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描是绘画入门的基础,从定义上来讲,素描就是朴素的描绘,指的是用单色的线条或块面来塑造对象的形体、结构、质感、空感(空间感)、光感的绘画形式,在它的帮助下,我们可以提高整体而全面地观察世界,准确而客观地表现对象的能力,是促进初学者眼、脑、手高度协调一致而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因此,各专业院校及系科都将其列为造型基础课,也是初学者迈入艺术殿堂的必考项目。
笔者从教多年,总结近些年的考试动态和教学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总结出以下一些观点。
一、缺乏空间、整体观念
这是不少入门学生和基础较差考生共同的毛病,缺乏耐性,急于求成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整体,是空洞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素描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人说:“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这话点出了素描创作的一个关键点。既然整体关系到一幅素描作品的成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靠比较来解决这一问题,比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像,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在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会造成局部相互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常常是某一部分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还是空白的,其画面效果可想而知。
二、缺乏敏锐直觉
哲学上讲,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讲的是事物的特殊性,而人也一样,所有的人,没有绝对相同的面孔,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相貌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独特区别于别人的地方。素描训练的根本任务是捕捉对象的特征和独具个性的差异。笔者在长期的素描写生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的画作永远都趋近于一个人,而不论对象长相、气质甚至是性别,在他们的笔下模特儿成了摆设。这里有初学者的理解问题,还有考生自己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考生错误地认为:判卷老师的判卷标准是以画面效果为主的,和模特儿像不像没有关系。衡量一张素描作品的优劣的标准有很多,但像不像也是标准之一,它能检验一个学生对事物所具备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如果缺乏对对象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素描写生中的表现就是千人一面,从而形成概念化、脸谱化,而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代表了一个画家重要条件的眼睛已经退化了。无疑,这样的试卷是得不到高分的。
三、缺乏对目标的理解
我们肉眼看到的物体的明暗虚实关系,物体表面的起伏凹凸,都是在光线作用下物体的外部表现。而外部表现是取决于内在结构关系的。要想深入地刻画对象,必须由内而外地进行分析探索。有的同学面对刻画对象,不是积极主动地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再由内向外地刻画,而是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对象的外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他就把这种特点照抄下来,至于这外在和特点意味着什么,却无意去了解,因此,自然无法做到自然真实地刻画对象。
四、建立形体的体积意识和掌握表现技巧
把握形体、表现体积感和空间感,是基础素描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不但要明确物体的形状、比例、大小,同时还要克服平面描绘,对造型要有最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没有体积空间意识,就不能养成对体积空间的观察习惯,更不能表现好空间关系。对空间的表现是绘画的基本能力。如:人物头部在正面时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方向,初学者往往表现不出它的空间感,没有空间感就表现不出体积感。“方形”和“方块”是不一样的,方形是一个平面,而方块是一个体积。所以应该提高用空间意识来表现物体体积的能力。
