更安全。大家知道,在目前情况下,中国企业如果自成体系的话,这个产业是没有竞争链的。还有民族企业要发展到全球公司,必须吸纳整合包括中国资源在内的全球资源。 “在改革开放30年之际,我们仍然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王志乐说。10年前中央明确提出依法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作为中国企业的一部分,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之一。这种所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保护产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的新格局。因此,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是中国企业的三个方面军,今后需要进一步发挥全球公司在中国的积极作用。
在谈到今年的全球金融危机时,王志乐说,如果中国的各类企业抓住危机带来的机遇,加强合作和竞争,中国企业必将提高在全球吸纳、整合资源的能力。
在这轮危机中,有一些全球公司会把在中国的资产卖掉,也会把海外的一些资产转让,这给中国企业带来机会。但是遗憾的是,前几年在外资并购上,我们过多地把一些经济问题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而没有好好研究并购行为,丢掉了一次次学习机会。所以现在要走出去并购国外的公司需要谨慎。
“一个伟大的企业要把别人的资源整合到自己企业中来,只有这样才可以把企业做强做大,从而在全球竞争中取得更有利的地位。我们的国家才可以持续发展。”王志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