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电力企业岗位设置来看,基本可以分为生产管理人员、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其他非生产人员。随着电力企业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和管理水平的提升,生产人员所占比重逐渐减少,管理人员和非生产人员逐渐增加,生产人员的职业发展已经不再局限在生产岗位的单一路线,科学有效地对生产人员进行职业规划,可以更大程度调动和利用企业人力资源,推动企业和个人共同进步,最终实现企业和个人的共赢。
企业发展需求与个人特质的有效结合
电力企业要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熟悉生产、精通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生产人员要清楚自己的个人特点和专长,让它们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助力,同时规避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企业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评估生产人员能力与潜在能力,完成人力资源评价信息库,并定期完成人员的发展规划报告,使生产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与企业同生长、共进步。
生产人员的个人特质评估,考核的不仅仅是员工的技术水平,还包括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个人优缺点、行为模式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评估应客观、全面,尽可能公平、公正。
生产人员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生产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预期岗位。生产人员的工作预期应该是建立在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以及个人能力、团队意识、工作表现和个人贡献的基础上的客观评估。当预期岗位与自己的实际岗位一致时,说明员工积极性和个人贡献率都是最高的。当职业预期低于或高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说明员工的职业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员工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经过调整,职业预期与实际工作岗位差异长时间仍然存在,员工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对企业的信任产生动摇。所以对于生产人员的职业规划,绝对不应只是员工的个人行为,而应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另外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对于生产人员职业规划的引导和相关培训
企业对于生产人员职业规划的引导
企业的引导,不仅仅是针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工作,同时需要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合理调整员工薪酬分配、规范企业用人管理制度、建立生产人员晋升机制等。
(1)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设置,确立各岗位相应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调整各岗位工作分工和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科学量化的考评机制,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岗位,明确考核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让员工明确知道要怎么做、该怎么做。
(2)合理调整员工薪酬分配。电力企业长期沿用的岗位级别薪酬制度,应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进行必要的调整,特别是作为生产企业应该实现薪酬制定时向生产一线、向关键岗位倾斜,同时为这些岗位提供良好的培训、后续教育机会以及晋升机会,让员工有信心、有意愿继续在这些岗位上认真工作、勇于奉献。
(3)规范企业用人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生产人员选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选用标准,对员工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更应坚持人才的长期观察和跟踪关注机制,打破突击提拔、带病提拔的不良风气;制定严格的岗位限制,通过设置任职条件和标准,规避“因事设岗”“因人设岗”的问题;引入竞争机制,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公正、公平、公开选拔优秀的人才到重要的岗位上去。
(4)建立生产人员晋升机制。企业建立良好的生产人员晋升通道,可以通过合适的选拔机制,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实现员工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合理匹配,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同样可以给与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员工更高的地位和回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服务。
生产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生产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则需要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特质评价结果和员工的个人意愿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对生产人员的测评结果以及员工个人发展前景预期的综合评定,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更新员工的工作理念、知识体系和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岗位,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品质,更理性地了解企业文化,坚定与企业共发展的信念。
