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更新理念下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宅间公共空间改造研究

来源 :北京建筑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owpine155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许多老旧小区由于建设年代久远,其公共空间在功能使用上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且空间环境因年久失修存在环境品质较低、安全隐患较严重等问题,其改造迫在眉睫。以北京市新街口街道大乘巷教师楼小区宅间公共空间为例,分析小区公共空间现存问题,运用微更新的方式进行改造策略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居民的改造需求。在保护的基础上,物质空间环境采用小规模、精细化的方式对景观绿化、交往活动场地、公共基础设施进行品质提升。采用公众参与更新机制,让居民参与改造方案的设计、改造成果的后期维护
其他文献
城市公园空间是公园城市体系中物质空间的生产效率推动者,是城市品质的主要保证,因此进行城市公园绿地空间品质量化研究具有一定意义。选择合肥市滨湖科学城的许小河公园为研究对象,以测量城市设计研究的指标评估方法为依据,形成许小河公园绿地空间品质量化物质空间与场所感知体系,包含6个维度、5个要素、13个指标,采用复层结构绿化比例和绿地率计算法、标准差椭圆法、空间句法整合度、空间尺度感知和平均语义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估分析与讨论。结果表明:公园绿地空间结构不佳,乔木结构有待整合优化并加强管理;公园的可达性基本合理,节点
生活性街道是展示城市形象、风俗与文化,承载居民日常生活与户外活动的重要载体。以天津市生活性街道岳湖道为研究对象,采用“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PSPL调研法)针对该生活性街道从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2个方面进行调查,展开街道空间感知分析,解析影响空间品质的关键因素。同时,采用语义差别法(SD法)对街道进行空间感知评价研究,通过研究不同人群的心理感知与街道客体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不同人群在生活性街道中的空间感知特征。进而,通过这2种研究方法的结合应用,科学揭示岳湖道公共活动空间不足、缺乏驻足条件、临界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