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永远在路上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zhw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识李一冰是在2017年,在连云港市组建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成立大会之前,我在江苏省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贺珍珠会长的引荐下,去办公室找李一冰,想请她亲临我们协会成立现场。在见到她之前,我就听体育界的友人谈论过她,大家都一致认为,李一冰是一位求真务实的人,她不慕虚荣,脚踏实地,敬业乐业,友人们对这位体育界女领导的评价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此前我和李一冰除了因工作有过几次电话联络外,还没有更多交往,揣摩着一个江苏省体育总会的秘书长,必定该是个体魄健壮的运动员吧。见到她时我才发觉自己的判断错了,李一冰个子高挑,一双眼睛明亮清澈,显得特别精神,充满着活力。后来我才知道,李一冰出自体育世家,还曾是2008北京奥运会的火炬传递者,难怪气质出众。她见我们进来,忙为我们沏茶,热情温暖。
  听了我的来意后,她歉意地笑着说:“实在不好意思,你们的活动和另外一个活动时间上有冲突,我去不了,只能提前祝你們成立大会圆满成功了。”她的话很短却很真诚,没有套话官话,不会让人有丝毫不舒服。我知道作为省体育总会秘书长,工作必然是千头万绪、辛苦而又繁杂的,可她身上却丝毫看不出厌倦和敷衍,那种务实、坦率的工作态度让人叹服。
  她笑着对我说:“我俩都是协会秘书长,协会工作比较琐碎,而且很清贫,往往会出力不讨好,有时要厚脸皮,有时要受委屈,但社会组织工作更能锻炼人,我们要谨慎对待容易的事情,慎重处理细小的事情,对待任何一项工作,都要做到不敷衍,不偷懒,不应付,坚持认认真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她的一席话,让我受益匪浅,很受启发。岗位不在高低,但对待每一个岗位,我们都要兢兢业业,全力以赴,不摆花架子,不做表面文章,在推进各项工作时更好地把握规律性、增强主动性、减少盲目性、克服片面性,要勇于创新,奋力开拓,敢为人先,只要是有利于事业发展,就大胆试、大胆闯、大胆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她的支持和关心下,连云港市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成立之后,成绩斐然。在全国广场舞行业流传着这么一句顺口溜:“全国广场舞看江苏,江苏看连云港。” 我听了这话,虽有些汗颜,但也很自豪,当然也会觉得压力更大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和李一冰联系渐渐多了,她经常会在我朋友圈里为我点赞,有时也会在微信上聊聊当下的工作,感觉甚好。相同的感悟,让我们成了心灵相通的朋友,那种感觉很亲近,好像她是我失散多年的知己。
  李一冰是一位很会工作的人,她善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善于找到攻坚破难的好措施,许多棘手的问题她都可以举重若轻、轻松应对。
  前年国庆长假的一天,我和省协会的一位领导就协会开展一项评比达标活动产生了分歧。我当时有些激动,准备向李一冰汇报此事,有人提醒我,这位领导和李一冰关系非常好,不要自找没趣。友人的提醒多少在我心里引起一些涟漪,我考虑再三,下决心还是要将此事向李一冰报告,不能让乱作为的现象蔓延。