(1)对于定位于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相对于一般生产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良好的大局观和协调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生产人员在向生产管理岗位培养的过程中,一般除本专业知识外,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应有意识去培养其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掌握一定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
(2)对于定位于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由生产人员过渡到经营管理的人员,这个职业转型跨度是最大的,因为两者之间的工作业务交集比较少。所以生产人员在转职之前,必须了解经营管理部门的业务内容与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和部门规章制度,同样需要掌握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
(3)对于定位于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电力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指在电力企业从事技术研究、技术方案编写和设计等工作,将专业知识、方法和标准规范应用于企业生产的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技术人员对于本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更新知识架构和能力架构,提高其从事技术活动和晋升更高一级技术职位的能力。
(4)对于定位于技能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电力企业的技能人员是指从事具体作业活动的操作性工作人员,如设备检修维护人员或运行操作人员。他们培训的职业技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对于技术资料、指令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业务完成熟练度和完成质量,并具备在技能岗位上的晋升能力。
(5)对于定位非生产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生产人员转职为非生产人员,一般是由于企业需要或者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的,而非生产人员往往也有其特定的职业技能要求,比如财会岗位、人力资源岗位以及政工、宣传等岗位,生产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能有效胜任这些岗位的需求。
生产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
首先必须让接受培训的一方清楚培训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培训需求是什么,然后何种培训方式是适合自己的。在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员工的培训积极性,有效建立培训考核机制,让员工明白每次培训需要达到的效果,带着压力参与培训。现阶段主要的培训模式有:
(1)课堂教学。一般由企业和院校、科研院所或者设备厂商联合举办,通过课堂讲课、人员讨论或者实际操作等方式,提高生产人员的技术和技能水平。此类培训适合各类人员,但也容易由于受众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培训效果。
(2)交流培训。一般是电力企业的生产人员到装备同类型设备的企业进行认知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通过近距离观察,熟悉同类型机组工程程序和先进方法。此类培训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员工。
(3)岗位培训是通过跟踪学习或者在合格人员监护下执行某任务,通过对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现场见习、观察专门安排事件,并在合格人员指导下按规定方法完成相关工作。这类培训适合于新进人员或者处于见习期的岗位变动人员。
(4)自学是通过对教材和讲义的学习来实现个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训练,自学的效果受限于个人主观意愿是否强烈以及学习计划性是否科学,另外学习教材的针对性和丰富性都对最后的培训效果有所影响。此类培训适合各类培训人员。
面对单一培训模式的各种利弊,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开始陆续推广“学习地图”式综合性培训模式,通过打造以能力发展和职业规划为主轴而设计的系列学习活动,指导员工根据“学习地图”按图索骥,员工可以很容易地明确自己职业规划中各个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能够有效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作者供职于中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技术信息中心)
企业发展需求与个人特质的有效结合
电力企业要发展,需求的人才是多方面的,特别是熟悉生产、精通专业、跨领域的综合性人才。生产人员要清楚自己的个人特点和专长,让它们成为自己职业发展的助力,同时规避自身的缺点和不足。企业通过科学的分析手段,评估生产人员能力与潜在能力,完成人力资源评价信息库,并定期完成人员的发展规划报告,使生产人员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规划职业发展方向,与企业同生长、共进步。
生产人员的个人特质评估,考核的不仅仅是员工的技术水平,还包括员工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个人优缺点、行为模式和团队协作能力等多个方面,评估应客观、全面,尽可能公平、公正。
生产人员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在实际工作中,每个生产人员都有自己的工作预期岗位。生产人员的工作预期应该是建立在对于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以及个人能力、团队意识、工作表现和个人贡献的基础上的客观评估。当预期岗位与自己的实际岗位一致时,说明员工积极性和个人贡献率都是最高的。当职业预期低于或高于自己的工作岗位,说明员工的职业规划与企业实际情况出现偏差,这时就需要员工去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规划。如果经过调整,职业预期与实际工作岗位差异长时间仍然存在,员工会产生自我怀疑甚至对企业的信任产生动摇。所以对于生产人员的职业规划,绝对不应只是员工的个人行为,而应是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另外一项重要工作。
企业对于生产人员职业规划的引导和相关培训
企业对于生产人员职业规划的引导
