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科学是以研究社会现象为对象的科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并不断的改造社会的科学,它是对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和阐述,揭示人类社会的基本发展规律,分析社会中出现的种种现象,从而解决所出现的社会问题的指导方法。社会科学研究是人们以人文社会问题及现象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帮助人们更清晰的认识人类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的研究方法为基准。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很多,如今更是趋向于多元化的新时期,而正如马克思认为,实践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中社会实践法是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关键词:方法论;社会现象;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研究人类及社会问题为对象性的方法论,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随之存在其普遍的复杂性,而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践法、矛盾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过程研究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法等。因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性,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同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相互应用,也可以使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精确完整。诸多方法中实践法具有最基本、最普遍性。实践更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
一、实践法之基本内涵
所谓的实践,就是指在主体和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实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主体和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而实践法就是指通过主题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人类及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直面当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展示了其能动性。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类自身的产生、生存和活动,就是以实践为其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不仅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及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还具有将人类和外部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作用。实践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又同时生成了人本身。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又提供给人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从社会科学的研究角度谈实践法的功能
(一)实践法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科学方法
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存在一种历时性的本质关系,而非结构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其基本出发点就是随之人类产生的社会实践。我们只有从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具体性的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现实的人、现存的世界以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根本。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位置,认为人的认识是根本不能离开实践的,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的,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观念及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辩证过程。实践法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科学方式。实践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来源和动力。
(二)实践法同理论相结合,从而升华为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
理论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人类及物质世界的系统的概括。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运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论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有关认识论的著名的哲学论点。实践法是人类与客观物质世界相联系的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或是解决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法去解决。理论是将事物、现象等的共性总结起来,而实践就是形成理论,再升华理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结合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理论联系实践,二是实践联系理论。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迁移和运行过程,且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又是对知识的凝练和升华。
(三)实践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相联系、相互动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是同从实践去理解客观自然世界的先在性原理有内在关联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法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联系,通过人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的生产实践活动,从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等实践活动。人类正是通过实践法同自然相联系,又是通过这种活动使人和自然获得存在和发展。只有从实践理解自然世界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才能理解对人的活动来说的现实的自然界。实践连接着人和自然世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化活动。从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看,可以把世界看成是客观自然世界和主观人类世界的对立统一体,而人类世界,即指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
(四)实践法是人们从实际出发
从实践的过程达到人们预订的目标,或加深人们对事物及其社会现象的认识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不是直观的反映或者消极的适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活动,而是使人类能动地反映世界并改造世界。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最基本的来源和内容,通过实践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因而实践法是沟通主客观联系的“桥梁”,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渠道,是研究主客观的科学方法。实践法是人们从实际的客观实际出发,能动的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践法
实践法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了解客观实际,就需要实践的科学方法。实践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会不断的推动并促进客观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的话,这里说的“第一”是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指明认识本来就离不开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比于认识,实践更是第一位的。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认识开始于实践,继而回到理性认识。
以实践中存在的现象为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去考察其现象之下存在的规律为真正的目的就是实践法的研究。其研究出的现实材料是人文社科研究的源头和瑰宝,也是文本的原始材料。它与实验性研究方法等相比,虽然不具有很精确、富有控制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丰富多样性、灵动性和广泛性却是实验性研究等其他研究方法所远不能及的,实践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可根据事实进行客观的记录并阐述,从中解释现象或发现规律。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环境并变革对象的活动,这种活动首先展开于人与自然界之间。
四、总结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提倡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的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做好理论同实际的联系。从古至今,多少人失败于纸上谈兵。巧妙地运用实践的科学方法,就可以应对生活中的突发问题,创新灵巧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与问题性,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都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践的活动场域。
尽管人类的理性是历史中的理性,由此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接近的过程表现为一个曲折回旋的过程,然而其总的趋势是不断地接近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因而这一过程就以探索性为根本特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当前我国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这与研究者轻视实践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如果对实际的关注不充分,对研究对象的现实了解太表面化,就必然使学术研究失去它的真实性,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往往许多研究所呈现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根本就在于缺乏真正原创性的成果。重视实践中的研究,正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2] 何萍.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J].哲学动态,1992,9(2).
[3] 王智慧.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命题的再论证[J].中国市场,2010(39).
[4] 王鉴.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J].教育研究,2010(04).