  没想到我在电话里滔滔不绝和李一冰讲了一个多小时,她都没有打断我的叙述,静静地听着,等我讲完后,她才语气诚恳地对我说:“蒯秘书长,我马上了解一下,如确有此事立即让他们停止。谢谢秘书长对我们工作的支持,这个错误,不归他们,归我,是我没有将国家有关政策向他们解读透。”当天下午,我就看到了这个协会发来的通知,将原先在全省范围开展的评比活动改为在协会范围内开展评比。这就是李一冰的工作作风,雷厉风行,不护短,有担当。
  工作中的李一冰是一位脚踏实地的实干家,生活中的她却是个非常有情趣的人。工作之余她喜欢读书,也会动动笔写自己心里的话,曾经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她写的一篇《怀念妈妈》的散文,特别有新意,文章撇开了一般描写母女亲情的传统模式,以开阔的视野,在平实的叙述中,层层铺叙表现出母亲的坚韧、勤劳、朴实与伟大,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母亲的由衷尊敬与感恩,把那种对生命载体——母亲的亲情,上升为对生命本体的珍惜、尊重与热爱,读来意蕴深远。我喜欢她的文字。
  2019年8月的一天,李一冰在省广场健身舞运动协会贺珍珠会长陪同下来到连云港调研。这一天,她们连续跑了三个城市,连中饭都是在车上吃,到连云港时已经是下午5点了,可李一冰不顾一路疲惫,立即召开了调研会议。我把近几年我市广场舞协会发展情况向她汇报,她听得很认真,对我们协会的工作给予了肯定,也提出要求。随后,她还动员参会人员给省体总的工作提提意见和建议。
  我坐的位置和她很近,感觉她的声音虽轻柔和缓,言语却条条在理,带着强大的自信,如温婉流淌的溪流慢慢滋润着你,感染着你,让你不由自主地信服她,信赖她。会议结束后,我们再三挽留她们一行,可李一冰笑着婉拒了:“谢谢,不用了,我们连夜赶路,这样不影响明天上午的调研活动,要是住这,明天上午赶路还要半天时间,大家都是熟人,各忙各的,不用客气!”说完,和我们一一握手道别,登车离去。
  成功的人都是特别努力的,望着远去的汽车渐渐隐于夜色中,我特别感慨:江苏省体育总会之所以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离不开这位秘书长的努力。她好像永远不知道疲倦,永远匆匆在路上。
  蒯天:江苏省作家协会理事、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理事、江苏华夏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宿迁泽达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中国散文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散文学会执行会长。曾荣获四次中国戏剧文学奖、首届中国戏剧文化奖、全国冰心散文奖等奖项。
  编辑 木木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企龙山下一汪水,未名。但不能称之“未名湖”,未名湖也是个堂皇的名字。我暂呼其“待名湖”。  我曾暗攥拳头要找一个谁也没见过、没听说过的野湖,不管浑浊还是清澈,只要我拍拍它的肩膀,它就听我的安排。妻子说,做梦吧,深圳水这么多,哪个没主?脸盆大的一摊水都有人管。  想想也是。  而这个待名湖,知道的人不多。  该湖面积目测不会超过一千平方米。绕湖一周,慢走也就十分钟。农耕时代,村村可见这般水坑,没人管
期刊
在我小学和中学时代,每当放了暑假,就有许多百无聊赖的日子。这样的日子,远离了教室和老师,稀奇古怪的梦野蛮生长。我像一匹野马,在翠绿的草地里,尥蹶子,摇尾巴,吃吃草,幸福无比。  挑猪草,粘知了,下河游泳,上树掏鸟窝……累了,热了,我就躺在树荫下或河坎上睡觉,且睡得极深。此时,我与自然之间的藩篱被拆除,我成为自然的一分子。松软的大地是源源产生美梦的新床,阳光是上帝丢落的被子。野地里的空气不断流动,裹
期刊
