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关东军。抗联第二路军主力西征的失败存在诸多原因,但抗联将士不畏强暴培育出的抗联精神,是热爱和平人民的共同精神财富,也将继续鼓舞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发奋图强。
关键词:抗联西征;失败原因;进步意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06-02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他们用顽强的意志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战斗,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关东军,创造了无数惊人的战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主力部队的西征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就其失败的原因及进步意义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抗联二路军西征的背景
日军占领东北后,建立了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法西斯统治。以所谓的“为以邻保友爱相倚保持地方康宁及防止不測紧急之危害起见,设保甲及牌之制”,实施保甲法。1934年12月3日,颁布了《关于建设集团部落之件》的第969号训令,1936年7月1日又颁布了《关于集团部落设置》,以武力将散户归大屯集中控制。集团部落实行“配给制”,秋收颗粒归仓,凡以粮食、物资供给抗联者一律枪杀并连坐邻里。以此割断人民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实行经济封锁。
然而抗日武装仍严重威胁日伪统治秩序的建立。仅图们经牡丹江至松花江下游佳木斯的图佳铁路,从1933年动工修建到1937年通车,遭抗日武装袭击破坏达500多次。日军重兵“围剿”抗日联军,甚至重金悬赏抗联干部,并以所谓的“思想战”、“宣传战”,将汉奸、特务混入抗日队伍,以分化瓦解抗日联军。
1937年9月29日,为牵制日军入关,支援全国抗战,中共吉东省委会议决定统一组建抗联第二路军。10月,以抗联第四、第五、第七军为基础,联合抗联第八军、第十军以及姚振山的东北义勇军和王荫武的救世军,成立了抗联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
11月,日军以“关东军第4师团为主力,吸收伪军}昆成第十六旅、第二十三旅、第二十七旅、第二十八旅、伪靖安军4个团”,“后又增派日军第八师团一部增强主力部队,总兵力达5万人”对伪三江地区进行“大讨伐”,企图将抗联部队“聚而歼之”。
为了粉碎日军的图谋,打通与哈东、南满抗联部队的联系,迎接全国抗战高潮的到来,1938年4月,中共吉东省委决定,抗联二路军除留队伍坚持原地斗争外,主力部队向西南远征。
1938年5月1日,周保中在宝清召集抗联第四军、第五军高级干部会议,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决定西征分两路进军:西路部队是以抗联第四军、第五军骑兵为主力,会合抗联第二军第二师骑兵,并联合抗联八军吴团和救世军的骑兵部队,组成300多人马的骑兵,“二、四、五军骑兵部队由李、王、陈负责集中领导”任务是进攻苇河县街,建立临时后方基地,然后进军五常、榆树、舒兰,再向吉敦铁路沿线伸张,破坏敌人交通,进而西去与南满的抗联第一路军取得联络。东路部队是以抗联第四军、第五军主力和二军五师为主组成的,由“柴世荣、宋一夫、关书范、侯国忠等负责”,其任务是经由五林、穆棱、磨刀石、越过中东铁路进入绥芬河镇,对该镇实施强行袭击夺取。然后,除留守绥芬河大甸子一部分队伍建立后方基地,其他迅速转入宁安东南和西南老区,破坏集团部落,攻袭敌人交运输线及小城镇,恢复东老爷岭地区的游击根据地,将主力适当地分布于宁安、汪清、晖春、东宁等县进行游击活动。东西两路部队以镜泊湖的南湖头为枢纽与牡丹江、西老爷岭相互呼应,保持密切联系。
二、抗联二路军西征的经过
按照西征行动计划,抗联第四军一、二师和抗联第五军二师部队5月中旬集结中不断遭到敌人的阻击伤亡很大。在宝清四军主力与的五军二师会合后,久候八军部队不到,5月27日,在宋一夫的率领下,西征正式开始。途中与二军五师师长陈翰章相遇,得知中东铁路道南敌情紧张和五军一师尚未出发。宋一夫决定率领五军二师返回刁翎五军军部与五军一师会合,并命李延平、王光宇率四军入五林,不顺利时返回刁翎与五军会合。
