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此之前,我从未认真思考过“北漂”这个词,直到某一天凌晨,我在手机上刷着回老家的火车票,突然收到非哥发来的微信,让我看看他写的一篇关于“北漂”的文章,里面提到了我。文章里的故事写得真真假假,像是看别人的故事,也像是看著另一个自己。
也许是对非哥的文章有所感触,忽然想说一说我所看到的、经历的、理解的“北漂”。
刚毕业到北京的时候,一个人到公司报到、体检、找房、搬家,担心被中介骗,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很像我一个老友,才少了几分芥蒂。13平米的房间,只有一个小衣柜和一把椅子是能用的,床垫和床板是坏的,中介小裴联系人把坏掉的东西运走之后,迟迟没有换回能用的床。直到晚上八点半,小裴打电话告诉我,换床的同事把床垫和床板放在楼下了,不给送上来,只能他和我一起搬。因为是旧小区,没有电梯,我们从一楼到五楼搬了四趟。上楼下楼的时间了解到,其实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北漂”,比我小两岁,每天带租户看房,一般要到晚上十点多。但是他说他要辞职自己做中介了,那样能多赚点儿钱。后来再跟小裴见面是三个月后帮朋友找房子,他带我去看房,我问他现在怎么样。他说已经换公司了,工资翻了一倍,准备明年结婚。我说“很好啊,好好加油”,语气像个熟识的老朋友。
和洋洋见面的时候,是到北京的第二天。他发微信问我在干吗,我说在淘宝买书桌、鞋架。他说:“别在淘宝买了,下班我带你去宜家看看吧!”在宜家门口等车回家的时候他跟我开玩笑说:“行啊!一小姑娘家家的,非要来北漂,你到底怎么想的?”我也开玩笑回他:“这不是因为你在这儿吗?”他说:“哈哈!少忽悠我,你男朋友听到要找我的。”然后把自己的信用卡给我,说等会儿把密码发给我。后来到家的时候收到洋洋发来的短信:“我到了,晚安。”还有一条,是他的信用卡密码。洋洋的信用卡放在我钱包里接近一个月,信用卡我一直没有刷过,直到再见,我把信用卡还给他。他不知道,我的钱包里还有一张纸,是十八岁时他写给我的署名“你永远的朋友”的“信”,这份友情,被我珍藏了十年。大学毕业后,洋洋来了北京,我去了另一座城市读硕士。三年间,我从未听过他对北京的生活、工作有过任何“抱怨”。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他总告诉我坚强一点儿.我怪他过于理性,总要求一个女生坚强,为什么我就不能想哭就哭出来?现在,我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去劝别的朋友?
男朋友在我来北京之后没多久也来了北京,并且顺利地找到工作。有一天他问我:“如果当初我不说来北京,你还会来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我知道,如果没有你,我不会来北京。”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刚看完午夜场的《二十二》,连续扫了几辆路边的共享单车,都显示报修,我们没舍得打车,走着回家。因为白天上班,周末加班,来北京这么久了,第一次去看电影也不得不选择了晚上11点的场次。他喜欢纪录片,在学校时就自己导演、拍摄和剪辑,获了一些校园比赛的奖。那时我跟他说:“不管你现在获多少奖,老师多认可你,真的想做纪录片,还是差得很远,要慢慢学。”刚来北京的时候,他说:“要不我们在北京好好学习几年,以后回大连自己做工作室吧!”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这样打算,我只知道,我还没有想过“离开”北京的事。
我看过一个90后导演的关于北漂的纪录片,名字叫《卤煮》。画面拍得比较粗糙,缺少美感,但很真实地纪录了几个年轻人在北京做群众演员的生活状态。因为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常常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最后,四人中有三个离开了北京,只有外号叫“制片”的年轻人还在。从餐厅下班后,他没有花钱自己上网,坐在网吧的沙发上,看别人玩游戏,看着看着睡着了……总觉得自己比他们“幸运”了很多,至少没有在地下室、网吧过夜的经历。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北漂都是这样,境况好的,不好的,都大有人在,而不管哪一种都是北漂一族中真实的存在。
记得《鲁豫有约》采访过一位叫柏邦妮的年轻编剧,她说:“不管北京爱不爱我,反正我爱北京。”这句话真的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雾霾、高物价、高房价、拥挤的地铁,都没有让前赴后继的“北漂”停下脚步。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人的“梦想”都不会被嘲笑,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会有多少种可能。
最近一次在北京和洋洋吃饭时,他说我太强势了,我笑,但没反驳他。不强势又如何呢?有多少人不是这样,前一天夜里还在迷茫、委屈,第二天挣扎着早起,然后打起精神去上班。或者说,即使不在北京,在其他城市,生活不也要这样过吗?
这些天,我们都在拼命抢新年回家的火车票,洋洋说:“习惯就好了。”票还没抢到,但家,总回得去,而北京,也总是要回来的,不是吗?
