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课程任务教学法管窥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ukangstr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任务教学法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90年代盛行于英语教学界,至今方兴未艾。科学全面地认识这种崭新的教学法,最大限度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克服其不足,以任务组织教学,在任务的履行过程中,以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在实践中感知、认识、应用会计准则,在“干”中学,“用”中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作为实践性极强的《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在教学中应用任务教学法刻不容缓。
  关键词:任务教学;中级财务会计;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涂必玉(1963-),男,安徽舒城人,浙江工商大学财会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股利分配。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08.33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8-83-03
  
  绝大多数教学方法都可根据其关注焦点分为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 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着眼于知识点的练习,其课堂操作程序表现为向学生提供以形式为主的、预先选择并分章分节的知识点练习,学习者通过使用具体的会计科目和借贷方向,以模仿、重复、操练的方法进行知识点学习,在此过程中,学习者注重知识的外在形式,其相关会计科目和借贷方向预先规定在大纲中,教学沿着预定的途径,期望达到预定的目标。
  任务教学法(task-based approach)属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法。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习者需要,努力为学生提供课堂交流机会,通过课堂交流活动对预先选择并排序的各知识点项目进行实践。学生可以通过应用这些功能来完成课堂外的,即真实生活中的社会实践需要。其在课堂操作上可表现为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关注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利用教师预先选择和设定的任务要求,参与这些交流活动,通过既定的教学途径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目的。
  一、任务教学法的起源
  任务教学法,也叫任务型教学法,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以实用主义作为教育理论基础而提出的 “以学生为中心”的观念。杜威极力反对在教学中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反对课堂教学中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主张解放学生思维,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作用,提倡在“做中学”。虽然杜威的教学实验对教师的作用有所忽视,但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及其应用对《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具有积极的启发意义。
  任务教学法主张教育的中心应从教师和教科书转到学生,教学应引导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习。课堂教学中始终围绕既定的教学任务展开,使每节课目的明确、内容实在、效果最佳。在任务教学法下,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运用,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相对的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任务”及其本质
  Candlin将任务定义为“一组涉及学习者的认知和交际过程,以集体的形式对已知和新信息进行探究,在社会语境中完成某一预期或临时目标的可区别的、相互关联的问题指向型活动”。这一定义反映了任务的本质特点,但似乎又太学术化。笔者认为,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的课堂上任务这一概念可概括为:学习者应用会计原理、会计科目对任务所规定的业务对象及其经济事项进行的,涉及业务理解、确认、计量、记录,最终形成一套财务会计报告的一组相互关联的、具有目标指向的课堂交流或互动活动。“任务”与传统的“练习”或通常意义上的“活动”的本质区别在于:
  首先,任务具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具有两重性,一是任务本身所包含的非教学目的,二是任务设计者所期望任务参与者达到的教学目的,而练习通常只具有教学目的。
  其次,任务通常会产生非预期性效果,而练习总是产生预期性效果。非预期性效果是指,在任务教学法下,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在一定的任务情境中,围绕多元目标,在开展合作对话、探究交流的课堂教学中即时生成的超出预设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其具有不可预测与不可再现的特点。而课堂练习,如编制会计分录、公允价值确定等,总是按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即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是千方百计死拉硬拽把学生拽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绝不允许学生跨“雷池”半步。因此其效果总是预期性的。
  第三,任务具有开放性。所谓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任务的履行并非有一套预定的模式或途径,并且只能达到统一的结果。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完成任务的途径,包括应用的会计科目是可选择的、不固定的、非限制性的。因此任务教学法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创新性。
