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将逐步采用国际通用办法,改进中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
可以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每个月都有大的飞跃。11月也不例外。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提高GDP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将逐步采用国际通用办法,改进中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
此前,世界经济论坛(WEF)于10月30日晚些时候发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及全球竞争力最新排名。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上一年度有所下滑。
GDP统计采用国际通用语言,与近期国际上对中国GDP的争论不无关联,尤其与中国发布的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达百分之八点五相关。不少专家从中国电力消耗的增长或信贷增长等不同角度推算,认为中国的GDP可能达到11%。国内不少学者也对这一数据提出质疑,认为经济实际增长可能在10%以上。
外界之所以关注中国的统计数据,是因为中国正日益崛起为经济大国, GDP已列世界前几位。中国统计数据的准确,已经足以影响世界对全球经济的分析与判断。因此,尽管国家统计局曾多次出面解释并说明中国的统计数据是准确的。但这种解释之所以还是不断引起国际经济界质疑,与其说是对统计数据有怀疑,倒不如说首先是对统计方式不满意。
因此,有关GDP统计方式的改进,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数据的统计问题,也不仅仅是因应国际上对中国按联合国标准进行GDP数据统计的呼吁,它还表明了政府执政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更显示了政府理性、务实的执政风格:以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上,对国民负起应尽的政府义务。
GDP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数量指针,同时也是它的质量指针--经济的基本结构变化和增长方式。而这一点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量的增长固然必须,但也可能是粗放型的,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味追求数量意义上的总量,政府将无法从统计数据中把握经济整体真实状况,科学的调控政策的制定就无从谈起,经济就容易走入一种无序状态。
就此而言,与数十年来我们屡屡经历的人为的“浮夸风”“大跃进”“冒进”等相比,这是执政一年的新一届政府,恪守对国民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两个务必”承诺的真切体现。
与此同时,《报告》公布后,学界、业界则是另一种态度:理性不足,主观感情色彩张扬。
报告公布前,国人基于8%左右的GDP增长率,和经历非典肆虐却势头不减、强劲依然的对外出口增长速度,对于中国全球竞争力提升的自信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报告》显示中国成长竞争力指标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44位,商业竞争力指数在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6位。两项指数分别较前一年下降4位和7位。
诚然,作为一个全球经济总量排名在前五位的国家,中国的竞争力排名居然还落在一些蕞尔小国之后,这于许多念念不忘“中华文化一枝独秀”的人不仅难以理解,感情上也难以接受。进而,从排名表上所列国家和地区之间国土面积、政治体制、科学技术、军事实力等方面的不同,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缺乏可比性。由是而得出结论,《报告》的排名是不科学的,仅是一种游戏而已。另有许多人看到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后的第一反应则怀疑:评选规则是否出了问题。
《报告》确有其局限性,也有国外专家认为这份报告并未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状况。然而,倘若据此就将这一报告视为游戏,并对其规则提出怀疑,显然也不应该是一个业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负责任的大国公民的态度。
毕竟,《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中一些潜在问题。因此,通过《报告》中的排名,了解各经济体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分析各经济体的强项和弱势,进而帮助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正确决策,这样的态度才是理性的、有益的。
况乎,当前中国经济体制中许多不完善的根本性问题依然不容我们乐观、懈怠,更需理智地去面对。譬如,城乡分割体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已经成为影响全局、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突出的矛盾;产权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的职能还不到位,行政审批还比较多,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与经济领域的改革比较起来明显滞后。凡此种种,都有待我们下大力气进一步深化改革才可以解决。