表现力在素描教学中是很关键的。有了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建立整体意识和体积空间意识,要实现这些,还需要有表现的能力。素描是表现或再现对象的最基本的绘画形式。素描作为学习绘画的方法和手段,必须掌握形体构成因素和结构,理解光影色调,理解边缘轮廓线和明暗交界线,以及对节奏的感受。素描相对色彩而言更具理性,特别是基础素描的训练。用理性指导观察,用观察丰富理性,把素描建立在理性的认识上,从而达到素描的完整性。表现力的另外一个体现方面是在最后的画面调整,画面的调整关系到表现力的核心。最后的画面调整最容易出现画面灰、效果不强烈和画面琐碎的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毛病呢?这是因为光线照射下的物体都会产生三种基本的色调:黑(最深的色调)、白(最亮的)、灰(色调丰富的中间色)。有了这三种不同的色调,画面的层次就清晰,画面的效果就响亮,至于哪一种成分多点,哪一种成分少点,都要视客观对象给你的感受而定。但不管怎样的比例关系,三大基本色调不应缺少其中的一个。
绘画是一门技巧课,必须从实践中获得飞跃。所以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量的积累,才能得到质的飞跃。打好坚实的素描基础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希望这篇文章对考生能起到帮助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中榆次第一职业中专学校)
笔者从教多年,总结近些年的考试动态和教学中学生暴露出的问题,总结出以下一些观点。
一、缺乏空间、整体观念
这是不少入门学生和基础较差考生共同的毛病,缺乏耐性,急于求成是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一个整体是由若干个局部组成的,没有局部的整体,是空洞的不真实的。然而,没有整体的局部,再精彩、再深入也是毫无意义的。因为素描的目的,不光是练就一手“好活”,而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艺术思维的“想法”和如何观察事物的“看法”。离开了这两点,素描练习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有人说:“素描就是比较,比较,再比较。”这话点出了素描创作的一个关键点。既然整体关系到一幅素描作品的成败,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只有靠比较来解决这一问题,比色调的深浅,比形体比例的长短、宽窄、大小,比透视关系的远与近、虚与实……根据这种比较画出来的物像,才是客观对象真实存在的一面。在缺乏对整体效果的把握下一味死抠局部,会造成局部相互之间关系无法很好地衔接。常常是某一部分已经画得非常突出和完整,而其他部分还是空白的,其画面效果可想而知。
二、缺乏敏锐直觉
哲学上讲,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这讲的是事物的特殊性,而人也一样,所有的人,没有绝对相同的面孔,每一个人都有区别于他人的相貌特征,即使是双胞胎也不例外,每个人都有独特区别于别人的地方。素描训练的根本任务是捕捉对象的特征和独具个性的差异。笔者在长期的素描写生教学过程中,常常看到有的学生的画作永远都趋近于一个人,而不论对象长相、气质甚至是性别,在他们的笔下模特儿成了摆设。这里有初学者的理解问题,还有考生自己认识上的误区。有的考生错误地认为:判卷老师的判卷标准是以画面效果为主的,和模特儿像不像没有关系。衡量一张素描作品的优劣的标准有很多,但像不像也是标准之一,它能检验一个学生对事物所具备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如果缺乏对对象的敏感性和表现能力,素描写生中的表现就是千人一面,从而形成概念化、脸谱化,而这些毛病一旦形成,就代表了一个画家重要条件的眼睛已经退化了。无疑,这样的试卷是得不到高分的。
三、缺乏对目标的理解
我们肉眼看到的物体的明暗虚实关系,物体表面的起伏凹凸,都是在光线作用下物体的外部表现。而外部表现是取决于内在结构关系的。要想深入地刻画对象,必须由内而外地进行分析探索。有的同学面对刻画对象,不是积极主动地由表及里地分析研究对象,再由内向外地刻画,而是机械被动地抄袭对象,对象的外在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他就把这种特点照抄下来,至于这外在和特点意味着什么,却无意去了解,因此,自然无法做到自然真实地刻画对象。
四、建立形体的体积意识和掌握表现技巧
把握形体、表现体积感和空间感,是基础素描另外一个重要因素,不但要明确物体的形状、比例、大小,同时还要克服平面描绘,对造型要有最基本的理解和掌握。没有体积空间意识,就不能养成对体积空间的观察习惯,更不能表现好空间关系。对空间的表现是绘画的基本能力。如:人物头部在正面时眼睛和耳朵在同一方向,初学者往往表现不出它的空间感,没有空间感就表现不出体积感。“方形”和“方块”是不一样的,方形是一个平面,而方块是一个体积。所以应该提高用空间意识来表现物体体积的能力。
表现力在素描教学中是很关键的。有了敏锐的观察力,还要建立整体意识和体积空间意识,要实现这些,还需要有表现的能力。素描是表现或再现对象的最基本的绘画形式。素描作为学习绘画的方法和手段,必须掌握形体构成因素和结构,理解光影色调,理解边缘轮廓线和明暗交界线,以及对节奏的感受。素描相对色彩而言更具理性,特别是基础素描的训练。用理性指导观察,用观察丰富理性,把素描建立在理性的认识上,从而达到素描的完整性。表现力的另外一个体现方面是在最后的画面调整,画面的调整关系到表现力的核心。最后的画面调整最容易出现画面灰、效果不强烈和画面琐碎的毛病。为什么会出现这些毛病呢?这是因为光线照射下的物体都会产生三种基本的色调:黑(最深的色调)、白(最亮的)、灰(色调丰富的中间色)。有了这三种不同的色调,画面的层次就清晰,画面的效果就响亮,至于哪一种成分多点,哪一种成分少点,都要视客观对象给你的感受而定。但不管怎样的比例关系,三大基本色调不应缺少其中的一个。
绘画是一门技巧课,必须从实践中获得飞跃。所以动手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量的积累,才能得到质的飞跃。打好坚实的素描基础才能考出理想的成绩,希望这篇文章对考生能起到帮助作用。
(作者单位 山西省晋中榆次第一职业中专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