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空秆的发生与品种遗传特性、栽培管理过程中水肥不足、弱晚苗、病虫危害、密度过大等密切相关,严重制约了产量的提高。
一、空秆原因
1.由于去杂不及时、不彻底,致使生产的种子纯度差。据试验,种子典型性每降低1%,空秆率增加1.2%。
2.种子分级不严格,种子未经严格筛选分级就投放市场,大小不一,小粒种子由于贮存养料少,造成出苗不一,田间表现整体度差,致使空秆率增加。
3.土壤墒情差,插深不一致,造成出苗不齐、不匀,大苗欺小苗,小苗易形成空秆。
4.间苗、定苗时间晚,苗间争肥、争水矛盾突出,高脚苗、小老苗易形成空秆。
5.雄穗的抑制。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的,发育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的时候,雄穗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如营养不良时,雄穗利用顶端优势将大量的养分吸收到顶端,雌穗因营养不足发育不良而形成空秆。
6.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玉米是喜温作物,如密度过大则田间荫蔽,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合成的有机养分少,雌穗发育迟缓或停止发育。另外,植株间互相遮蔽导致雌穗花丝发育不良,不能很好授粉而影响果穗分化和发育所需有机养分的供应,导致空秆率增多。
7.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或失调。若营养物质不足,满足不了雌穗分化期间的要求,以致植株矮小、叶黄、茎秆细弱,雌穗不能正常发育。如氮素供应不足,则造成叶绿素形成少,光合作用减弱,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减少,不能满足雌穗分化期间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使得雌穗发育不良或不发育。缺磷时穗分化速度迟缓,开花延迟,空秆率增加。缺硼、锌会使玉米植株花器发育受阻,不能正常受精导致植株生长萎缩,输导系统失调,最终形成空秆。氮素供应充足但缺磷或钾,则造成植株叶色浓绿,茎叶繁茂,体内糖代谢受阻,叶及茎秆内的糖分增加,转运给雌穗相应减少,使得雌穗因营养不足而不能发育成果穗,形成空秆。
8.水分供应不合理。生育过程干旱会影响玉米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肥效发挥,如拔节到抽穗期过分干旱,会使玉米提前抽出雄穗而雌穗花期延迟,影响正常授粉,造成空秆或缺粒。如土壤水分过多(土地温度大于田间持水量80%以上),根系发育受阻,影响养分吸收而不利于成穗。
9.病虫危害。玉米螟、蓟马、红蜘蛛、蚜虫、黑粉病等,破坏玉米雌穗组织,消耗植株体内养分,阻碍茎叶养分向雌穗输送,影响玉米正常生理活动或直接夺取果穗养分形成空秆。
二、防治措施
1.良种选用。各地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丰产性好、品种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一般土质肥沃、栽培水平高的土地,选用丰产性能较高的马齿型品种;土质瘠薄及栽培水平较低的土地,选用适应性强的硬粒型或牛马齿型品种。
2.种子精选。筛除小粒和瘪粒种子,严格分级,使种子大小一致,并妥善贮藏,防止霉变和受虫蛀,机械精选后人工粒选,力求千粒重达240克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8%,净度在99%以上,小粒种不超过3%。
3.种子处理。播种前拌种2~3天以提高发芽率,增强种子出苗势。每百千克种子用40%拌种双2千克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拌种,有较好的灭菌作用,防止瘤黑粉病的发生,降低空秆率。
4.播种质量。精细整地,足墒下种,并适当增加播量,每穴以3~4粒为宜,同时播深覆土一致,力争一播全苗。
5.削弱顶端优势。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顶端优势,减少雄穗对雌穗的抑制。调整养分的合理分配,降低空秆率。据试验,去雄的田块,空秆率不足1%,而未去雄的空秆率在30%以上。去雄的方法,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忌带掉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将剩余一半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粒重。
6.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品种特性、栽培水平等因素确定玉米种植密度,一般紧凑型品种每公顷保苗75000-82500株,平展型品种每公顷保苗52500~60000株为宜。
7.间苗定苗。一般在3叶期即可间苗,5叶期定完苗。间定苗选留叶色浓绿、基部扁圆的壮苗,对防止空秆有良好的作用。
8.偏管弱苗。定苗后如果幼苗生长不整齐,对弱苗、小苗,可用氮素化肥对水浇灌,使其由弱转壮。
