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1月24日,澳大利亚联邦大选落下帷幕,陆克文领导工党以较大优势一举击败了时任总理霍华德领导的、已连续执政11年半的自由党一国家党“两党联盟”。陆克文于12月3日组建了新一届政府并出任总理,澳大利亚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政治时代。
霍华德与两党联盟:经济成就难掩诸多失误与弱点
在霍华德领导的两党联盟当政期间,澳大利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失业率创下新低,联邦财力大增,人均GDP显著增长,各种经济指数骄人。这些成就,朝野有目共睹。不料霍华德的“经济牌”此次未能奏效,他本人更是在地方议会选举中失去了议员资格,从权力顶峰一下降为平民。事实上,两党联盟面对在民调中一直落后的局面都一直采取不了有效措施、只能坐视江山易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内外政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反对。
在内政方面,霍华德政府出现了一些失误。这首先表现在对待移民和澳洲土著的问题上。霍把“移民和多元文化事务部”改组为“移民和公民部”,被认为是在澳实行“多元文化”的一个倒退。澳政府过去的政策规定,土著人的子女必须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迁移出去,这使得土著人成为最贫穷的一个群体;霍华德政府却一直拒绝就此向土著人道歉,从而激怒了45万土著人及他们的支持者。 其次,两党联盟掌权期间虽实施了多项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但有些选民认为,这些措施迎合了雇主阶层,对劳工阶层不利,如霍华德提出的《工作选择法案》不仅让雇主能更容易地解雇雇员,而且减少了普通工人以前享受的很多福利,引起了很多民众的反感,他们希望通过更换政府对这些政策加以调整。另外,生活费用的不断上涨也得罪了不少选民。有些选民声称,自己不选霍华德的最大理由就是“物价高涨”——普通家庭要花15年的积蓄才能买一套房子,加上政府又连年加息,中低收入家庭的压力更大;工党提出的不少免税措施却可以让普通老百姓受益。
“经济牌”这次把霍华德搞得很被动。就在大选前夕,高喊“为经济发展而努力”竞选口号的霍华德却碰上了房屋购买力下降和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困局;而11月7日联邦储备银行又宣布提高利率至6.75%,创11年来之新高,致使选民还贷压力又被加大。面对舆论的强烈攻击,霍不得不对选民连说对不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霍华德多年来的一意孤行早就让民众对他失去信任。无论是拒签《京都议定书》还是派兵伊拉克,都是他无视国际国内反战及呼吁环保的巨大声音、顽固追随美国政策的典型表现。霍华德抛出的所谓“霍华德主义”外交理念,旨在通过充当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保护者”来提升澳大利亚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分量,结果却事与愿违——许多东盟和太平洋岛屿国家均认为,这反映出霍华德政府“仍抱有白人殖民者对有色人种的君临态度和倨傲心理”。这些逆民心而动的举措,损害了澳在本地区的国际形象,更使霍华德失去了大量选票。
霍华德败选的个人原因也同样重要。执政时间过长成了他的劣势——他是澳历史上执政时间第二长的总理,尽管一直被认为是经济管理经验丰富的领导人,但对于民众而言已没有了“新鲜感”;许多对其政纲本无太大意见的选民,仅仅是从“江山轮流坐”的角度就没有投他的票。霍华德虽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却在应对时出错了招:他在选举前曾表示,一旦当选,将在任期过半后交权给现联邦财政部长考斯特罗。然而,选民对考斯特罗的威望、水平深表质疑,这反使霍华德失去了一些选票。
陆克文与工党:新形象、新纲领打开新局面
与因循守旧的两党联盟相比,工党把握住了选民中滋长的“求新、求变”心态,围绕“新”字做文章,从“放眼未来”的角度推介工党的政策,在广告造势、领袖走访、政纲宣传等方面步步为营,在争取选票方面精打细算、费尽心机。陆克文自2006年12月登上工党领袖之位起,就针对大选提出了“新领导,新思想”的竞选口号,多次使用了“未来”、“明天”两个词,引起了广大选民特别是年轻民众的普遍关注。为争取在海外的澳大利亚公民的支持,工党还在香港闹市设置大幅广告。事实证明,与国家发展方向问题攸关的“未来因素”,正是工党政纲受到多数选民支持、从而赢得大选的关键。
