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令人担忧,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素质,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日益边缘化”以及“观望多,践行少,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本文探析了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解读了构建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 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 ;现状;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1-0034-02
“立德树人,文化为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在2014年制定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和切实可行的实践举措,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第一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覆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重技能,轻素质,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日益边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然而一直以来,高职高专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标准依然是不太合时宜的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也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对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标准的片面理解,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其现状是“重技能,轻素质”,传统文化教育日益边缘化甚至严重地缺失,导致高职高专院校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下滑,偏离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下行压力很大,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观望多,践行少,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但是现实却是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基本情况是观望多,践行少,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其中主要问题是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各自为战”“各说各话”,没有现成体系和合力。只有构建好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评价体系等,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 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一)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必须对本民族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然后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并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因此,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加以重视和强化,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对学生进行熏陶,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建设相结合 ,切实纠正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的倾向,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在未来的高职院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是其内涵本身的必然要求
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关研究者还有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的传统文化特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讲,“传统”一词,则强调了文化是在历史上创造、积淀、传承的,既包括在历史上存在了较长一段时间、现已失传的文化,也包括传承至今、依然有生命力的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既包含国学、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在内的各种教育,还特指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因此,从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阐释中我们不難发现,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博的:既有纵横有象的书法艺术、特立独行的国画艺术、刚柔相济的古典舞蹈、韵味悠长的古典音乐,又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充满智慧的时令节气、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典雅娟秀的古典家具,等等,因此,要想培养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然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重大利好,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时不我待了。
(三)构建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指对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课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使之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其必然性可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来解读。
1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 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确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即具体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所说,“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全世界越来越融为一体,地方化、个人化的课程体系逐渐被消解。但是,世界的一体化,也正在于各民族的多样化,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构建较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才能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学”的问题,传统文化学习与其它学科的知识学习不同,它的核心是感悟和践行,只有感悟、践行、亲证了,才能体悟出传统文化的奥妙。正如《礼记》所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能够“叩启真的心窗,探寻善的家园,追求美的境界,觉悟创的人生”,最终培养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行稳致远。
2 从现实需求角度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各地影响和普及日益增强,从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顶层设计到地方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涌现,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文化试题比重逐年上升,在很多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占到10%~20%,我们不难发现广大教学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师生、家长等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在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推广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却一直处在观望者和落伍者的位置。普遍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存在着困惑,因此我们要力争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为高职高专的传统文化教育确立规范,提供指导,就必须做到“三提高”: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二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三是要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學生传统文化从教水平和技能,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路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随着对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践行不断强化和深入,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必将更加科学系统,教学方式将更加生动活泼,相信未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会风生水起,清水涓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 中国教育报,2014-04-02 .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R]. 北京: 新华社,2017-02-09.
[3]刘仲林 中华文化人生亲证[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海珍.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J]. 新西部,2017(09).
(责任编辑:张宏玉)
[关键词] 高职高专;传统文化教育 ;现状;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9) 11-0034-02
“立德树人,文化为先”,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在2014年制定颁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南和切实可行的实践举措,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第一次就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系统的意见,其中特别强调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全方位”和“全覆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然而,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重技能,轻素质,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日益边缘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养全面协调发展,要求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复合人才。然而一直以来,高职高专教育所确立的评价标准依然是不太合时宜的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这也与新时代人才培养需求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由于对高职高专教育评价标准的片面理解,一些高职院校忽视传统文化教育,其现状是“重技能,轻素质”,传统文化教育日益边缘化甚至严重地缺失,导致高职高专院校人文教育薄弱,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下滑,偏离了高职院校“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率下行压力很大,因此,在高职高专院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构建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提高学生文化素质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观望多,践行少,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尚未形成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特别强调“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面。面向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建设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品视频公开课,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科建设”“在高等学校统一推广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中国文化概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地方课程需要编写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组织知名专家编写多层次、成系列的普及读物。”但是现实却是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基本情况是观望多,践行少,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 、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其中主要问题是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还没有形成,“各自为战”“各说各话”,没有现成体系和合力。只有构建好统一的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实施方案、评价体系等,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 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一) 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必须对本民族的文化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然后才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可以说,高职高专院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资源 ,并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历史智慧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方略。因此,当前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必须要结合新时代特点加以重视和强化,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从思想上和精神上对学生进行熏陶,并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高职高专院校的文化建设相结合 ,切实纠正忽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内涵建设的倾向,只有这样,学校才能在未来的高职院校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是其内涵本身的必然要求
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有关研究者还有一些争议,但一般认为的传统文化特指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内涵博大精深的文化。从广义的角度讲,“传统”一词,则强调了文化是在历史上创造、积淀、传承的,既包括在历史上存在了较长一段时间、现已失传的文化,也包括传承至今、依然有生命力的文化;从狭义的角度讲,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既包含国学、书法、绘画、戏曲、剪纸等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在内的各种教育,还特指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等方面。因此,从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涵阐释中我们不難发现,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是非常广博的:既有纵横有象的书法艺术、特立独行的国画艺术、刚柔相济的古典舞蹈、韵味悠长的古典音乐,又有绚丽多彩的民间艺术、充满智慧的时令节气、美轮美奂的古典建筑、典雅娟秀的古典家具,等等,因此,要想培养真正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高职高专院校进行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已然是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重大利好,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已是大势所趋,时不我待了。
(三)构建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 《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认为“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的教育价值理念指导下,将课程的各个构成要素加以排列组合,使各个课程要素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课程体系是实现培养目标的载体,是保障和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课程体系主要由特定的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方式所组成,其中课程观起着主宰作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课程体系构建主要是指对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课程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科学的设计,使之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实际,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学习,其必然性可从理论和现实两个方面来解读。
1 从理论研究的角度来说, 高职高专院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主要包括确立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即具体解决“学什么”和“怎么学”的问题。正如北京师范大学徐勇教授所说,“在全球化思潮的影响下,全世界越来越融为一体,地方化、个人化的课程体系逐渐被消解。但是,世界的一体化,也正在于各民族的多样化,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因此,对于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来说,构建较为完善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势在必行,才能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至于“怎么学”的问题,传统文化学习与其它学科的知识学习不同,它的核心是感悟和践行,只有感悟、践行、亲证了,才能体悟出传统文化的奥妙。正如《礼记》所说,“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学生能够“叩启真的心窗,探寻善的家园,追求美的境界,觉悟创的人生”,最终培养出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创新和行稳致远。
2 从现实需求角度来说,传统文化教育在全国各地影响和普及日益增强,从国家层面的大政方针、顶层设计到地方各类传统文化教育机构的涌现,中考高考语文试卷中的传统文化试题比重逐年上升,在很多省市的中考试卷中占到10%~20%,我们不难发现广大教学一线的教育管理者、师生、家长等越来越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在利用各种途径和方式积极推广和参与传统文化教育,然而在这个过程中,高职高专院校却一直处在观望者和落伍者的位置。普遍对“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存在着困惑,因此我们要力争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为高职高专的传统文化教育确立规范,提供指导,就必须做到“三提高”:一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质,二是要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三是要提高大学的文化品位。只有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升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同时提高學生传统文化从教水平和技能,进一步拓宽毕业生的就业路径。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新时代,新挑战,新机遇。随着对高职高专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和践行不断强化和深入,高职高专院校的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必将更加科学系统,教学方式将更加生动活泼,相信未来的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也一定会风生水起,清水涓涓。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 中国教育报,2014-04-02 .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 [R]. 北京: 新华社,2017-02-09.
[3]刘仲林 中华文化人生亲证[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4]刘海珍.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意义[J]. 新西部,2017(09).
(责任编辑:张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