1  仿佛被一只手攥了,水声突然就瘦了,山谷瞬间空灵。  游人也似乎读懂了季节,为了避免与草木撞色,大红的风衣就显得格外抢眼。  越来越多的摄影者,携着长枪,携着短炮,以立、以蹲、以卧,只为那令人心动的一瞥回眸。  山色斑斓,让时间越发有了韵味。  云彩升高,让天空的胸怀更加宽阔。  雁阵成行,每一声里都带着草木的咏叹。  疏影。像一只被点燃的爆竹,在我的脑海中炸响,清癯、精致、悠然、惊艳。  秋
期刊
父亲一辈子为灯笼活着。  1937年元宵节,在挂满灯笼的夜晚,父亲降临这个世界。父亲呱呱坠地的时候,爷爷正在堂屋里头扎灯笼。奶奶说,你给娃取个名儿吧。爷爷脱口而出,就叫“灯笼”。从此,街坊邻居都管父亲叫灯笼,这个小名儿挺响亮。  父亲七八岁的时候,爷爷手把手教他扎灯笼。爷爷说,扎好一个灯笼大致有6道工序:选材备料,扎骨架,糊纸,纸张处理,配色,搭配装饰。  父亲聪明伶俐,很快就熟记了选材备料的五件
期刊
姓名,人的代号而已。不过,出现在证件、文本乃至纸条上的时候,姓名指代的往往是活生生的人。关涉到人,姓名就有了权利,就有了情感。  说几个真实的故事吧。  父亲过世后,老家朋友大江把八旬母亲从村里接到自己身边生活。吃喝穿用,一切都不用她开支。老母亲也有一点收入:粮食补贴、养老金和高龄津贴。一般春节前,妹妹都要带母亲去银行取現一回,然后与上年的存款合并,再存。每次存钱回来,老母亲会兴奋地告诉大江单子上
期刊
纷纷扬扬的大雪,背着行囊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行囊里,装满了丰厚的问候和祝福。  她步履轻盈,生怕惊扰了父老乡亲的睡眠。正是深夜,人们梦境的触须仍然恋恋不舍、盘根错节地深入到秋天的田野里。阳光浓烈,闪着金子般的光芒。庄稼如分娩的母亲,小心地把孩子交给来来往往的车辆和村庄的粮仓。  这些,仅仅是父老乡亲舍不得转身离开的梦。真实的境况是,在秋末和初冬,田野凋敝,万物萧瑟,西北风把美丽和丰饶全部带走,只剩
期刊
西伯利亚的风,吹过沙漠、海洋和城市,吹进乡村。西伯利亚远吗?不知道。只晓得,风势不可挡从遥远而来,枝杈间飒飒作响,刮到脸上生疼,把冬至的太阳吹成黄绵袄子。  我们斜背着书包,奔跑在放学路上。早上出门前,长辈们再三叮嘱,今天冬至烧纸磕头,放学就家来呀。  巷子里,家家户户木门敞开,大白天堂屋亮着灯。嗅嗅空气,烧纸的烟火味夹杂着红烧肉的味道。在我的记忆里,冬至不是节气,而是个节日。孩童嘴馋,对有关吃的
期刊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生活在鱼米之乡,鱼虾成了我们的日常小菜。由于在童年特别喜欢吃鲫鱼,还喜欢钓鲫鱼,因此与鲫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我总祈望远离尘嚣,去乡下租一间房,种几亩地,过上世外桃源般的日子。然而人事丛脞,根本不能如愿。好在我的旧友老张回到了乡下,过上了与世无争的快乐生活。有时,他会叫上我去那里住上几天。他每次总是说:“嘿,伙计,我门前塘里面的鲫鱼又长肥了!”只要听到这句话,我便来了兴致,
期刊
夏天的时候,常常下大雨,妻子听见外面噼噼啪啪的雨点声,会大声对我说,又下大了!又下大了!我不动声色,眼睛朝她一抬,责怪道,就大惊小怪的。然后接着说,不能说,我们家不能说“下大”!  此时,我便想起小时候,每逢下这样的大雨,我和弟弟从外面跑回家,也会大惊小怪地对着在门口做针线的母亲大呼小叫,下大了!下大了!  母亲会抬起头来,轻轻地嗔怪,哎——,不能说“下大”,要说“箍头阵”。“哎”字拖着长长的音,
期刊
1  平凡的是时间,不平凡的是在手工里找到安顿生活和心灵的追求。周瑜敏在当地算不上是紫砂界最有才华的,也不是技巧最出众的,但他却是这个行业最不可少的那类人。他像吹过南街的一阵风,给行业带来活力,给人提供情绪价值。在江苏宜兴丁蜀镇上,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理念来传播紫砂文化的人。他指导女儿拍摄的短视频《紫砂文化之旅》,在网络上引起一股紫砂热,吸引了众多年轻人关注起紫砂。  周瑜敏从小家住江南的茗岭山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