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浓厚的兴趣,是作文的一种良性的、有力的刺激和动力的源泉。作文是学生的意识活动的产物,不管是现实生活的记实叙事,还是的议论抒情,从根本上说都只能来源于生活外部和内部的刺激,才能激发倾吐的欲望,写作的动机和创造性表达的热情,获得持久的动力。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极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没有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仿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主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二、忽略了学习写作文的过程
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的整体。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普遍。如有些学校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盲目、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商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
三、缺少实际感受
心理实验证明,就在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这一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淡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淘汰和筛选,但同时又受到新的映像的辉映和烘染,从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沖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凸出了,长期贮存在记忆系统之中,成为库存的作文材料。
四、缺少鼓励,学生缺乏自信心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去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五、老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 不管它好还是不好,自己不会再去修改,大部分教师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这些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双边批改,增加反馈交流
学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师生互相交流批改,以增加作文兴趣, 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大概批改,指出一些较明显的缺点,再让学生精细批改,斟酌字、词句的用法是否妥帖;或先由学生互相批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双向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集体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大家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能学到方法,得到启发;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好的作文,可以在学校、班级的学习天地、黑板报、校刊上刊登,扩大作文的读者对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增强写作的投入感。
(二)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以内经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以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要注意学生重分数这一心理,在给学生评分时,要对学生作文水平作具体分析,评分标准要因人而异。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激起差生写好每次作文的情绪。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
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际情况看,学生的作文兴趣呈现出相当明显的冷淡趋势,许多人兴趣不高,认为是一种“苦差事”,讨厌作文,惧怕作文,产生一种谈“文”色变的压抑心理。只有极少部分人有浓厚的兴趣,视作文为快乐。
要积极发展学生作文的兴趣,首先就必须探究当前学生作文兴趣缺乏的原因,以便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作文没有与生活相结合
许多教师在作文教学中,仿袭用旧有的封闭的教学模式,大多侧重于命题作文的指导,重形式,轻内容,习惯于教师,学生写,导致学生“举一”有余, “反三”不足,这样不以学生生活为基础来引导的作文教学模式,无异于“闭门造车”,此类奉命作文,学生的思想受到牵制,个性遭受制约,在这种心理的驱使下,学生围着《优秀作文选》和教师的指挥棒转,依样画瓢,奉命而作,无论是选材主意,安排结构,还是语言特点,总是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作文成为无源之水,毫无生活气息和儿童情趣,这样状态导致学生产生僵化的思想模式和机械的思维定势,当然谈不上作文的兴趣。作文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开放作文形式,采取规定范围的自己命题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
二、忽略了学习写作文的过程
作文教学离不开知识,认识水平这一基础,两者之间是同步发展,循序渐进的整体。目前还有不少教师对作文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常追随考试这根指挥棒,讲求“近期效益”,作文教学超纲,拔高的现象极普遍。如有些学校三年级就要求命题作文,高年级则要求“面面俱到”。在作文教学指导中,产生了盲目、偏高、偏难及对学生习作评估要求过高等现象,使学生觉得写作“商不可攀”,严重地反冲了作文教学应有的效果。长此以往,学生学习作文的情绪就会受到挫伤,使之消极、厌烦,对作文失去兴趣。
三、缺少实际感受
心理实验证明,就在感官脱离具体事物的一瞬间,这一事物在人脑中的印象便立即开始淡化,部分地失去了原有的丰富性和鲜明性。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一表象便无可避免地受到遗忘的淘汰和筛选,但同时又受到新的映像的辉映和烘染,从而发生一系列变化。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可能被削弱、沖淡、消失了,而另一些事物或事物的某些方面则可能被加强、浓缩、凸出了,长期贮存在记忆系统之中,成为库存的作文材料。
四、缺少鼓励,学生缺乏自信心
学生学习写作有一定的艰苦性,但是一旦发生兴趣时,就会“乐此不疲”,愉快地学习,这样才能产生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找到作文的金钥匙。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习作求全责备,或用命令的方式去禁止或不屑一顾地去挖苦讥讽,使学生觉得无法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欲望,多次消极的体验就会发展为对作文的怨恨,原先掌握的一些技能也会自行消退。特别是一些水平稍差的学生,他们对作文本身就存在畏惧心理,教师若再不给他们信心,就更是雪上加霜,产生一种反抗的心理和一蹶不振的自卑感。
五、老师指导不到位,学生之间缺少互动交流
学生每次作文,只要一写完,上交给老师,似乎就是任务完成了, 不管它好还是不好,自己不会再去修改,大部分教师对交上来的作文也只是打个成绩,大概地写几句评语,发还给学生,就算是一次作文教学结束了。学生面对作文的单一读者——教师,得到的反馈不仅仅是一个分数和一些模棱两可的评语,当然提不起作文的的兴趣,每次的作文教学也不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根据上述这些原因,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采取一些相应措施,以消除学生作文的惧怕心理,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
(一)双边批改,增加反馈交流
学生作文完成后,可以采取师生互相交流批改,以增加作文兴趣, 作文本收上来后,或先由教师大概批改,指出一些较明显的缺点,再让学生精细批改,斟酌字、词句的用法是否妥帖;或先由学生互相批改,再由教师进行检查性批阅,双向交流,对交流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个别集体评讲。这样做,对全班学生来说都是大有好处的,大家都要经历一个复杂而细致的思维过程。而且,写得差的同学改到写得好的作文可能学到方法,得到启发;写得好的同学,改到差的作文,也会从中得到教训。每互改一次,无异于一次观摩和交流。对于一些好的作文,可以在学校、班级的学习天地、黑板报、校刊上刊登,扩大作文的读者对象,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增强写作的投入感。
(二)目标适当,调动积极情绪
在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利用可以内经为良好的行为,促使学生朝着成功的方向发展,教师应从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等实际情况出发,以班级的基础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作文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应敞开思想,互相沟通,取长补短,信任学生,鼓励学生,使他们增强写作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促使写作的心境处于最佳状态,要注意学生重分数这一心理,在给学生评分时,要对学生作文水平作具体分析,评分标准要因人而异。对写作基础好的学生,要促使其向更高目标发展,对写作基础较差的学生,要降低要求,进行前后比较,以激起差生写好每次作文的情绪。尽量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的写作氛围,逐步消除作文对学生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