工党推出的具体政策也比较得当。在内政方面,工党避开两党联盟宏观经济搞得好的优势,选择跟老百姓直接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开刀”,大打“民生牌”,体现出一定的新思路。工党承诺,一旦上台,将铺设遍及全国城乡的高速宽带网络、为9至12年级的中学生们每人配备一台接人高速网络的电脑;改善医院服务;设置免利息税的年轻人首次置业存款账户;鼓励对再生能源的使用和研究,等等;这些细致而可操作的计划都是针对澳社会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量身定作的,争得了不少选民的支持。
对于争议很大的《工作选择法案》问题,工党旗帜鲜明,批评该法过于极端,损害了劳方利益,强调劳资双方应相互照顾对方关切,明确表态当选后将废除该法;对于澳土著人的历史问题,工党表示将尽早就土著人过去所遭受的不公做出“真实的、有意义的、实质性”的道歉,并进而敦促澳现在的国家元首——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也致歉;工党还提出,将在澳举行全民公决,就是否继续将英王作为澳国家元首进行表决。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中低阶层这一工党本来的“票仓”更为稳固了。
同时,为打消选民们对工党处理宏观经济问题能力的顾虑和怀疑,陆克文委托学术界出身、在国内深孚众望的韦恩·斯旺出掌财政部,承诺继续推行经济保守主义的政策,实施减税措施,使预算结余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并支持央行保持独立运作。此外,工党:在11月14日竞选活动启动仪式上,宣布了比两党联盟少得多的项目开支,并批评政府不该“不负责任”地大笔花钱拉选票,助长通货膨胀和利率攀升。工党这招的确给人留下了“它也会管理经济”的印象。
在对外政策方面,与“唯美国马首是瞻”的霍华德相比,民众更喜欢有主见的陆克文。陆克文、工党副领袖吉拉德及许多工党要员多次强调,鉴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工党一旦执政,将在第一时间签署《京都议定书》和宣布在2050年前把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并与美国商谈从伊拉克撤军事宜;仅这两条,就把大量的游离选票划入工党账下。而澳国防部11月1日发表的年度报告也适时帮了工党一把:报告显示,澳2006到2007财年度海外驻军的军费开支高达8.4亿澳元(合7.6亿美元),其中仅驻伊拉克军队的军费开支就达近4亿澳元。另外,越发意识到对亚太外交重要性的民众们也相信,要玩好“中国牌”,霍华德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陆克文这个在APEC峰会上大秀普通话的“中国通”的。
陆克文的个人魅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今年已5l岁的陆克文,由于看起来比实际岁数年轻不少,获得了许多略带孩子气的外号,如“哈利·波特”、“丁丁”、“牛奶吧 男孩”等;但他巧妙借重了上述特点,摆出了“年轻霍华德18岁、代表澳洲新生代”的姿态,带动工党支持率一路飙升。他的口才也博得了广大选民的信赖。在10月21日晚举行的电视辩论上,分析人士一致认为,霍华德的表现明显不敌陆克文,因为其表现得过于消极,把大部分努力都集中在了攻击工党上;而陆克文则表现得更有说服力、更热情。澳政治学家尼克·伊克诺莫评价说,“陆克文聪明,有能力,同时是个中规中矩的人。他就是那种能让人产生信赖感的人。”不可否认,陆克文在竞选活动中也曾遭受挫折。选举前,陆克文曾传出光顾过美国脱衣舞俱乐部的负面新闻,他在议会开会期间挖耳朵的录像还被传上了视频网站,但这些曝光的花絮,反倒帮了陆克文一把——许多选民都认为,这些证明,看起来似乎是个高傲的学者、性格内向的政治家和无所不知的工作狂的陆克文,也有着近乎常人的一面。
新政府政策走向基本明朗,但“真正的角逐才开始”
陆克文在大选后宣布,工党执政后的工作重点将是落实各种竞选承诺。而工党胜选伊始,就雷厉风行地兑现了一系列诺言:陆克文已再度保证将在新议会中尽早向澳土著人作出道歉;新政府宣誓就职当天,陆克文就立即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敦促已是唯一未批准该议定书的国家——美国追随自己对抗全球变暖问题,不失时机地为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全球气候会议送上了一份“大礼”;宣布在2008年撤出550名驻伊拉克澳军,并从伊分阶段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可以预计,面对“选择了未来”的澳大利亚人,为了对内树立新的政治形象,对外优化外交资源,以陆克文为首的工党新政府将选择一条与前任有所不同的内政外交道路。
