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关键字 战略 2009年第9期
这本书也许要流行。因为它试图回答一个颇为流行的问题,这就是一度有 “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究竟还能不能持续?在娓娓道来、明快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也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担忧:处于“微笑曲线”最低端的中国制造业,赚到的只不过是很微薄的苦力钱,付出的却是过度开发环境、资源的不可逆转的巨大代价,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怎能维系持续的辉煌?
比较不同的,是本书为难以为继的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作者的核心主张,不是眼睛向内关门刺激内需,而是继续开放。不过要改变开放的重点,从前30年的 “引进”转为“向外”。不要误解,本书的“向外”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一时颇为流行的“到华尔街抄底论”,而是主张向外产业投资,利用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收购那些“中国制造” 的薄弱环节,在全球舞台上沿着那条“微笑产业链”提升中国经济的含金量。
更为不同的,是作者对自己心仪的 “向外战略”,绝没有停留在阐释意义、预估收益的幼稚阶段。相反,本书分章细说中国的企业界一旦走上“向外”之路,可能遭遇重重的困难,甚至跌落某种陷阱。这说明作者对自己的主张煞是认真,知而言、言为行—— 他分明是老老实实地告诉实业家,唯有切实解决“向外产业投资”过程中的种种难题,中国企业才真正走得出去。
试问:一本书提出的问题流行,反映的情绪也流行,就是答案与论证答案的风格较为独特,这样的书能不引起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吗?我自己的经验是,拿到本书就可以很快地翻读下去——没有眼花缭乱的数字与图表,没有艰深晦涩的术语,更没有复杂的理论逻辑,加之作者的文字浅白,无论你同意不同意,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么。
读来略有保留的地方,共两处。其一就是那条著名的“微笑曲线”,从低端向上升要讲条件。我算多少知道一点中国农村实情的,几十年国家工业化把数亿农民挡在了城市和现代工业的大门之外,劳力数量惊人庞大,而教育、技术训练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允许由农转工,当然不可能一步登天。几年前我为文写过的一句俗话: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只要务工收入的最低点高于务农收入的最高点,人们就挡也挡不住地涌向工业。仅此一点,内地与发明了那条“微笑曲线”的宝岛台湾,情形就有不小的差距—— 20世纪90年代两次访问,使我知道那里工农业收入的差距远比内地的小。要谨慎了:倘若过于急切的产业升级把数亿农民工甩出工业曲线,搞得工不成、农不就,中国经济就不只是面临笑不长久的远虑,还会有立刻要哭出来的近忧。
其二,“走出去”收购国际品牌、商业网路、关键技术和管理专才,对中国皆有帮助。不过,考虑到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我们对“走出去”战略的效果估计也要留有充分余地,除非其他国家有胆放宽对中国人的移民限制—— 劳力市场的保护主义是也。道理简单,只要 “走出去的投资”尚不能把数亿劳力全部带向全球市场的产业升级,中国就必须考虑平行的,包括刺激内需在内的、多样化的解决问题之道。
这当然不是要商榷本书的核心主张。中国拥有如此巨量的外汇储备,除了越买越担心地大手购买美国国债,也总要试试其他趋利避害的办法。其中,资源性投资有意义,产业并购更重要。这些都没有问题。我只是希望作者考虑中国未来奉行外向、向内更为平衡战略的可能性,并在本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对外产业投资与发展内需的关系。
是为序。
周其仁
《中国流》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
这本书也许要流行。因为它试图回答一个颇为流行的问题,这就是一度有 “世界工厂”之称的中国,其经济高速增长的模式究竟还能不能持续?在娓娓道来、明快叙述的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也是一种颇为流行的担忧:处于“微笑曲线”最低端的中国制造业,赚到的只不过是很微薄的苦力钱,付出的却是过度开发环境、资源的不可逆转的巨大代价,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中国经济怎能维系持续的辉煌?
比较不同的,是本书为难以为继的中国经济开出的“药方”。作者的核心主张,不是眼睛向内关门刺激内需,而是继续开放。不过要改变开放的重点,从前30年的 “引进”转为“向外”。不要误解,本书的“向外”并不是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一时颇为流行的“到华尔街抄底论”,而是主张向外产业投资,利用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收购那些“中国制造” 的薄弱环节,在全球舞台上沿着那条“微笑产业链”提升中国经济的含金量。
更为不同的,是作者对自己心仪的 “向外战略”,绝没有停留在阐释意义、预估收益的幼稚阶段。相反,本书分章细说中国的企业界一旦走上“向外”之路,可能遭遇重重的困难,甚至跌落某种陷阱。这说明作者对自己的主张煞是认真,知而言、言为行—— 他分明是老老实实地告诉实业家,唯有切实解决“向外产业投资”过程中的种种难题,中国企业才真正走得出去。
试问:一本书提出的问题流行,反映的情绪也流行,就是答案与论证答案的风格较为独特,这样的书能不引起读者更大的阅读兴趣吗?我自己的经验是,拿到本书就可以很快地翻读下去——没有眼花缭乱的数字与图表,没有艰深晦涩的术语,更没有复杂的理论逻辑,加之作者的文字浅白,无论你同意不同意,都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作者的想法是什么。
读来略有保留的地方,共两处。其一就是那条著名的“微笑曲线”,从低端向上升要讲条件。我算多少知道一点中国农村实情的,几十年国家工业化把数亿农民挡在了城市和现代工业的大门之外,劳力数量惊人庞大,而教育、技术训练严重不足,改革开放后允许由农转工,当然不可能一步登天。几年前我为文写过的一句俗话: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只要务工收入的最低点高于务农收入的最高点,人们就挡也挡不住地涌向工业。仅此一点,内地与发明了那条“微笑曲线”的宝岛台湾,情形就有不小的差距—— 20世纪90年代两次访问,使我知道那里工农业收入的差距远比内地的小。要谨慎了:倘若过于急切的产业升级把数亿农民工甩出工业曲线,搞得工不成、农不就,中国经济就不只是面临笑不长久的远虑,还会有立刻要哭出来的近忧。
其二,“走出去”收购国际品牌、商业网路、关键技术和管理专才,对中国皆有帮助。不过,考虑到庞大的农民工队伍,我们对“走出去”战略的效果估计也要留有充分余地,除非其他国家有胆放宽对中国人的移民限制—— 劳力市场的保护主义是也。道理简单,只要 “走出去的投资”尚不能把数亿劳力全部带向全球市场的产业升级,中国就必须考虑平行的,包括刺激内需在内的、多样化的解决问题之道。
这当然不是要商榷本书的核心主张。中国拥有如此巨量的外汇储备,除了越买越担心地大手购买美国国债,也总要试试其他趋利避害的办法。其中,资源性投资有意义,产业并购更重要。这些都没有问题。我只是希望作者考虑中国未来奉行外向、向内更为平衡战略的可能性,并在本书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对外产业投资与发展内需的关系。
是为序。
周其仁
《中国流》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9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