企业的引导,不仅仅是针对员工的职业发展方向,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组织工作,同时需要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架构、合理调整员工薪酬分配、规范企业用人管理制度、建立生产人员晋升机制等。
(1)优化企业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设置,确立各岗位相应的职责、权利和义务,提高员工的责任感;调整各岗位工作分工和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建立科学量化的考评机制,针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岗位,明确考核目的、内容、方法、程序、标准和要求,让员工明确知道要怎么做、该怎么做。
(2)合理调整员工薪酬分配。电力企业长期沿用的岗位级别薪酬制度,应根据新的发展形势进行必要的调整,特别是作为生产企业应该实现薪酬制定时向生产一线、向关键岗位倾斜,同时为这些岗位提供良好的培训、后续教育机会以及晋升机会,让员工有信心、有意愿继续在这些岗位上认真工作、勇于奉献。
(3)规范企业用人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和完善生产人员选用机制,坚持德才兼备的选用标准,对员工进行更客观、更全面的评价,更应坚持人才的长期观察和跟踪关注机制,打破突击提拔、带病提拔的不良风气;制定严格的岗位限制,通过设置任职条件和标准,规避“因事设岗”“因人设岗”的问题;引入竞争机制,同时打破论资排辈的传统观念,公正、公平、公开选拔优秀的人才到重要的岗位上去。
(4)建立生产人员晋升机制。企业建立良好的生产人员晋升通道,可以通过合适的选拔机制,将合适的人员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实现员工个人能力与工作岗位的合理匹配,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同样可以给与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员工更高的地位和回报,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企业经营服务。
生产人员职业技能培训
对于生产人员的职业能力培训,则需要通过将员工的个人特质评价结果和员工的个人意愿相结合的方式来进行。通过对生产人员的测评结果以及员工个人发展前景预期的综合评定,设计切实可行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更新员工的工作理念、知识体系和提高员工技能水平,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领域和岗位,提升专业素养和工作品质,更理性地了解企业文化,坚定与企业共发展的信念。
(1)对于定位于生产管理人员的培训。相对于一般生产人员,生产管理人员往往具有丰富的生产经验、良好的大局观和协调组织能力,综合素质较高。生产人员在向生产管理岗位培养的过程中,一般除本专业知识外,需要了解和掌握其他专业的相关知识。应有意识去培养其从更全面的角度看待问题,掌握一定管理方面的知识,提高业务素养和个人综合能力。
(2)对于定位于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对于由生产人员过渡到经营管理的人员,这个职业转型跨度是最大的,因为两者之间的工作业务交集比较少。所以生产人员在转职之前,必须了解经营管理部门的业务内容与工作流程,了解企业和部门规章制度,同样需要掌握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具备一定的沟通协调能力。
(3)对于定位于技术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电力企业的技术人员主要是指在电力企业从事技术研究、技术方案编写和设计等工作,将专业知识、方法和标准规范应用于企业生产的专业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内容主要是为了提高技术人员对于本专业技术发展趋势的敏感度,更新知识架构和能力架构,提高其从事技术活动和晋升更高一级技术职位的能力。
(4)对于定位于技能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电力企业的技能人员是指从事具体作业活动的操作性工作人员,如设备检修维护人员或运行操作人员。他们培训的职业技能主要是为了提高其对于技术资料、指令的理解能力以及实际动手能力,提高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业务完成熟练度和完成质量,并具备在技能岗位上的晋升能力。
(5)对于定位非生产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生产人员转职为非生产人员,一般是由于企业需要或者某些特殊原因造成的,而非生产人员往往也有其特定的职业技能要求,比如财会岗位、人力资源岗位以及政工、宣传等岗位,生产人员需要经过专门的培训和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后,才能有效胜任这些岗位的需求。
生产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的模式
首先必须让接受培训的一方清楚培训的目的是什么、自己的培训需求是什么,然后何种培训方式是适合自己的。在培训过程中充分调动员工的培训积极性,有效建立培训考核机制,让员工明白每次培训需要达到的效果,带着压力参与培训。现阶段主要的培训模式有:
(1)课堂教学。一般由企业和院校、科研院所或者设备厂商联合举办,通过课堂讲课、人员讨论或者实际操作等方式,提高生产人员的技术和技能水平。此类培训适合各类人员,但也容易由于受众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培训效果。
(2)交流培训。一般是电力企业的生产人员到装备同类型设备的企业进行认知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通过近距离观察,熟悉同类型机组工程程序和先进方法。此类培训适合有一定工作经验,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员工。
(3)岗位培训是通过跟踪学习或者在合格人员监护下执行某任务,通过对系统的安装和调试、现场见习、观察专门安排事件,并在合格人员指导下按规定方法完成相关工作。这类培训适合于新进人员或者处于见习期的岗位变动人员。
(4)自学是通过对教材和讲义的学习来实现个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训练,自学的效果受限于个人主观意愿是否强烈以及学习计划性是否科学,另外学习教材的针对性和丰富性都对最后的培训效果有所影响。此类培训适合各类培训人员。
面对单一培训模式的各种利弊,目前很多电力企业开始陆续推广“学习地图”式综合性培训模式,通过打造以能力发展和职业规划为主轴而设计的系列学习活动,指导员工根据“学习地图”按图索骥,员工可以很容易地明确自己职业规划中各个阶段需要学习的内容和每个岗位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知识,能够有效降低人才培养成本,提高企业人力资源价值。(作者供职于中电投河南电力有限公司技术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