关键词:方法论;社会现象;社会科学研究
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研究人类及社会问题为对象性的方法论,针对不同的研究对象随之存在其普遍的复杂性,而不同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也就决定了其研究方法的多样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践法、矛盾研究法、系统分析法、过程研究法、社会认知与评价法等。因自然与社会的统一性,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同社会科学中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相互应用,也可以使科学的研究方法更加精确完整。诸多方法中实践法具有最基本、最普遍性。实践更是人类社会形成的基础。
一、实践法之基本内涵
所谓的实践,就是指在主体和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所存在的一种实际的相互作用的过程,或者说是主体和主体、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实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相互交换过程。而实践法就是指通过主题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来研究人类及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直面当代社会出现的诸多问题,展示了其能动性。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人类自身的产生、生存和活动,就是以实践为其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不仅具有客观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及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还具有将人类和外部客观世界联系在一起的作用。实践创造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又同时生成了人本身。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既揭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又提供给人认识社会、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
二、从社会科学的研究角度谈实践法的功能
(一)实践法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科学方法
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存在一种历时性的本质关系,而非结构性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的观点就是实践的观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其基本出发点就是随之人类产生的社会实践。我们只有从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具体性的实践出发才能理解现实的人、现存的世界以及它们之间所存在的关系,进而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源泉和根本。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位置,认为人的认识是根本不能离开实践的,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的,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观念及理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再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的辩证过程。实践法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最主要的、最基本的科学方式。实践是人们认识人类及社会的来源和动力。
(二)实践法同理论相结合,从而升华为指导人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理论
理论是人们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关于人类及物质世界的系统的概括。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运用于指导实践的理论论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有关认识论的著名的哲学论点。实践法是人类与客观物质世界相联系的桥梁。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或是解决问题都需要通过实践法去解决。理论是将事物、现象等的共性总结起来,而实践就是形成理论,再升华理论。理论和实践的联系结合实际上包含两层意思,一是理论联系实践,二是实践联系理论。理论与实践从来都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理论到实践的过程其实就是知识的迁移和运行过程,且实践到理论的过程又是对知识的凝练和升华。
(三)实践法是人类社会与自然相联系、相互动的方式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从实践出发去理解世界的物质性的原理,是同从实践去理解客观自然世界的先在性原理有内在关联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类能动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法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的相联系,通过人和自然界之间存在的生产实践活动,从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社会交往等实践活动。人类正是通过实践法同自然相联系,又是通过这种活动使人和自然获得存在和发展。只有从实践理解自然世界对人类世界的先在性,才能理解对人的活动来说的现实的自然界。实践连接着人和自然世界,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对象化活动。从马克思创立的实践思维方式来看,可以把世界看成是客观自然世界和主观人类世界的对立统一体,而人类世界,即指在自然世界的基础上,由人的实践活动生成发展的人化自然、人类社会。
(四)实践法是人们从实际出发
从实践的过程达到人们预订的目标,或加深人们对事物及其社会现象的认识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将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不是直观的反映或者消极的适应人类对客观世界的看法和活动,而是使人类能动地反映世界并改造世界。客观世界是认识的最基本的来源和内容,通过实践去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因而实践法是沟通主客观联系的“桥梁”,也就是主客观之间的渠道,是研究主客观的科学方法。实践法是人们从实际的客观实际出发,能动的积极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三、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中的实践法
实践法作为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体现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观点。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了解客观实际,就需要实践的科学方法。实践法作为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会不断的推动并促进客观世界的进步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的话,这里说的“第一”是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中指明认识本来就离不开实践,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相比于认识,实践更是第一位的。人类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认识开始于实践,继而回到理性认识。
以实践中存在的现象为其自身的研究对象,去考察其现象之下存在的规律为真正的目的就是实践法的研究。其研究出的现实材料是人文社科研究的源头和瑰宝,也是文本的原始材料。它与实验性研究方法等相比,虽然不具有很精确、富有控制性等特征,但是它的丰富多样性、灵动性和广泛性却是实验性研究等其他研究方法所远不能及的,实践法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可根据事实进行客观的记录并阐述,从中解释现象或发现规律。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环境并变革对象的活动,这种活动首先展开于人与自然界之间。
四、总结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更应提倡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学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及时的运用于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做好理论同实际的联系。从古至今,多少人失败于纸上谈兵。巧妙地运用实践的科学方法,就可以应对生活中的突发问题,创新灵巧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实践性与问题性,任何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范围都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实践的活动场域。
尽管人类的理性是历史中的理性,由此对客观事物本来面目接近的过程表现为一个曲折回旋的过程,然而其总的趋势是不断地接近客观世界本来面目的。因而这一过程就以探索性为根本特征的科学实践活动为基础。而当前我国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脱离实际,这与研究者轻视实践价值取向是分不开的。如果对实际的关注不充分,对研究对象的现实了解太表面化,就必然使学术研究失去它的真实性,导致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往往许多研究所呈现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根本就在于缺乏真正原创性的成果。重视实践中的研究,正应是社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作者单位:青海大学)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
[2] 何萍.论实践是人类存在的方式[J].哲学动态,1992,9(2).
[3] 王智慧.实践何以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对实践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命题的再论证[J].中国市场,2010(39).
[4] 王鉴.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实践性[J].教育研究,20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