就此而言,与政府在GDP问题上的理性决策相比,与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践行当初所作承诺的行动相比,公众--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实在需要作深入的理性的思考,需要理智而果敢的行动。
可以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视为游戏,但是只要你还愿意加入这个游戏,首先就应该从认识游戏规则开始。而非其他。
可以说,中国的政治和经济每个月都有大的飞跃。11月也不例外。
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为提高GDP的透明度和可信度,将逐步采用国际通用办法,改进中国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
此前,世界经济论坛(WEF)于10月30日晚些时候发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以下简称《报告》),公布了全球竞争力报告及全球竞争力最新排名。报告显示中国的国际竞争力排名较上一年度有所下滑。
GDP统计采用国际通用语言,与近期国际上对中国GDP的争论不无关联,尤其与中国发布的今年前三个季度GDP增长达百分之八点五相关。不少专家从中国电力消耗的增长或信贷增长等不同角度推算,认为中国的GDP可能达到11%。国内不少学者也对这一数据提出质疑,认为经济实际增长可能在10%以上。
外界之所以关注中国的统计数据,是因为中国正日益崛起为经济大国, GDP已列世界前几位。中国统计数据的准确,已经足以影响世界对全球经济的分析与判断。因此,尽管国家统计局曾多次出面解释并说明中国的统计数据是准确的。但这种解释之所以还是不断引起国际经济界质疑,与其说是对统计数据有怀疑,倒不如说首先是对统计方式不满意。
因此,有关GDP统计方式的改进,已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增长数据的统计问题,也不仅仅是因应国际上对中国按联合国标准进行GDP数据统计的呼吁,它还表明了政府执政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更显示了政府理性、务实的执政风格:以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形象,在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的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上,对国民负起应尽的政府义务。
GDP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数量指针,同时也是它的质量指针--经济的基本结构变化和增长方式。而这一点对经济能否持续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总量的增长固然必须,但也可能是粗放型的,不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一味追求数量意义上的总量,政府将无法从统计数据中把握经济整体真实状况,科学的调控政策的制定就无从谈起,经济就容易走入一种无序状态。
就此而言,与数十年来我们屡屡经历的人为的“浮夸风”“大跃进”“冒进”等相比,这是执政一年的新一届政府,恪守对国民的“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两个务必”承诺的真切体现。
与此同时,《报告》公布后,学界、业界则是另一种态度:理性不足,主观感情色彩张扬。
报告公布前,国人基于8%左右的GDP增长率,和经历非典肆虐却势头不减、强劲依然的对外出口增长速度,对于中国全球竞争力提升的自信几乎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报告》显示中国成长竞争力指标在102个国家和地区中名列第44位,商业竞争力指数在95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46位。两项指数分别较前一年下降4位和7位。
诚然,作为一个全球经济总量排名在前五位的国家,中国的竞争力排名居然还落在一些蕞尔小国之后,这于许多念念不忘“中华文化一枝独秀”的人不仅难以理解,感情上也难以接受。进而,从排名表上所列国家和地区之间国土面积、政治体制、科学技术、军事实力等方面的不同,认为不同国家之间缺乏可比性。由是而得出结论,《报告》的排名是不科学的,仅是一种游戏而已。另有许多人看到世界经济论坛《报告》后的第一反应则怀疑:评选规则是否出了问题。
《报告》确有其局限性,也有国外专家认为这份报告并未准确地描述中国经济状况。然而,倘若据此就将这一报告视为游戏,并对其规则提出怀疑,显然也不应该是一个业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负责任的大国公民的态度。
毕竟,《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经济中一些潜在问题。因此,通过《报告》中的排名,了解各经济体增长和繁荣的关键,分析各经济体的强项和弱势,进而帮助企业家和政策制定者正确决策,这样的态度才是理性的、有益的。
况乎,当前中国经济体制中许多不完善的根本性问题依然不容我们乐观、懈怠,更需理智地去面对。譬如,城乡分割体制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影响,已经成为影响全局、制约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突出的矛盾;产权制度不完善,制约着国有企业改革的进展;资本市场的发育滞后严重制约了市场对资源的优化配置;收入关系还没有理顺,政府的职能还不到位,行政审批还比较多,以及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与经济领域的改革比较起来明显滞后。凡此种种,都有待我们下大力气进一步深化改革才可以解决。
就此而言,与政府在GDP问题上的理性决策相比,与政府在加入世贸组织后践行当初所作承诺的行动相比,公众--无论业界,还是学界,实在需要作深入的理性的思考,需要理智而果敢的行动。
可以将《全球竞争力报告2003-2004》视为游戏,但是只要你还愿意加入这个游戏,首先就应该从认识游戏规则开始。而非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