  第四,任务具有互动性。任务通常是集体性和合作性活动,任务的履行通常以互动的方式进行,这种互动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经济业务相关凭证、账簿、报表之间的双边或多边互动。
  总之,任务本身只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一种形式,它本身不是内容,不是目的,但通过它可以促使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进行融会贯通,促使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摆脱单纯的单向知识接受者地位,而成为有任务的、有意义的、有实际目的的会计实践者,从而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引进任务教学法的必要性
  1.任务教学法下学生知识的获得主要不是靠教师传授,而是其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既是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也是新经验的构建和过程。其原则是:学生的学习活动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去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能动地引导和激励,使学生真正掌握所学内容,并通过任务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任务型教学是指根据现实生活的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和管理需要确定财务会计学习任务,由学生围绕这一任务制订计划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计划、完成任务,而且在这一过程中不断评估自己的学习(Ellis,1999)。具体地讲,它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动力、手段和目标,学生在实践中运用已有知识、技能,获得新知识和提高技能。
  2.任务教学把财务会计教学真实化和课堂社会化,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不仅在运用中学,而且为了运用而学,直接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去用会计理论和会计技能完成各种情景中真实的会计核算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要素的能力。“任务型教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是有效改变以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现状的最佳途径之一”(Nunan,1989)。
  3.任务教学法应用于日常课堂教学、尤其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能取得良好效果。教师通过在每一章节均设置一个具体的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的思考,使学生能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获得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任务教学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新的目标。例如,能在完成记账凭证编制后,接着就要提出新的问题:运用怎样的账务处理程序,怎样登记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怎样根据账簿编制报表等等。随着一个个任务的完成,学生将逐步消除对会计账务处理的神秘感,而且会不断地体会到学习及运用会计知识的乐趣。
  四、任务教学法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的运用要点
  (一)强调任务实施和评价
  任务教学法在中级财务会计教学中的具体实施,主要依据是Willis的任务教学模式。她将任务实施分为三个步骤:(1)前任务(pre—task):教师引入任务,介绍主题,明确任务,激发学生参与任务教学的积极性。(2)任务环(task—cycle):其中包括“任务~计划~汇报”三个环节。在任务环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信息交流。计划环节指学生在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帮助下,对会计核算对象的具体经济业务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汇报环节是指小组成员将小组讨论的结果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总结或演示。(3)后任务(post—task):教师在该阶段针对任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分析,使学生的关注点从完成任务转移到对成果的评价和比较上来。
  (二)对于准则规定的可选事项,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进行会计处理
  在中级财务会计中,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可以对相关资产计提减值准备。这样规定主要是为了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恰当地运用谨慎原则,充分认识资产贬值的风险,提高企业应对未来资产贬值的能力。但是,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必然影响企业的利润。任务型课堂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灵活地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来进行会计处理,既如实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满足管理要求,又有利于适度平衡纳税负担,相机抉择,灵活变通。由于学生的注意力在“用准则做事”、用有意义的会计处理方式完成任务上,因此在会计处理过程中,学生没有具体会计规则的强制性制约,不必过于考虑用这个还是那个制度或方法,会计处理的目的只在于能够完成教师设定的任务。这种自主选择是学生创造性运用会计准则规定的基本前提。
  (三)尊重学生个人经验,关注学习过程本身