不可否认,工党在地方选举中取得的优势地位,为其上下一致、更好地协调联邦与各州的关系,保障政令畅通,创造了条件;而相比之下,大选后自由党出现了领导者后继无人的危机,本应接过重任的原财政部长考斯特罗表示,他将不参选也不接受自由党领袖的职务,而将进入商界谋求“后政治生活”。工党能否充分利用这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创造辉煌,不仅将决定工党未来的发展,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澳大利亚及邻近地区未来政治格局的走向。
但是新政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就在大选刚刚尘埃落定的次日,新南威尔士州反对党自由党领导人奥法雷尔就指出,以后该州“州长就不能再将州里的问题推给联邦政府”了;而南澳大利亚州长拉恩同日也表示,在联邦制体制下,“各州之间以及州与联邦之间的紧张关系总是存在的”。可见州与联邦之间的冲突不可能因“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而完全化解。同时,鉴于工党在联邦参议院的席位并未过半,工党至少在2008年7月参院选举前,不得不联合绿党、独立人士和家庭第一党等占据参院一席之地的小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它们,致使政府急于通过的一系列政策难以完全按照自身意图实现。
陆克文政府在兑现竞选承诺,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在保持经济繁荣和健康增长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好处延伸到劳工阶层家庭、提高就业、降低生活压力等方面,也将面临巨大压力。正如驰骋澳洲政坛多年的工党资深领袖比兹利所言,“真正的角逐才开始”。未来3年至关重要,两党联盟过去的表现在这3年中仍会有影响,选民会拿新旧政府做比较,“如果工党希望能至少执政3到4个任期,就必须争分夺秒地工作,有耐心把每件事踏踏实实地做好。”
在外交政策上,新旧两届政府对于美澳同盟的基本立场上大体上是一致的。陆克文当选后,迅即表示他将维护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美国总统布什在工党获胜后也首先向陆克文表示祝贺。这反映了澳美战略性关系的基本面,也决定了澳对外政策不会有根本性的调整。陆克文与霍华德最主要的差异,除了上述的对伊战与《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外,就是处理意识形态和地区事务问题所持的立场。具体而言,在加强澳对西南太平洋及附近地区的影响力方面,澳很可能以建立“地区合作中心”等较柔和的方式来取代霍华德政府颐指气使的作风,以改善本国的国际形象。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中澳关系很可能将成为新政府的重要主题。陆克文本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曾担任过驻华外交官,是西方目前唯一能说流利普通话的国家元首和著名的“知华派”;在新政府中,还出现了澳首位华裔部长——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部部长黄英贤。陆克文虽然从本国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未必谈得上亲华,却深知中国发展的意义,对佐利克提出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概念也深以为然。从他的一系列言论看,他对中国更多的是鼓励和期待:鼓励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及其他国际场所,尤其是在朝鲜、伊朗与苏丹等问题上,起更积极的作用;鼓励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从而加速中国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自由化;期待中美澳三国共同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陆克文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还表示,他正在制定一个为期50年的中澳合作战略,其核心是强调中澳之间在经济上,特别是在金融服务、生物科技和清洁能源领域的互补性。