我不知道小裴、洋洋、男朋友或是我,会不会有一天真的离开北京,但是目前,我只想踏实地做好现在的工作,踏踏实实过好“北漂”的日子。
也许是对非哥的文章有所感触,忽然想说一说我所看到的、经历的、理解的“北漂”。
刚毕业到北京的时候,一个人到公司报到、体检、找房、搬家,担心被中介骗,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很像我一个老友,才少了几分芥蒂。13平米的房间,只有一个小衣柜和一把椅子是能用的,床垫和床板是坏的,中介小裴联系人把坏掉的东西运走之后,迟迟没有换回能用的床。直到晚上八点半,小裴打电话告诉我,换床的同事把床垫和床板放在楼下了,不给送上来,只能他和我一起搬。因为是旧小区,没有电梯,我们从一楼到五楼搬了四趟。上楼下楼的时间了解到,其实他和我一样,也是一个“北漂”,比我小两岁,每天带租户看房,一般要到晚上十点多。但是他说他要辞职自己做中介了,那样能多赚点儿钱。后来再跟小裴见面是三个月后帮朋友找房子,他带我去看房,我问他现在怎么样。他说已经换公司了,工资翻了一倍,准备明年结婚。我说“很好啊,好好加油”,语气像个熟识的老朋友。
和洋洋见面的时候,是到北京的第二天。他发微信问我在干吗,我说在淘宝买书桌、鞋架。他说:“别在淘宝买了,下班我带你去宜家看看吧!”在宜家门口等车回家的时候他跟我开玩笑说:“行啊!一小姑娘家家的,非要来北漂,你到底怎么想的?”我也开玩笑回他:“这不是因为你在这儿吗?”他说:“哈哈!少忽悠我,你男朋友听到要找我的。”然后把自己的信用卡给我,说等会儿把密码发给我。后来到家的时候收到洋洋发来的短信:“我到了,晚安。”还有一条,是他的信用卡密码。洋洋的信用卡放在我钱包里接近一个月,信用卡我一直没有刷过,直到再见,我把信用卡还给他。他不知道,我的钱包里还有一张纸,是十八岁时他写给我的署名“你永远的朋友”的“信”,这份友情,被我珍藏了十年。大学毕业后,洋洋来了北京,我去了另一座城市读硕士。三年间,我从未听过他对北京的生活、工作有过任何“抱怨”。上大学的时候遇到什么事情他总告诉我坚强一点儿.我怪他过于理性,总要求一个女生坚强,为什么我就不能想哭就哭出来?现在,我又何尝不是像他那样去劝别的朋友?
男朋友在我来北京之后没多久也来了北京,并且顺利地找到工作。有一天他问我:“如果当初我不说来北京,你还会来吗?”我说不知道。他说:“我知道,如果没有你,我不会来北京。”说这话的时候,我们刚看完午夜场的《二十二》,连续扫了几辆路边的共享单车,都显示报修,我们没舍得打车,走着回家。因为白天上班,周末加班,来北京这么久了,第一次去看电影也不得不选择了晚上11点的场次。他喜欢纪录片,在学校时就自己导演、拍摄和剪辑,获了一些校园比赛的奖。那时我跟他说:“不管你现在获多少奖,老师多认可你,真的想做纪录片,还是差得很远,要慢慢学。”刚来北京的时候,他说:“要不我们在北京好好学习几年,以后回大连自己做工作室吧!”我不知道他是否真的这样打算,我只知道,我还没有想过“离开”北京的事。
我看过一个90后导演的关于北漂的纪录片,名字叫《卤煮》。画面拍得比较粗糙,缺少美感,但很真实地纪录了几个年轻人在北京做群众演员的生活状态。因为他们的收入很不稳定,常常居无定所,食无定时。最后,四人中有三个离开了北京,只有外号叫“制片”的年轻人还在。从餐厅下班后,他没有花钱自己上网,坐在网吧的沙发上,看别人玩游戏,看着看着睡着了……总觉得自己比他们“幸运”了很多,至少没有在地下室、网吧过夜的经历。但这并不代表所有的北漂都是这样,境况好的,不好的,都大有人在,而不管哪一种都是北漂一族中真实的存在。
记得《鲁豫有约》采访过一位叫柏邦妮的年轻编剧,她说:“不管北京爱不爱我,反正我爱北京。”这句话真的说出了很多人的心声。雾霾、高物价、高房价、拥挤的地铁,都没有让前赴后继的“北漂”停下脚步。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人的“梦想”都不会被嘲笑,每个人都不知道自己的生活会有多少种可能。
最近一次在北京和洋洋吃饭时,他说我太强势了,我笑,但没反驳他。不强势又如何呢?有多少人不是这样,前一天夜里还在迷茫、委屈,第二天挣扎着早起,然后打起精神去上班。或者说,即使不在北京,在其他城市,生活不也要这样过吗?
这些天,我们都在拼命抢新年回家的火车票,洋洋说:“习惯就好了。”票还没抢到,但家,总回得去,而北京,也总是要回来的,不是吗?
我不知道小裴、洋洋、男朋友或是我,会不会有一天真的离开北京,但是目前,我只想踏实地做好现在的工作,踏踏实实过好“北漂”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