9.肥水运筹。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拔节到抽穗开花,是雌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也是需水量较多的时期,田间持水量需保持在65~70%,如土壤水量低于此水平需及时灌水,促进雌雄花的间隔,利于授粉结实,减少空秆。低产田氮素伽巴可在拔节前~次施入,高产田则按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分次施肥,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施入。
10.防治病虫。玉米螟产卵盛期每公顷用呋喃丹1千克,人工撒入玉米喇叭口内防治。
11.去雄授粉。当雄穗刚抽出尚未开花散粉时隔行或隔株去雄,去雄后再进行人工授粉以提高结实率。
一、空秆原因
1.由于去杂不及时、不彻底,致使生产的种子纯度差。据试验,种子典型性每降低1%,空秆率增加1.2%。
2.种子分级不严格,种子未经严格筛选分级就投放市场,大小不一,小粒种子由于贮存养料少,造成出苗不一,田间表现整体度差,致使空秆率增加。
3.土壤墒情差,插深不一致,造成出苗不齐、不匀,大苗欺小苗,小苗易形成空秆。
4.间苗、定苗时间晚,苗间争肥、争水矛盾突出,高脚苗、小老苗易形成空秆。
5.雄穗的抑制。玉米的雄穗是由顶芽发育而成,生长势强,雄穗分化比雌穗早7~10天。雌穗是由腋芽发育而成的,发育较晚,生长势较弱。当外界条件不适合的时候,雄穗对雌穗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如营养不良时,雄穗利用顶端优势将大量的养分吸收到顶端,雌穗因营养不足发育不良而形成空秆。
6.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玉米是喜温作物,如密度过大则田间荫蔽,光照强度减弱,光合作用受到影响,合成的有机养分少,雌穗发育迟缓或停止发育。另外,植株间互相遮蔽导致雌穗花丝发育不良,不能很好授粉而影响果穗分化和发育所需有机养分的供应,导致空秆率增多。
7.营养物质供应不足或失调。若营养物质不足,满足不了雌穗分化期间的要求,以致植株矮小、叶黄、茎秆细弱,雌穗不能正常发育。如氮素供应不足,则造成叶绿素形成少,光合作用减弱,植株体内碳水化合物减少,不能满足雌穗分化期间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使得雌穗发育不良或不发育。缺磷时穗分化速度迟缓,开花延迟,空秆率增加。缺硼、锌会使玉米植株花器发育受阻,不能正常受精导致植株生长萎缩,输导系统失调,最终形成空秆。氮素供应充足但缺磷或钾,则造成植株叶色浓绿,茎叶繁茂,体内糖代谢受阻,叶及茎秆内的糖分增加,转运给雌穗相应减少,使得雌穗因营养不足而不能发育成果穗,形成空秆。
8.水分供应不合理。生育过程干旱会影响玉米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进而影响肥效发挥,如拔节到抽穗期过分干旱,会使玉米提前抽出雄穗而雌穗花期延迟,影响正常授粉,造成空秆或缺粒。如土壤水分过多(土地温度大于田间持水量80%以上),根系发育受阻,影响养分吸收而不利于成穗。
9.病虫危害。玉米螟、蓟马、红蜘蛛、蚜虫、黑粉病等,破坏玉米雌穗组织,消耗植株体内养分,阻碍茎叶养分向雌穗输送,影响玉米正常生理活动或直接夺取果穗养分形成空秆。
二、防治措施
1.良种选用。各地根据具体情况选用丰产性好、品种优良、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品种。一般土质肥沃、栽培水平高的土地,选用丰产性能较高的马齿型品种;土质瘠薄及栽培水平较低的土地,选用适应性强的硬粒型或牛马齿型品种。
2.种子精选。筛除小粒和瘪粒种子,严格分级,使种子大小一致,并妥善贮藏,防止霉变和受虫蛀,机械精选后人工粒选,力求千粒重达240克以上,发芽率不低于98%,净度在99%以上,小粒种不超过3%。
3.种子处理。播种前拌种2~3天以提高发芽率,增强种子出苗势。每百千克种子用40%拌种双2千克或25%多菌灵可湿性粉剂0.5千克拌种,有较好的灭菌作用,防止瘤黑粉病的发生,降低空秆率。
4.播种质量。精细整地,足墒下种,并适当增加播量,每穴以3~4粒为宜,同时播深覆土一致,力争一播全苗。
5.削弱顶端优势。生产上采用的去雄技术能有效削弱顶端优势,减少雄穗对雌穗的抑制。调整养分的合理分配,降低空秆率。据试验,去雄的田块,空秆率不足1%,而未去雄的空秆率在30%以上。去雄的方法,当雄穗露尖时,隔行或隔株将雄穗拔出,忌带掉功能叶。去雄后,全田只剩一半雄穗。授粉结束后,将剩余一半雄穗再去掉,以减少养分消耗,提高粒重。
6.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施肥水平、品种特性、栽培水平等因素确定玉米种植密度,一般紧凑型品种每公顷保苗75000-82500株,平展型品种每公顷保苗52500~60000株为宜。
7.间苗定苗。一般在3叶期即可间苗,5叶期定完苗。间定苗选留叶色浓绿、基部扁圆的壮苗,对防止空秆有良好的作用。
8.偏管弱苗。定苗后如果幼苗生长不整齐,对弱苗、小苗,可用氮素化肥对水浇灌,使其由弱转壮。
9.肥水运筹。玉米是需水较多的作物,拔节到抽穗开花,是雌穗分化形成和授粉受精的关键时期,也是需水量较多的时期,田间持水量需保持在65~70%,如土壤水量低于此水平需及时灌水,促进雌雄花的间隔,利于授粉结实,减少空秆。低产田氮素伽巴可在拔节前~次施入,高产田则按前轻、中重、后补的原则分次施肥,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施入。
10.防治病虫。玉米螟产卵盛期每公顷用呋喃丹1千克,人工撒入玉米喇叭口内防治。
11.去雄授粉。当雄穗刚抽出尚未开花散粉时隔行或隔株去雄,去雄后再进行人工授粉以提高结实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