基于对这些经济利益的考虑,如果说,霍华德政府在所谓“自由与繁荣之弧”和“民主国家同盟”问题上同美日右翼采取若即若离态度的话,那么,陆克文政府很可能就要与之保持距离,不会盲目跟着美日右翼势力走,中澳关系可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总之,陆克文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将继承以往各届工党政府的外交传统与风格,走更为理性和务实的外交道路,即:在继续坚定维持并发展同美国关系的同时,作为APEC的创始国,致力于在亚太地区重新恢复该组织的活力,与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进一步扩大合作关系;澳大利亚将坚持“中间者”身份,通过鼓励、促进、调解等灵活方式开展外交,创造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
霍华德与两党联盟:经济成就难掩诸多失误与弱点
在霍华德领导的两党联盟当政期间,澳大利亚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失业率创下新低,联邦财力大增,人均GDP显著增长,各种经济指数骄人。这些成就,朝野有目共睹。不料霍华德的“经济牌”此次未能奏效,他本人更是在地方议会选举中失去了议员资格,从权力顶峰一下降为平民。事实上,两党联盟面对在民调中一直落后的局面都一直采取不了有效措施、只能坐视江山易手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内外政策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反对。
在内政方面,霍华德政府出现了一些失误。这首先表现在对待移民和澳洲土著的问题上。霍把“移民和多元文化事务部”改组为“移民和公民部”,被认为是在澳实行“多元文化”的一个倒退。澳政府过去的政策规定,土著人的子女必须从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迁移出去,这使得土著人成为最贫穷的一个群体;霍华德政府却一直拒绝就此向土著人道歉,从而激怒了45万土著人及他们的支持者。 其次,两党联盟掌权期间虽实施了多项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但有些选民认为,这些措施迎合了雇主阶层,对劳工阶层不利,如霍华德提出的《工作选择法案》不仅让雇主能更容易地解雇雇员,而且减少了普通工人以前享受的很多福利,引起了很多民众的反感,他们希望通过更换政府对这些政策加以调整。另外,生活费用的不断上涨也得罪了不少选民。有些选民声称,自己不选霍华德的最大理由就是“物价高涨”——普通家庭要花15年的积蓄才能买一套房子,加上政府又连年加息,中低收入家庭的压力更大;工党提出的不少免税措施却可以让普通老百姓受益。
“经济牌”这次把霍华德搞得很被动。就在大选前夕,高喊“为经济发展而努力”竞选口号的霍华德却碰上了房屋购买力下降和通货膨胀率上升的困局;而11月7日联邦储备银行又宣布提高利率至6.75%,创11年来之新高,致使选民还贷压力又被加大。面对舆论的强烈攻击,霍不得不对选民连说对不起。
在对外政策方面,霍华德多年来的一意孤行早就让民众对他失去信任。无论是拒签《京都议定书》还是派兵伊拉克,都是他无视国际国内反战及呼吁环保的巨大声音、顽固追随美国政策的典型表现。霍华德抛出的所谓“霍华德主义”外交理念,旨在通过充当西南太平洋地区的“保护者”来提升澳大利亚在整个亚太地区的分量,结果却事与愿违——许多东盟和太平洋岛屿国家均认为,这反映出霍华德政府“仍抱有白人殖民者对有色人种的君临态度和倨傲心理”。这些逆民心而动的举措,损害了澳在本地区的国际形象,更使霍华德失去了大量选票。
霍华德败选的个人原因也同样重要。执政时间过长成了他的劣势——他是澳历史上执政时间第二长的总理,尽管一直被认为是经济管理经验丰富的领导人,但对于民众而言已没有了“新鲜感”;许多对其政纲本无太大意见的选民,仅仅是从“江山轮流坐”的角度就没有投他的票。霍华德虽然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却在应对时出错了招:他在选举前曾表示,一旦当选,将在任期过半后交权给现联邦财政部长考斯特罗。然而,选民对考斯特罗的威望、水平深表质疑,这反使霍华德失去了一些选票。
陆克文与工党:新形象、新纲领打开新局面