6月29日,宋一夫、柴世荣、关书范、李延平、王光宇在第五军后方基地莲花泡召开了联席会议,变更了吉东省委和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制定的西征行动计划,决定放弃南集中兵力西进。将整个西征部队编成三个部分西进,一以五军一师为先遣队,由关书范负责;二以四军一师和五军二师为一部,由李延平、陶净非负责;三以四军二师和五军教导团为一部,由柴世荣、王光宇负责。三部分共约680人,统一由吉东省委书记、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担负军事政治领导责任。任李春山为刁翎地区后方留守处主任,负责解决西征给养。
7月1日,二路军先遣部队出发,当时,牡丹江沿岸敌情紧张,中东路南北联络被隔断,经过300多里荒无人烟的高山密林地带艰苦行军。12日,西征部队攻占领苇河县楼山镇,大获全胜。楼山战斗后,李延平、宋一夫等率领部队进入哈东地区。7月末,与关书范所率第五军一师相遇,此后抗联第五军一师、二师和抗联第四军部队一起活动,准备跨越中东路突入五常。行军途中,因给养极端缺乏,军马倒毙或被宰食充饥,一些骑兵变成步兵,长期行军极度疲惫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内无给养、外有追兵的关键时刻,负责西征军事政治领导责任的宋一夫,对抗战悲观失望,发生动摇,携款叛逃。李延平、王光宇等坚强忠实的指挥员,仍然坚定的执行西征计划,率队继续向五常进发。9月末,第四军西征部队遭到敌人包围,战斗中,部队被冲散,仅有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等9人突出敌围。年底李延平、王光宇先后壮烈牺牲。
第五军远征部队一、二师在战斗中失掉联系。二师余部在政治部主任陶净非率领下冲破敌人包围,转移到宁安与第二军五师会合,转战额穆、敦化一带。
五军一师在五常县境内与五军二师失去联系后,师长关书范带剩余的100多人返回刁翎根据地,在妇女团冷云等八名女战士用生命掩护下,摆脱敌人的追击回到抗联第五军军部。 三、西征失败的原因及进步意义
首先,日军兵力强大,双方力量对比相差悬殊。“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它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使之成为侵华后方基地,大量增兵东北。中东铁路道南是日伪统治比较巩固的地区,在这种条件下,向敌人统治中心地带转移,并打算在那里开辟新区,是相当困难的。全国抗战形势对东北的影响估计过高,第二路军对1938年东北形势急转直下的严重局面估计不足,对中东铁路沿线和道南的情况不甚清楚,所确定的西征计划与客观实际产生了距离。日伪军对西征部队进行追击堵截,抗联西征部队每天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包围之中拼命苦战。连续的战斗和恶劣的条件,使部队受到极大的损失。
其次,日伪统治秩序的建立,给西征造成严重困难。敌人在加紧“讨伐”抗联的同时,强迫实行“集团部落”的政策,破坏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断绝了抗联部队和广大群众的联系。广大群众被迫归人大屯,在保甲制度的重压下动弹不得,抗联部队在敌人警戒交通,清剿山林的情况下,无法接近群众。集团部落政策的實施得逞,大大巩固了日伪统治秩序,给抗联的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抗联队伍的发展壮大与人民群众的支援是分不开的,离开人民群众这个根本条件,抗联活动非但不能发展,队伍的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而二路军的西征正是在被迫离开群众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二路军西征所过之处是敌人已完成集团部落的地区。生活在大集团部落中的广大群众,由于地方党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被破坏,又慑于保甲连坐淫威,无法也不敢与西征军联系,更谈不上在给养上帮助西征军。
再次,西征部队的直接领导者们在初征时遭到困难就改变了吉东省和第二路军总部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这就更便于敌人的围剿、追击。在极端困难的时候,参加西征部队的主要领导宋一夫叛逃,进一步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加重了西征部队的损失。远征部队缺乏坚强统一领导,向西远征没有达到恢复哈东旧区和打通与东南满抗日部队联系的目的,却造成了抗联第四军和第五军部队的严重损失。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和统战工作的不足也是西征失败的原因之一。在频繁的战斗中,干部牺牲很难补充,因而无力对抗日联军中为数很多的统战队伍进行有效的改造,派不出强有力的军事、政治干部去协助实施,统战队伍一遇强敌或环境艰苦,便溃散逃跑,甚至叛变投敌。
