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者不可忽视的“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来源 :文苑·感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ewqqwe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心理学中,首因效应、近因效应、鲇鱼效应等,都是心理现象的规律,只要求职者巧加利用,肯定会在第一时间绽放光彩,从众多应聘者中脱颖而出,占得先机。
  首因效应:穿着张扬让人惊
  案例:小杨是工科名校毕业生,专业对路、成绩优良,在厚厚的应聘材料中脱颖而出,入列预选名单。但她面试时,穿着过于新潮:鲜艳的短上衣、破旧的低腰裤,夸张的热带风情大耳环,一进门就让由高级工程师组成的考官队伍一愣,考官们没问几个问题,就结束了面试,结果当然是她被淘汰出局。
  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
  点评:“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第一印象能够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主导地位。面试中首因效应的作用不可小瞧。
  虽然考官的“印象”标准不一样,但总体来说有些标准是一致的,这就是:踏实、开朗、精神饱满、信心十足、坦诚、机敏、干练的人,会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理工类专业要求“踏实、耐得住寂寞”,而小杨的穿着,给招聘考官留下了“华而不实、喜欢张扬”的第一印象,她的出局是自然的了。
  近因效應:相貌平平却自信
  案例:毕业生小林是个相貌平平的男生,到一个单位参加面试,进考场后,考官只轻描淡写地问了他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是哪个地方的人等几个问题,就说面试结束了。正当他要离开考场时,主考官叫住他,说:“你已回答了我们提出的问题,评委觉得不怎么样,你对此怎么看?”小林立刻回答:“你们并没有提出可以反映我真实水平的问题,所以,你们也并没有了解我!”考官点点头说:“好,面试结束了,你出去等通知吧。”结果是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
  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最强烈
  点评:最近、最后的印象,往往是最强烈的,可以冲淡在此之前产生的各种因素,这就是“近因效应”。其实,考官第一次说面试结束,只是做出的一种设置,是对毕业生的最后一考,想借此考查一下应聘者的心理素质和临场应变能力。如果这道题回答得精彩,大可弥补“首因效应”的缺憾;如果回答得不好,可能会由于这最后的关键性试题而使应聘者前功尽弃。
其他文献
01  我因为高考失利,本来可以上二本,但阴差阳错上了专科,所以我是个专科生。虽然我在学校学习认真,也在努力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但依旧无法避免亲戚、朋友们谈论学历时,因为自己是专科而感到尴尬。  之前关于“学历重不重要”的探讨,我记得考研名师张雪峰明确谈到了学历的重要性,他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世界500强企业去齐齐哈尔大学招聘,因为他们只要985的大学生。  《世界500强企业招人标准曝光:非98
期刊
有一则让人痛心的新闻:江苏10岁女童因成绩差,在家中服药轻生,留下一段3分25秒告别视频和374字的遗书。  女童在遗书中说:“当你们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可能不在世了,因为我学习不好,我死不是因为爸妈,也不是因为老师,是因为我自己……”  “我走了你们也不用天天打我骂我了,虽然爸爸妈妈打我骂我,但我知道都是为了我好。”  成绩不好就自杀,这是孩子“输不起”的表现。  生活中,孩子出事之后,父母的第
期刊
1  读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姑娘,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第一名,每年的奖学金也会评给她。所以,在毕业的时候,她是我们班第一个找到和专业相关工作的人,而且是个好工作——因为她的专业基础够扎实。  我在背后听有些人嫉妒地说起过她:都是因为她和校领导关系好,才被推荐去的那家好单位。  可我知道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从来没有嫉妒过她。  上大学的时候,虽然我专业课学习得不如她努力,可是作为一个资深书虫,我也几乎天天泡
期刊
我自小就不是一个恋旧的人。不恋旧事,不恋旧人,坚信该记得的必然记得,该遗忘的从无错漏,只需把判决交给时间。  这项特质,曾经被某个朋友大为羡慕,因为她是那种十年前的一件旧衣、一张纸都恨不得留住的人。她说:“我这种人很累,搬家的时候惦记的都不是贵重物品,连结婚时的诸多金镯子都不知道去了哪里,却还留着那些旧照片、旧衣服,当然连带脑子里也堆满了诸多过往细节——和那些人是如何相遇的,又是如何从相交甚欢走到
期刊
我是在微博上看到这个问题的,仔细想了一下,觉得我还是有资格回答的。  我刚毕业五个月,体验过手足无措的慌乱感和看不到希望的迷茫感。作为一个职场新人,我没练就工作中独当一面的技能,虽然也在不断学习不断提升,但迷茫大于适应。  我也是在一线城市奋斗的一员,当代年轻人所有的焦虑、迷茫、压力我都有,加班、熬夜还有形影不离的孤独感,都是日常。  可以說,我是最典型的三有青年:有焦虑、有迷茫、有黑眼圈。我知道
期刊
——1  上学的时候,总会遇到一些特别勤快的同学,小海就是其中一个。  他上课的时候总是忙于摘抄老师黑板上的笔记,下课忙于询问这次考高分的学霸同桌,用的是什么新课外辅导材料,然后急匆匆赶去书店也赶紧买回一套摆在桌面。  但是到了考试,勤快的小海同学并没有考出好的成绩。上一次考过的类型,他这次还是做错了。  他百思不得其解,笔记也抄了,辅导书也买了,为什么成绩还是上不来。学霸同桌就问他:“上次老师把
期刊
有人请我帮一个小男生找份工作,我给他介绍了一家小有名气、正處于上升期的公司。这家公司平台好、实力雄厚,老板也有眼界、有能力。但也正因这家公司的条件好,公司只给他开出8000元的月工资。  8000元,在北京不算低也不算高,只能说是行业的中间水准,饿不死人,但花下来也没什么剩余。  另一家公司是男生的另外一个朋友推荐给他的,是刚刚注册的一家公司,没什么人手。老板见了男生一面,觉得他有些能力,开出了1
期刊
01  心理学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一个人在公司受到老板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盹儿的猫。  人的坏情绪会像传染病一样扩散,彻底打乱正常的节奏。  我们的每一天都活在情绪里,喜怒哀乐一次次上演,可心情好时喜形于色容易,心情坏时藏于心太难。  前几天朋友找我吐槽,说现在每天都犯愁上班。我问:怎么了,是工作不顺利吗?  她说:不是啊,是公司的一个同事
期刊
财经作家吴晓波自称是典型的长跑选手,他曾任上海交通大学、暨南大学EMBA课程教授,而他的创业史,就是一部生动的教材。大学毕业进入新华社做商业记者,13年后,以畅销书作家的身份创业单干,2017年年初,吴晓波创立的上海巴九灵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获得1.6亿元融资,估值达20亿元。  吴晓波说他的人生阶梯感很强,不相信那些三五年就能做好的事。30岁前,他从不考虑钱的问题,专心做记者,30岁以后才用职业积累
期刊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阳光下做个孩子,风雨里做个大人。大概描述了一种像孩子一样快乐,像大人一样坚强的完美生活状态。当时我深以为然,把这句话记下,在脆弱的深夜鼓励自己,然后发个朋友圈装逼。  但后来我发现生活中没有这样的人,大家都是阳光下是个大人,风雨里是个孩子。  那是去年的冬天,我的师兄说他心情不太好,说请我吃饭,让我讲笑话给他听。师兄以前是我的部长,他教会我很多做事方法,人生道理。比如,遇到事情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