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态课堂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也就是说,生态课堂是维护学生思维的自然性,以创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及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一、自然的课题引入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达成,还应从人的和谐成长的角度作出回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作为切入点,在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充满探索和疑问中促进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识别》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成两块(见图1、图2),要去重新配一块相同的三角形玻璃,是带图1,还是带图2?
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课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比较自然,在思维上比较容易接受,能切身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数学的魅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探索问题的机会,尊重和满足学生的 “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认知活跃的状态,以积极的姿态去摄取新的知识。
二、知识探索的过程
曾经听过这么一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课,教师给出课题后,让学生打开书本,背诵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以及对应的数量关系,5分钟以后学生之间互背,直到背出为止,接着教师给出例题和练习。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自然性,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只在学生的思维上留下强化性的记忆,没有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提出的生态课堂的教学中,非常关注知识的自然形成过程。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它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其实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动画展示月食的形成过程,两个球形(在平面图形中是两个圆)由远及近相遇后再离开。让学生观察这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圆所形成的不同的图形,抽象成数学模型即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比 R、r、d(两圆的圆心距),让学生探索出每种位置关系所揭示的数量关系。经历这一探索发现的过程,可能会耗费很多时间,但是探索的过程恰恰是学生思维的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是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强求的、机械的记忆,教师的任务也不只是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而是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
三、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态课堂就是教师发扬民主教学,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态教育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它所追求的是师生在数学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所以,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间的平等和信任,教师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2)数学课堂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要提供促进学生成长的空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对知识的尊重等。(3)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正确对待学生解题时的错误和认知上的差异性,用耐心和宽容、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四、避免“假象”的生态课堂
(1)生态课所提出的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性交给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课堂管理,也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而是教师的角色由以前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教学。(2)并不是所有的合作交流都有必要,有集体讨论形式就算是“生态现象”,学生的讨论和探索应在恰当的时候使用,而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3)不是说设置“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数计算”或“请你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的问题就算是生态课堂的要求。要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则需要教师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要合乎学生思维的要求,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体现在表面上的“生态”。
总之,通过对生态课堂的贯彻,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轻负担、高效率,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为他们以后在数学道路上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
一、自然的课题引入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知识的达成,还应从人的和谐成长的角度作出回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水平作为切入点,在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中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在充满探索和疑问中促进学生的思考。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全等的识别》一课时,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有一块三角形的玻璃被打碎成两块(见图1、图2),要去重新配一块相同的三角形玻璃,是带图1,还是带图2?
将这一问题抛给学生,必然会引发学生的思维热情,让他们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课堂教学。用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引入课题,学生在思考问题时会比较自然,在思维上比较容易接受,能切身体会到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数学文化的根本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数学的魅力,所以教师应该提供给学生探索问题的机会,尊重和满足学生的 “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用数学内在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使他们始终处于一种认知活跃的状态,以积极的姿态去摄取新的知识。
二、知识探索的过程
曾经听过这么一节《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数学课,教师给出课题后,让学生打开书本,背诵圆与圆的五种位置关系以及对应的数量关系,5分钟以后学生之间互背,直到背出为止,接着教师给出例题和练习。其实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忽视了学生思维的自然性,剥夺了学生探索知识的空间,只在学生的思维上留下强化性的记忆,没有知识形成的过程。
在提出的生态课堂的教学中,非常关注知识的自然形成过程。生态课堂应该是以促进学生生命发展为本的课堂,它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化的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潜能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获得最充分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其实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动画展示月食的形成过程,两个球形(在平面图形中是两个圆)由远及近相遇后再离开。让学生观察这个变化过程中两个圆所形成的不同的图形,抽象成数学模型即为两个圆的位置关系。在此基础上,对比 R、r、d(两圆的圆心距),让学生探索出每种位置关系所揭示的数量关系。经历这一探索发现的过程,可能会耗费很多时间,但是探索的过程恰恰是学生思维的认识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是自己的认知,而不是强求的、机械的记忆,教师的任务也不只是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而是和学生一同探讨、分享、创造美好的生命经历。
三、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生态课堂就是教师发扬民主教学,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态教育倡导的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都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它所追求的是师生在数学课堂中自然、和谐、自主地发展。所以,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要做到:(1)师生之间要建立相互间的平等和信任,教师通过组织教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畅所欲言,达到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创造性见解。(2)数学课堂要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教师要提供促进学生成长的空间,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内化、对知识的尊重等。(3)在课堂上,教师还应正确对待学生解题时的错误和认知上的差异性,用耐心和宽容、发展的眼光来对待学生的错误。
四、避免“假象”的生态课堂
(1)生态课所提出的把课堂的学习主动性交给学生,并不是不需要教师的课堂管理,也不是“放羊式”的教学,而是教师的角色由以前的主导者变成引导者,教师引导学生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地教学。(2)并不是所有的合作交流都有必要,有集体讨论形式就算是“生态现象”,学生的讨论和探索应在恰当的时候使用,而不仅仅是为了活跃课堂气氛。(3)不是说设置“请你选择你喜欢的数计算”或“请你谈谈这节课的收获”的问题就算是生态课堂的要求。要将学习的主动性交给学生,则需要教师在设计每个教学环节时要合乎学生思维的要求,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而不仅仅是体现在表面上的“生态”。
总之,通过对生态课堂的贯彻,能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数学学习的轻负担、高效率,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掌握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为他们以后在数学道路上的后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张家港市崇实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