抗联第二路军的西征历时5个多月,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西征部队扰乱了敌人重点“围剿”抗日联军部队的计划,分散和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攻袭了许多敌人的据点和“集团部落”,破坏了敌人的军事设施,使敌伪本已相对稳定了的殖民统治地区重新掀起抗日的波澜。特别是西征开始时,部队所到之处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使在敌人重压之下的人民群众,又一次看到光复祖国的希望。西征部队艰苦卓绝的斗争,李延平、王光宇等抗联指战员的血染征途,乌斯浑河畔“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作为抗联精神的具体展现,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它曾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志,也将继续鼓舞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发奋图强,它是全世界热爱和平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抗联西征;失败原因;进步意义
中图分类号:D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5)11-0006-02
东北抗日联军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他们用顽强的意志与日军进行了殊死战斗,牵制了大量的日本关东军,创造了无数惊人的战绩,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主力部队的西征却没有达到预期的目标,本文就其失败的原因及进步意义谈几点粗浅认识。
一、抗联二路军西征的背景
日军占领东北后,建立了伪满洲国,对东北实行法西斯统治。以所谓的“为以邻保友爱相倚保持地方康宁及防止不測紧急之危害起见,设保甲及牌之制”,实施保甲法。1934年12月3日,颁布了《关于建设集团部落之件》的第969号训令,1936年7月1日又颁布了《关于集团部落设置》,以武力将散户归大屯集中控制。集团部落实行“配给制”,秋收颗粒归仓,凡以粮食、物资供给抗联者一律枪杀并连坐邻里。以此割断人民群众与抗日武装的联系实行经济封锁。
然而抗日武装仍严重威胁日伪统治秩序的建立。仅图们经牡丹江至松花江下游佳木斯的图佳铁路,从1933年动工修建到1937年通车,遭抗日武装袭击破坏达500多次。日军重兵“围剿”抗日联军,甚至重金悬赏抗联干部,并以所谓的“思想战”、“宣传战”,将汉奸、特务混入抗日队伍,以分化瓦解抗日联军。
1937年9月29日,为牵制日军入关,支援全国抗战,中共吉东省委会议决定统一组建抗联第二路军。10月,以抗联第四、第五、第七军为基础,联合抗联第八军、第十军以及姚振山的东北义勇军和王荫武的救世军,成立了抗联第二路军,周保中任总指挥。
11月,日军以“关东军第4师团为主力,吸收伪军}昆成第十六旅、第二十三旅、第二十七旅、第二十八旅、伪靖安军4个团”,“后又增派日军第八师团一部增强主力部队,总兵力达5万人”对伪三江地区进行“大讨伐”,企图将抗联部队“聚而歼之”。
为了粉碎日军的图谋,打通与哈东、南满抗联部队的联系,迎接全国抗战高潮的到来,1938年4月,中共吉东省委决定,抗联二路军除留队伍坚持原地斗争外,主力部队向西南远征。
1938年5月1日,周保中在宝清召集抗联第四军、第五军高级干部会议,制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决定西征分两路进军:西路部队是以抗联第四军、第五军骑兵为主力,会合抗联第二军第二师骑兵,并联合抗联八军吴团和救世军的骑兵部队,组成300多人马的骑兵,“二、四、五军骑兵部队由李、王、陈负责集中领导”任务是进攻苇河县街,建立临时后方基地,然后进军五常、榆树、舒兰,再向吉敦铁路沿线伸张,破坏敌人交通,进而西去与南满的抗联第一路军取得联络。东路部队是以抗联第四军、第五军主力和二军五师为主组成的,由“柴世荣、宋一夫、关书范、侯国忠等负责”,其任务是经由五林、穆棱、磨刀石、越过中东铁路进入绥芬河镇,对该镇实施强行袭击夺取。然后,除留守绥芬河大甸子一部分队伍建立后方基地,其他迅速转入宁安东南和西南老区,破坏集团部落,攻袭敌人交运输线及小城镇,恢复东老爷岭地区的游击根据地,将主力适当地分布于宁安、汪清、晖春、东宁等县进行游击活动。东西两路部队以镜泊湖的南湖头为枢纽与牡丹江、西老爷岭相互呼应,保持密切联系。
二、抗联二路军西征的经过
按照西征行动计划,抗联第四军一、二师和抗联第五军二师部队5月中旬集结中不断遭到敌人的阻击伤亡很大。在宝清四军主力与的五军二师会合后,久候八军部队不到,5月27日,在宋一夫的率领下,西征正式开始。途中与二军五师师长陈翰章相遇,得知中东铁路道南敌情紧张和五军一师尚未出发。宋一夫决定率领五军二师返回刁翎五军军部与五军一师会合,并命李延平、王光宇率四军入五林,不顺利时返回刁翎与五军会合。
