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旅游行业因其产品特性以及来自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存在较为明显的淡旺季特点。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根据贵州旅游市场淡旺季的特点,旅游旺季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见习和顶岗实习,旅游淡季时回到学校继续学习。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课程设置就需要进一步改革,以适应企业和学生发展需求。
【关键词】旺工淡学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025-01
一、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旺工淡学”是指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合作企业,合理科学地在贵州旅游淡旺季内安排专业教学时段,通过时间长短不一的“参观”、“认知体验”“岗位体验”、“顶岗实习”等不同方式完成学生的技能培养工作,从而完成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奠基础、初体验、取资质、粹能力、拓素质、求发展”五个层次的阶梯式培养阶段。
在学制总体安排上按照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定岗实习。其中在校2年期间,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旺季进入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短期认知、体验等活动。
二、课程设置思路
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传统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奠基础、初体验、取资质、粹能力、拓素质、求发展”的六个阶段式培养要求,形成“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岗位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链。本专业一年级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为主,二年级上半学期在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具体专业方向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下半学期进行专业素养拓展教育,在发挥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岗位提升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1.预测旅游人才缺口,按市场需求完善修订课程体系
在旅游市场人才缺口预测上,旅游信息化和智慧化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互联网给旅游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增强,旅行社等旅游中介的垄断地位相对减弱。B2B、B2C营销模式也被引入到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当中。旅游信息化方面如《旅游电子商务》等类课程必须融入到高职旅游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智慧旅游的发展更是要求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增设相关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仅需要给学生讲授计算机的通识知识,还需要给学生讲授旅行社的产品制作、预订以及系统操作等。
另外,在贵州省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省将打造世界级的山地旅游景观,将贵州省构建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大省,本专业将增加山地旅游服务、营地类旅游服务、航运类旅游服务的相关课程
2.按照企业需求构建岗位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教师对贵州省内有影响的旅游企事业单位(旅行社、景区、酒店、会展公司、旅游网站)、政府资料、人才市場人才需求量和毕业生进行调研。立足于本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各企业专家的作用,将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导游服务、旅行社工作、景区服务与管理三大工作领域的职业岗位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再对工作项目任务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技能。
3.助力职业发展、完善拓展课程体系
适当增加职业拔高课程,为学生更高职业发展做铺垫。让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不是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有良好的发展才是旅游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旅游策划》、《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以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纵向提升的同时,横向拓展学习领域以便能够开拓更广的就业面,如会展策划服务岗位以及酒店服务岗位等。因此,横向拓展在课程体系中,可以增设:《旅游英语》、《旅游韩语》、《会展策划与管理》、《茶艺及调酒基础》等,以便能够让学生在择业方面具有更好的应变力和拓展性。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既要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更要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基本的督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范式,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核,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所谓“多元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以及学习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便于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现场化”,是指部分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实训基地等现场真实的环境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技能操作,从而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作者简介:黄敏(1985,12-)女,汉族,贵州贵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工作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旺工淡学 旅游管理专业 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3-0025-01
一、旺工淡学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旺工淡学”是指依托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与校外合作企业,合理科学地在贵州旅游淡旺季内安排专业教学时段,通过时间长短不一的“参观”、“认知体验”“岗位体验”、“顶岗实习”等不同方式完成学生的技能培养工作,从而完成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奠基础、初体验、取资质、粹能力、拓素质、求发展”五个层次的阶梯式培养阶段。
在学制总体安排上按照2+1模式,即2年在校学习,1年校外定岗实习。其中在校2年期间,通过各种形式让学生在旺季进入到企业真实的工作场景中进行短期认知、体验等活动。
二、课程设置思路
充分考虑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发展的需求,结合传统的“模块式”的课程体系,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奠基础、初体验、取资质、粹能力、拓素质、求发展”的六个阶段式培养要求,形成“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岗位课程模块+专业拓展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链。本专业一年级以培养专业基础能力为主,二年级上半学期在基础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具体专业方向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下半学期进行专业素养拓展教育,在发挥有限的教学资源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基础知识教育、具体岗位应用能力的培养以及岗位提升能力的培养。
三、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1.预测旅游人才缺口,按市场需求完善修订课程体系
在旅游市场人才缺口预测上,旅游信息化和智慧化是未来的一大发展趋势。互联网给旅游业带来了深刻的变化,旅游者的主导地位增强,旅行社等旅游中介的垄断地位相对减弱。B2B、B2C营销模式也被引入到旅游市场营销实践当中。旅游信息化方面如《旅游电子商务》等类课程必须融入到高职旅游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中。智慧旅游的发展更是要求传统的计算机课程增设相关内容,在课程内容设计上,不仅需要给学生讲授计算机的通识知识,还需要给学生讲授旅行社的产品制作、预订以及系统操作等。
另外,在贵州省的“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指出,我省将打造世界级的山地旅游景观,将贵州省构建成为世界级的旅游大省,本专业将增加山地旅游服务、营地类旅游服务、航运类旅游服务的相关课程
2.按照企业需求构建岗位技能模块课程体系
通过专业教师对贵州省内有影响的旅游企事业单位(旅行社、景区、酒店、会展公司、旅游网站)、政府资料、人才市場人才需求量和毕业生进行调研。立足于本专业学生职业生涯发展,发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中各企业专家的作用,将旅游管理专业面向的导游服务、旅行社工作、景区服务与管理三大工作领域的职业岗位分解成若干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再对工作项目任务内容及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职业技能。
3.助力职业发展、完善拓展课程体系
适当增加职业拔高课程,为学生更高职业发展做铺垫。让学生毕业后找到一份工作不是目的,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并有良好的发展才是旅游教育的最终目标。如《旅游策划》、《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以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纵向提升的同时,横向拓展学习领域以便能够开拓更广的就业面,如会展策划服务岗位以及酒店服务岗位等。因此,横向拓展在课程体系中,可以增设:《旅游英语》、《旅游韩语》、《会展策划与管理》、《茶艺及调酒基础》等,以便能够让学生在择业方面具有更好的应变力和拓展性。
4.改革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高职类旅游管理专业既要培养一线的操作人员,更要培养企业基层管理者,对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基本的督导能力、组织能力和职业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改变传统的期末一次性闭卷考试的范式,构建“全程式、多元化、现场化”的新型专业课程考试模式。所谓“全程式”,是指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实施多阶段性的考核,分阶段地检验学生对每个教学单元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使教师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方法。所谓“多元化”,是指根据不同教学单元的大纲要求以及学习内容特点,采取不同的考核形式,便于从不同的侧面全方位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所谓“现场化”,是指部分实践应用性较强的课程采取在旅游景区、旅行社、实训基地等现场真实的环境或仿真的环境中进行实际技能操作,从而评价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
作者简介:黄敏(1985,12-)女,汉族,贵州贵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管理,工作单位: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