与因循守旧的两党联盟相比,工党把握住了选民中滋长的“求新、求变”心态,围绕“新”字做文章,从“放眼未来”的角度推介工党的政策,在广告造势、领袖走访、政纲宣传等方面步步为营,在争取选票方面精打细算、费尽心机。陆克文自2006年12月登上工党领袖之位起,就针对大选提出了“新领导,新思想”的竞选口号,多次使用了“未来”、“明天”两个词,引起了广大选民特别是年轻民众的普遍关注。为争取在海外的澳大利亚公民的支持,工党还在香港闹市设置大幅广告。事实证明,与国家发展方向问题攸关的“未来因素”,正是工党政纲受到多数选民支持、从而赢得大选的关键。
工党推出的具体政策也比较得当。在内政方面,工党避开两党联盟宏观经济搞得好的优势,选择跟老百姓直接相关的微观经济政策“开刀”,大打“民生牌”,体现出一定的新思路。工党承诺,一旦上台,将铺设遍及全国城乡的高速宽带网络、为9至12年级的中学生们每人配备一台接人高速网络的电脑;改善医院服务;设置免利息税的年轻人首次置业存款账户;鼓励对再生能源的使用和研究,等等;这些细致而可操作的计划都是针对澳社会目前存在的具体问题量身定作的,争得了不少选民的支持。
对于争议很大的《工作选择法案》问题,工党旗帜鲜明,批评该法过于极端,损害了劳方利益,强调劳资双方应相互照顾对方关切,明确表态当选后将废除该法;对于澳土著人的历史问题,工党表示将尽早就土著人过去所遭受的不公做出“真实的、有意义的、实质性”的道歉,并进而敦促澳现在的国家元首——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也致歉;工党还提出,将在澳举行全民公决,就是否继续将英王作为澳国家元首进行表决。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中低阶层这一工党本来的“票仓”更为稳固了。
同时,为打消选民们对工党处理宏观经济问题能力的顾虑和怀疑,陆克文委托学术界出身、在国内深孚众望的韦恩·斯旺出掌财政部,承诺继续推行经济保守主义的政策,实施减税措施,使预算结余维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1%,并支持央行保持独立运作。此外,工党:在11月14日竞选活动启动仪式上,宣布了比两党联盟少得多的项目开支,并批评政府不该“不负责任”地大笔花钱拉选票,助长通货膨胀和利率攀升。工党这招的确给人留下了“它也会管理经济”的印象。
在对外政策方面,与“唯美国马首是瞻”的霍华德相比,民众更喜欢有主见的陆克文。陆克文、工党副领袖吉拉德及许多工党要员多次强调,鉴于澳大利亚是“世界上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工党一旦执政,将在第一时间签署《京都议定书》和宣布在2050年前把澳大利亚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60%,并与美国商谈从伊拉克撤军事宜;仅这两条,就把大量的游离选票划入工党账下。而澳国防部11月1日发表的年度报告也适时帮了工党一把:报告显示,澳2006到2007财年度海外驻军的军费开支高达8.4亿澳元(合7.6亿美元),其中仅驻伊拉克军队的军费开支就达近4亿澳元。另外,越发意识到对亚太外交重要性的民众们也相信,要玩好“中国牌”,霍华德是无论如何也比不过陆克文这个在APEC峰会上大秀普通话的“中国通”的。
陆克文的个人魅力也是毋庸置疑的。今年已5l岁的陆克文,由于看起来比实际岁数年轻不少,获得了许多略带孩子气的外号,如“哈利·波特”、“丁丁”、“牛奶吧 男孩”等;但他巧妙借重了上述特点,摆出了“年轻霍华德18岁、代表澳洲新生代”的姿态,带动工党支持率一路飙升。他的口才也博得了广大选民的信赖。在10月21日晚举行的电视辩论上,分析人士一致认为,霍华德的表现明显不敌陆克文,因为其表现得过于消极,把大部分努力都集中在了攻击工党上;而陆克文则表现得更有说服力、更热情。澳政治学家尼克·伊克诺莫评价说,“陆克文聪明,有能力,同时是个中规中矩的人。他就是那种能让人产生信赖感的人。”不可否认,陆克文在竞选活动中也曾遭受挫折。选举前,陆克文曾传出光顾过美国脱衣舞俱乐部的负面新闻,他在议会开会期间挖耳朵的录像还被传上了视频网站,但这些曝光的花絮,反倒帮了陆克文一把——许多选民都认为,这些证明,看起来似乎是个高傲的学者、性格内向的政治家和无所不知的工作狂的陆克文,也有着近乎常人的一面。
新政府政策走向基本明朗,但“真正的角逐才开始”
陆克文在大选后宣布,工党执政后的工作重点将是落实各种竞选承诺。而工党胜选伊始,就雷厉风行地兑现了一系列诺言:陆克文已再度保证将在新议会中尽早向澳土著人作出道歉;新政府宣誓就职当天,陆克文就立即签署了《京都议定书》,并敦促已是唯一未批准该议定书的国家——美国追随自己对抗全球变暖问题,不失时机地为在印尼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全球气候会议送上了一份“大礼”;宣布在2008年撤出550名驻伊拉克澳军,并从伊分阶段撤出全部战斗部队……可以预计,面对“选择了未来”的澳大利亚人,为了对内树立新的政治形象,对外优化外交资源,以陆克文为首的工党新政府将选择一条与前任有所不同的内政外交道路。