6月29日,宋一夫、柴世荣、关书范、李延平、王光宇在第五军后方基地莲花泡召开了联席会议,变更了吉东省委和第二路军总指挥部制定的西征行动计划,决定放弃南集中兵力西进。将整个西征部队编成三个部分西进,一以五军一师为先遣队,由关书范负责;二以四军一师和五军二师为一部,由李延平、陶净非负责;三以四军二师和五军教导团为一部,由柴世荣、王光宇负责。三部分共约680人,统一由吉东省委书记、第五军政治部主任宋一夫担负军事政治领导责任。任李春山为刁翎地区后方留守处主任,负责解决西征给养。
7月1日,二路军先遣部队出发,当时,牡丹江沿岸敌情紧张,中东路南北联络被隔断,经过300多里荒无人烟的高山密林地带艰苦行军。12日,西征部队攻占领苇河县楼山镇,大获全胜。楼山战斗后,李延平、宋一夫等率领部队进入哈东地区。7月末,与关书范所率第五军一师相遇,此后抗联第五军一师、二师和抗联第四军部队一起活动,准备跨越中东路突入五常。行军途中,因给养极端缺乏,军马倒毙或被宰食充饥,一些骑兵变成步兵,长期行军极度疲惫战斗力受到很大影响。在这种内无给养、外有追兵的关键时刻,负责西征军事政治领导责任的宋一夫,对抗战悲观失望,发生动摇,携款叛逃。李延平、王光宇等坚强忠实的指挥员,仍然坚定的执行西征计划,率队继续向五常进发。9月末,第四军西征部队遭到敌人包围,战斗中,部队被冲散,仅有军长李延平、副军长王光宇等9人突出敌围。年底李延平、王光宇先后壮烈牺牲。
第五军远征部队一、二师在战斗中失掉联系。二师余部在政治部主任陶净非率领下冲破敌人包围,转移到宁安与第二军五师会合,转战额穆、敦化一带。
五军一师在五常县境内与五军二师失去联系后,师长关书范带剩余的100多人返回刁翎根据地,在妇女团冷云等八名女战士用生命掩护下,摆脱敌人的追击回到抗联第五军军部。 三、西征失败的原因及进步意义
首先,日军兵力强大,双方力量对比相差悬殊。“七七”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它在东北的殖民统治,使之成为侵华后方基地,大量增兵东北。中东铁路道南是日伪统治比较巩固的地区,在这种条件下,向敌人统治中心地带转移,并打算在那里开辟新区,是相当困难的。全国抗战形势对东北的影响估计过高,第二路军对1938年东北形势急转直下的严重局面估计不足,对中东铁路沿线和道南的情况不甚清楚,所确定的西征计划与客观实际产生了距离。日伪军对西征部队进行追击堵截,抗联西征部队每天在数倍于己的敌人的包围之中拼命苦战。连续的战斗和恶劣的条件,使部队受到极大的损失。
其次,日伪统治秩序的建立,给西征造成严重困难。敌人在加紧“讨伐”抗联的同时,强迫实行“集团部落”的政策,破坏了抗日游击根据地,断绝了抗联部队和广大群众的联系。广大群众被迫归人大屯,在保甲制度的重压下动弹不得,抗联部队在敌人警戒交通,清剿山林的情况下,无法接近群众。集团部落政策的實施得逞,大大巩固了日伪统治秩序,给抗联的活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抗联队伍的发展壮大与人民群众的支援是分不开的,离开人民群众这个根本条件,抗联活动非但不能发展,队伍的生存都会发生问题。而二路军的西征正是在被迫离开群众的情况下进行的。第二路军西征所过之处是敌人已完成集团部落的地区。生活在大集团部落中的广大群众,由于地方党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被破坏,又慑于保甲连坐淫威,无法也不敢与西征军联系,更谈不上在给养上帮助西征军。
再次,西征部队的直接领导者们在初征时遭到困难就改变了吉东省和第二路军总部制定的具体行动计划,这就更便于敌人的围剿、追击。在极端困难的时候,参加西征部队的主要领导宋一夫叛逃,进一步影响了部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加重了西征部队的损失。远征部队缺乏坚强统一领导,向西远征没有达到恢复哈东旧区和打通与东南满抗日部队联系的目的,却造成了抗联第四军和第五军部队的严重损失。
最后,思想政治工作和统战工作的不足也是西征失败的原因之一。在频繁的战斗中,干部牺牲很难补充,因而无力对抗日联军中为数很多的统战队伍进行有效的改造,派不出强有力的军事、政治干部去协助实施,统战队伍一遇强敌或环境艰苦,便溃散逃跑,甚至叛变投敌。
抗联第二路军的西征历时5个多月,虽然最后失败了,但西征部队扰乱了敌人重点“围剿”抗日联军部队的计划,分散和牵制了敌人的兵力,攻袭了许多敌人的据点和“集团部落”,破坏了敌人的军事设施,使敌伪本已相对稳定了的殖民统治地区重新掀起抗日的波澜。特别是西征开始时,部队所到之处沉重地打击了敌人,并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的道理,使在敌人重压之下的人民群众,又一次看到光复祖国的希望。西征部队艰苦卓绝的斗争,李延平、王光宇等抗联指战员的血染征途,乌斯浑河畔“八女投江”的英雄壮举,作为抗联精神的具体展现,在人民群众中广为传颂。它曾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人民的斗志,也将继续鼓舞了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发奋图强,它是全世界热爱和平人民的共同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