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紧盯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通过强基础、补链条、提能级,积极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强区增长主引擎作用
2020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经信局全力“战疫情、促发展”,紧盯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通过强基础、补链条、提能级,积极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强区增长主引擎作用。
2020年1—11月,全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13.1亿元,增长11.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0.4亿元,增长11.8%;工业投资增长17.9%。前三季度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42.9亿元,增长14.3%。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获工信部五星级评价,“亩均论英雄”改革、数字经济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并入选2020—2022年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
夯实产业基础优势,紧抓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出台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软件名城建设组织实施116项研发项目,市区两级资助资金达4.4亿元。与浙江大学、华为共建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已投入资金3亿元。全区软件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杭州高新软件园在科技部火炬软件产业基地排名第2位,拥有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10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40家。承办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以“软件铸魂、数智转型”为主题积极展示“天堂软件”的硬核实力。
集聚发展智能制造供给产业。积极推动信息工程服务公司从分包商向数字化系统解决问题总包商转型发展,21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3家企业,数量省、市领先。强化数字赋能,打好制造业投资奖补政策组合拳,加快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全区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数实现倍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1%。
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芯火平台。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成功申报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推进建设EDA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期和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服务平台,面向整机应用,推进国产替代,已形成国内领先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立足芯片设计产业集聚优势,促进芯片制造业快速增长,引导电子信息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发展,2020年区内重点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产值均保持20%以上增长。加快重大芯片制造项目落地,补足产业化短板,如富芯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窗口指导,总投资400亿元,将助力杭州打造成为国家级模拟产业基地。
做大产业规模,紧抓数字安防等标志性产业链
持续打造标志性产业链。重点打造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标志性产业链,并助力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以第一序位中标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建设“中国视谷”新地标。探索数字安防产业新的增长点,疫情期间把海康、大华、宇视、大立等企业列为重点保障单位加快复工复产,支持企业快速研发红外热成像防疫产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奠定了全年工业良好开局。疫情平稳后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开拓创新业务,其视觉、芯片、存储、信创、智能家居等新业务保持指数级增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发挥龙头企业引擎作用。建立“五大系、三十强”企业联系服务机制,持续深化与大集团、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拥有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500强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级隐形冠军5家,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赛诺菲四系工业龙头产值增长14.2%,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68.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发挥了坚实的压舱石作用。同时积极抢抓科创板上市机遇,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累计拥有上市公司53家,其中工业企业25家,占比接近二分之一,实现了融资再投资再发展的良性循环。
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出台推动楼宇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引导园区提升服务能力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入园集聚发展,累计拥有省级小微企业园34家,其中国家级园区、平台6家,五星级小微园1家、四星级小微园5家,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8家。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优质小微园平台集聚了一批核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动了为之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全区已连续两年工业小升规企业超过30家,在规企业数年增长均超15%。
厚植产业发展后劲,紧抓创新资源要素集聚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源。引进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省鯤鹏生态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通过密集布局高端创新平台加快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近年已有13个项目中标国家核高基、高质量发展专项,实施13个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引导软件企业向硬件制造环节延伸,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认定国内首台套产品1项、省内首台套产品8项,数量全省领先。
充分保障企业发展空间。累计兑付工信专项资金9.5亿元,其中国家、省、市各级资金5.22亿元,区级资金4.28亿元。成立产业项目前期办、组建工业运行专班,紧紧围绕项目推进,强化项目速度意识,向体制机制改革要速度、要效率,2020年已有开工项目19个、供地项目3个、项目落点24个,其中工业项目占比达50%,比往年实现了翻一番。建立工业项目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奋力抓好项目落点、开工、入库、入统各个关键环节,全区工业投资自2020年9月起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比上年同期回升近40个百分点,有望实现五年倍增。