不可否认,工党在地方选举中取得的优势地位,为其上下一致、更好地协调联邦与各州的关系,保障政令畅通,创造了条件;而相比之下,大选后自由党出现了领导者后继无人的危机,本应接过重任的原财政部长考斯特罗表示,他将不参选也不接受自由党领袖的职务,而将进入商界谋求“后政治生活”。工党能否充分利用这种难得的历史机遇创造辉煌,不仅将决定工党未来的发展,也将深刻地影响着澳大利亚及邻近地区未来政治格局的走向。
但是新政府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就在大选刚刚尘埃落定的次日,新南威尔士州反对党自由党领导人奥法雷尔就指出,以后该州“州长就不能再将州里的问题推给联邦政府”了;而南澳大利亚州长拉恩同日也表示,在联邦制体制下,“各州之间以及州与联邦之间的紧张关系总是存在的”。可见州与联邦之间的冲突不可能因“大一统”局面的出现而完全化解。同时,鉴于工党在联邦参议院的席位并未过半,工党至少在2008年7月参院选举前,不得不联合绿党、独立人士和家庭第一党等占据参院一席之地的小党,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它们,致使政府急于通过的一系列政策难以完全按照自身意图实现。
陆克文政府在兑现竞选承诺,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特别是在保持经济繁荣和健康增长的前提下使经济发展的好处延伸到劳工阶层家庭、提高就业、降低生活压力等方面,也将面临巨大压力。正如驰骋澳洲政坛多年的工党资深领袖比兹利所言,“真正的角逐才开始”。未来3年至关重要,两党联盟过去的表现在这3年中仍会有影响,选民会拿新旧政府做比较,“如果工党希望能至少执政3到4个任期,就必须争分夺秒地工作,有耐心把每件事踏踏实实地做好。”
在外交政策上,新旧两届政府对于美澳同盟的基本立场上大体上是一致的。陆克文当选后,迅即表示他将维护与美国的同盟关系;美国总统布什在工党获胜后也首先向陆克文表示祝贺。这反映了澳美战略性关系的基本面,也决定了澳对外政策不会有根本性的调整。陆克文与霍华德最主要的差异,除了上述的对伊战与《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外,就是处理意识形态和地区事务问题所持的立场。具体而言,在加强澳对西南太平洋及附近地区的影响力方面,澳很可能以建立“地区合作中心”等较柔和的方式来取代霍华德政府颐指气使的作风,以改善本国的国际形象。
另一方面,积极发展中澳关系很可能将成为新政府的重要主题。陆克文本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浓厚兴趣,曾担任过驻华外交官,是西方目前唯一能说流利普通话的国家元首和著名的“知华派”;在新政府中,还出现了澳首位华裔部长——气候变化和水资源部部长黄英贤。陆克文虽然从本国利益出发制定政策,未必谈得上亲华,却深知中国发展的意义,对佐利克提出的“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概念也深以为然。从他的一系列言论看,他对中国更多的是鼓励和期待:鼓励中国在联合国安理会及其他国际场所,尤其是在朝鲜、伊朗与苏丹等问题上,起更积极的作用;鼓励中国在世界贸易组织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从而加速中国国内与国际市场的自由化;期待中美澳三国共同合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等等。陆克文在接受中国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还表示,他正在制定一个为期50年的中澳合作战略,其核心是强调中澳之间在经济上,特别是在金融服务、生物科技和清洁能源领域的互补性。基于对这些经济利益的考虑,如果说,霍华德政府在所谓“自由与繁荣之弧”和“民主国家同盟”问题上同美日右翼采取若即若离态度的话,那么,陆克文政府很可能就要与之保持距离,不会盲目跟着美日右翼势力走,中澳关系可望得到进一步改善和发展。
总之,陆克文领导下的澳大利亚将继承以往各届工党政府的外交传统与风格,走更为理性和务实的外交道路,即:在继续坚定维持并发展同美国关系的同时,作为APEC的创始国,致力于在亚太地区重新恢复该组织的活力,与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亚洲国家进一步扩大合作关系;澳大利亚将坚持“中间者”身份,通过鼓励、促进、调解等灵活方式开展外交,创造有利于自身长远发展的外部环境。这对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有不容忽视的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