  学习只有在有意义和有目的的活动当中才会发生。有意义和有目的的活动指与学生的需求、期望、兴趣和利益等有关的活动。“任务教学法”最精彩之处在于活动的“意义”和“目的”是由学生自己体会或与教师共同决定的。“任务教学法”是“过程教学思想”的产物。“过程教学思想”提出“重心转移”,即从“要学生学什么”转为“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知识是怎么学到的”。任务型教学法认为,会计学习是一个从形式到内涵、从功能到表达的过程,会计教学的核心不再是学生会计准则的掌握,而是学会如何合理运用会计准则实现任务、达到目的的过程。会计教学的核心从过程转移到结果,是教学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传统中级财务会计的教学注重向学生传授会计准则,只要学生能够正确运用这些准则完成课后练习就意味着已经掌握了这些准则;但学生在课堂外其他语境中并不能正确使用或遵守这些准则规范,甚或回避使用。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过程本身,引导学生综合运用显性会计知识和隐性会计知识,在个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准则、进行有意义的账务处理;这种关注过程本身的教学真正实现了从让“学生学什么”到让学生体会到“这个东西是如何学会的”的教学理念的转变。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任务型教学本质上也是一种过程性教学。
  五、中级财务会计课程运用任务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任务教学法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习者“用语言做事”、关注学习者学习过程本身,从而彻底实现了教学理念的转变,但是由此带来的一些理论或实践上的局限也是无法回避的事实。
  1.合理设计任务,保证任务圆满实施
  在中级财务会计课程教学中,任务设计必须遵循在传授课程基本理论基础上,紧密结合课程知识点,运用现实经济生活中曾经发生过的或是可能发生的情况,努力拓展学生的视野,开放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际综合应用能力的根本原则,力求保证客观性、真实性、生动性和综合性。
  2.厘清任务适用范围,确定任务教学对象
  由于任务型教学的核心在于通过对理论知识的运用来完成教师安排的会计账务处理任务,因此学习者必须具有一定的会计基础,否则无法通过有意义的任务来实现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效果。对于初、中、高三个阶段的财务会计专业学生来说,是否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如何使用也应该区别对待。对初级阶段的学生不能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对具有中高级会计理论知识的学生可以不同程度地使用。从中级财务会计课程知识结构的角度来看,某些环节恐怕也不能使用任务型教学法,可以说至少纯理论部分不宜使用任务型教学法。
  3.切实改革课堂教学评估手段或方法
  传统教学法对课堂教学的评估比较容易操作,学生只要做对了课后练习,我们就认为学生已经学会了本课程所学的会计科目、借贷方向及其适用性和特殊性。作为课堂教学效果的终极评估形式,学生只要在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中得到了好成绩,就意味着课堂教学效果是好的(当然这种方法有自己的弊端)。因此传统课堂教学评估方法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相反,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用交流互动做事”,强调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间的互动性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导致任务教学在评估环节上会遇到这样几个问题:(1)任务的具体构成要素是什么? (2)完成任务的标志是什么?不同的账务处理程序、科目运用的差异以及任务完成的准确性、流畅性、得体性在评价任务完成的质量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因此,一切好像都不能拿出一个可以具体量化的标准。这样,任务教学评估手段或方法绝不能僵化保守,必须与时俱进,相机抉择。
  (责任编辑:云 馨)
  参考文献:
  [1]谭修桂、齐振海.任务及任务教学法的再认识[J].会计教学,2004,(08).
  [2]曾辉华.会计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会计研究,2000,(08.)
  [3]夏纪梅.任务教学法给大学英语教学带来的效益[J]. 中国大学教学,2001,(06).
  [4]王希玲、卢仁祥.任务教学法在高职高专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02).
  [5]冯希.任务教学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职教论坛,2008,(22).
其他文献
经济新常态下集团公司面临转型发展的重任,集团公司需要进一步克服公司规模大,传统产业缺乏竞争优势,寻找新的企业利润增长点等重任.经济新常态下要求集团公司调度重视财务管
期刊
在北电度过的28个月是很有意思的一段时光。也许大家已经听说,面对严峻的经济与市场形势,北电已经采取措施,以提高市场竞 28 months spent at Nortel is a very interesting
李克强总理曾表示互联网是能够实现我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手段,在现在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科技不断创新的时代,互联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互联网可以为我国的经济注入
本文通过对“基层官僚”理论相关文献的研究,从该视角下针对当今村官对自由裁量权滥用、贪污腐败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责任控制,从村官自身、组织及村民三方
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政策频出,分级诊疗逐步落地、医联体推进、医生多点执业、药品乃至耗材取消加成,公立医院全面改革逐步推进,进入攻坚期的医院如何实现医院从扩张规模的
摘 要:近年来,全国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用工荒”现象,尤其是金融危机后,随着经济的回暖,长三角、珠三角等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更是出现了严重的缺工现象。“用工荒”现象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就当前国内“用工荒”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理论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用工荒”现象;理论分析;对策探讨  中图分类号:F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