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制造业向空中、地下发展,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业综合体开发利用模式和企业项目联建模式,充分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发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作用,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全区A、B类工业企业占比超70%,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485.1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59.2万元/亩、单位建设用地GDP达170.4万元/亩,分列全省第1、2、3位,并入选成为全省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
2020年以来,杭州高新区(滨江)经信局全力“战疫情、促发展”,紧盯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通过强基础、补链条、提能级,积极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工业强区增长主引擎作用。
2020年1—11月,全区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613.1亿元,增长11.5%;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00.4亿元,增长11.8%;工业投资增长17.9%。前三季度实现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942.9亿元,增长14.3%。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获工信部五星级评价,“亩均论英雄”改革、数字经济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并入选2020—2022年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创建名单。
夯实产业基础优势,紧抓集成电路和软件产业
打造全国数字经济最强区。出台数字经济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围绕软件名城建设组织实施116项研发项目,市区两级资助资金达4.4亿元。与浙江大学、华为共建浙江省鲲鹏生态创新中心,已投入资金3亿元。全区软件产业规模突破4000亿元,杭州高新软件园在科技部火炬软件产业基地排名第2位,拥有国家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竞争力百强企业10家、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40家。承办第二十四届中国国际软件博览会,以“软件铸魂、数智转型”为主题积极展示“天堂软件”的硬核实力。
集聚发展智能制造供给产业。积极推动信息工程服务公司从分包商向数字化系统解决问题总包商转型发展,21家企业入选省级工业信息工程服务机构资源池。加快发展工业互联网,新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5个、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项目3家企业,数量省、市领先。强化数字赋能,打好制造业投资奖补政策组合拳,加快推动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向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全区技术改造项目备案数实现倍增,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改造覆盖率达到91%。
加快建设杭州国家芯火平台。出台集成电路产业专项政策,成功申报工信部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项目,推进建设EDA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二期和集成电路设计与测试服务平台,面向整机应用,推进国产替代,已形成国内领先的“芯片—软件—整机—系统—信息服务”的产业生态体系。同时立足芯片设计产业集聚优势,促进芯片制造业快速增长,引导电子信息制造向价值链高端发展,2020年区内重点集成电路制造企业产值均保持20%以上增长。加快重大芯片制造项目落地,补足产业化短板,如富芯12英寸模拟集成电路芯片生产线项目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窗口指导,总投资400亿元,将助力杭州打造成为国家级模拟产业基地。
做大产业规模,紧抓数字安防等标志性产业链
持续打造标志性产业链。重点打造数字安防、网络通信、生物医药三大千亿级、标志性产业链,并助力杭州数字安防产业集群以第一序位中标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建设“中国视谷”新地标。探索数字安防产业新的增长点,疫情期间把海康、大华、宇视、大立等企业列为重点保障单位加快复工复产,支持企业快速研发红外热成像防疫产品,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奠定了全年工业良好开局。疫情平稳后继续支持重点企业开拓创新业务,其视觉、芯片、存储、信创、智能家居等新业务保持指数级增长,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发挥龙头企业引擎作用。建立“五大系、三十强”企业联系服务机制,持续深化与大集团、大企业的战略合作,拥有世界500强企业2家、中国500强企业5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2家、省级隐形冠军5家,海康威视、新华三、大华、赛诺菲四系工业龙头产值增长14.2%,总量占全区规上工业总产值68.2%,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发挥了坚实的压舱石作用。同时积极抢抓科创板上市机遇,大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累计拥有上市公司53家,其中工业企业25家,占比接近二分之一,实现了融资再投资再发展的良性循环。
引导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出台推动楼宇经济发展的专项政策,引导园区提升服务能力和数字化管理水平,推动中小企业入园集聚发展,累计拥有省级小微企业园34家,其中国家级园区、平台6家,五星级小微园1家、四星级小微园5家,数字化示范小微企业园8家。依托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和优质小微园平台集聚了一批核心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带动了为之配套服务的中小企业健康良性发展,全区已连续两年工业小升规企业超过30家,在规企业数年增长均超15%。
厚植产业发展后劲,紧抓创新资源要素集聚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源。引进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浙江省鯤鹏生态创新中心、浙江大学滨江研究院、杭州中科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杭州长光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通过密集布局高端创新平台加快提升基础研究能力,近年已有13个项目中标国家核高基、高质量发展专项,实施13个省级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占全省的五分之一。引导软件企业向硬件制造环节延伸,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认定国内首台套产品1项、省内首台套产品8项,数量全省领先。
充分保障企业发展空间。累计兑付工信专项资金9.5亿元,其中国家、省、市各级资金5.22亿元,区级资金4.28亿元。成立产业项目前期办、组建工业运行专班,紧紧围绕项目推进,强化项目速度意识,向体制机制改革要速度、要效率,2020年已有开工项目19个、供地项目3个、项目落点24个,其中工业项目占比达50%,比往年实现了翻一番。建立工业项目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奋力抓好项目落点、开工、入库、入统各个关键环节,全区工业投资自2020年9月起连续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比上年同期回升近40个百分点,有望实现五年倍增。
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快制造业向空中、地下发展,探索节约集约用地的工业综合体开发利用模式和企业项目联建模式,充分实现土地高效利用。发挥亩均效益综合评价作用,推动要素资源向优质企业集聚,全区A、B类工业企业占比超70%,规上工业亩均增加值达1485.1万元/亩、规上工业亩均税收259.2万元/亩、单位建设用地GDP达170.4万元/亩,分列全省第1、2、3位,并入选成为全省高新区亩均效益领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