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转移趋势与对策

来源 :中国物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iuytrewq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际产业转移是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多种方式,将产业(早期主要是制造业或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从而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的现象。区域产业选择是指一个经济区域(如经济开发区)在规划发展或产业调整过程中对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的安排和部署。对经济开发区来说,研究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趋势,做好区域产业规划,是一个值得重视的课题。
  


  
  历史和现状
  
  迄今为止,历史上发生了5次大规模的国际产业转移,其中最近的一次就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制造业向中国转移,由此中国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全球制造业基地。移出国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和市场的国际性扩张需求是促使发达国家产业向外转移的内在动因,而移入国的成本优势和庞大市场则是产业转入的根本动力。这里的成本优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劳动力成本,又包括土地等资源的成本,还包括税收等综合性的商务成本等等。
  长期以来,国际产业转移主要发生在制造业领域,但其内涵发生着不断变化。从资源密集度来看,产业转移从早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过渡到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到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从附加值来看,由低附加值产业(如纺织业)发展到高附加值产业(如集成电路制造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从劳动密集型的纺织化纤业,到资本密集型的钢铁、造船、炼化行业,再到兼具资本、技术密集型的汽车、机械、电器制造业,直到目前的技术密集型的微电子和信息技术制造业。
  一直以来,外商直接投资是中国接收国际产业转移的最主要方式。与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状况相对应,中国吸收国际产业转移也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特别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幅员辽阔的中西部地区只占外商直接投资的15%左右。这一发展状况客观上形成了东西部的产业梯度差,并给我国东西部的进一步产业升级带来了可能和机会。
  
  产业转移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只是不同的时期在不同区域之间转移,不同的时期转移的内容不同。未来一段时间内,国际产业转移将呈现如下的发展趋势:
  国际产业转移将延续结构高度化的趋势。这里的结构高度化指的是产业结构不断提升的意思。今后,向中国东部地区转移的制造业将主要集中在高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高加工度的“三高”行业,而不再像过去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这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东部地区本身产业结构升级的需要,另一方面,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传统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丧失,因此,未来几年,我国将出现传统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而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有利景象。
  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投资将成为国际产业转移的新热点。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同样,伴随着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地位的形成和发展,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和国际物流相关的服务业的外商投资也越来越多。以上海为例,2005年,上海第三产业吸收外资合同金额73.1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0.2%,占全市外商直接投资合同金额的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2.9%。与需要耗费大量土地、能源的制造业相比,现代服务业具有智力要素密集度高、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少等特点,因此发展第三产业是中国经济发达地区下一轮经济增长的必然选择。上海“四个中心”(国际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定位就反映了这样的发展趋势,也为上海承接服务业转移做出了总体的规划。
  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势。过去的国际产业转移往往只是发生在处于产业核心地位的跨国公司,以汽车行业为例,上海大众初创时,其零部件大量依靠进口,然后再逐步实现国产化。而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则有所不同,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趋向很明显。如以上海-苏州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形成台湾信息产业的投资集聚区,其中苏州已经形成以明基电脑、全友电脑和华宇电脑为核心的IT产业群,建立起鼠标、彩显、液晶显示器、超微半导体等多个大规模生产基地。研发、制造、服务的一体化联动将是未来国际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会有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基于降低成本、贴近市场等方面的考虑,将其研发、物流等非制造环节也转移到中国来。这一趋势对于我国各类开发区做好区域产业规划和招商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值得认真研究。
  


  跨国公司成为国际产业转移主体的趋势更加明显,投资方式多样化。2005年,跨国公司占据了全世界40%的生产和90%的国际投资,国际技术贸易的60%、国际技术转让的80%、科研开发的90%也是在跨国公司之间进行的。毋庸讳言,这一趋势是经济全球化的必然结果。在经济全球化的驱动下,跨国公司往往有着强烈的扩张欲望,而且跨国公司产业转移的投资方式呈现多样化的特点,直接投资已不再是惟一的投资方式,跨国并购等方式的比重将越来越大。根据这一特点,上海近年来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并取得成效,至2005年底,上海集聚了跨国公司的地区总部133家、投资性公司136家和研发中心177家。上海的总部经济不仅促进了上海的发展,而且对全国其他地方吸收外商投资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产生了辐射作用。
  
  区域产业对策
  
  区域产业选择本质上就是选择性的招商工作,也就是本区域发展什么产业,选择什么产业的投资商入驻等问题。我国的一些开发区,由于缺乏招商的产业规划,被动性招商,“捡到篮里就是菜”,导致开发区缺乏特色,不能发挥区位优势,不能形成产业生态系统,最终开发区土地资源消耗殆尽,但总体上缺乏持续发展能力。现在,越来越多的开发区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并就区域产业定位和产业规划聘请专业咨询公司开展专题研究。
  区域产业选择是一个综合性的课题,其影响因素很多,至少包括政策环境、区位环境、竞争环境和产业环境等因素。在产业环境中,国际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是影响区域产业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新一轮的国际产业转移浪潮,开发区应该采取积极的对策,做好区域产业发展规划。
  在产业选择上,突出高技术密集、高附加值和高加工度,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完成了第一轮的经济发展。在新一轮经济发展的产业选择上,东部沿海地区应该具备更高的眼光,在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不能采取盲目接受的态度,要有所为有所不为,要选择转移产业中的优质资本,提高转入门槛,以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为目标。
  例如,上海某开发区在综合研究基础上选择先进制造业作为招商的重点之一,但为了进一步明确先进制造业的内涵,该开发区聘请了专业咨询机构,建立先进制造业的评价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候选产业进行深入研究,加强招商工作的指导性和针对性。
  结合区位优势,重视承接国际服务业的转移。最近,我们为上海某港口型开发区进行了产业转型的咨询。在综合考虑政策环境、竞争环境和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等因素基础上,特别关注其临港的区位优势,制定出大力发展国际物流业和国际贸易业的产业转型方案,得到了客户的充分肯定。
  国际服务业的转移包括项目外包、跨国公司业务离岸化和外商直接投资等多种形式,它也被称作“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如许多跨国公司将非核心的服务环节:如后勤、财务、呼叫中心、研究开发、软件设计、经营管理、金融财务分析、办公支持、售后服务等,外化为一个投资项目或专业服务公司后再外包出去。各类开发区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做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
  


  针对组团化、产业链整体转移的特点,加强主动招商,在细分领域形成产业集聚。产业链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已经取代项目招商,逐渐成为新的招商方式。如青岛提出,以大项目招商为中心,根据“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方向,重点进行产业集群招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资源调配,普遍需要以最低成本将非核心业务就近外包出去,这就使跨国公司的固定供应商选择跟随核心企业向目标国转移,这样也就形成了产业链整体的转移。
  而且,主动性的产业集群招商有利于区域形成选择性的产业生态系统,提高区域产业的稳定性,保障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在招商政策上,应从财税、土地价格优惠转向重视综合投资环境的改善。过去,优惠的税收政策、低廉的土地批租价格成为各地吸引外商投资的竞争手段,甚至在一些地方出现了恶性竞争,损失了大量的公共资源。近年来,随着一些沿海开发区土地资源变得紧张,这种简单、低层次竞争所带来的欠缺持续发展能力等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现在,越来越多的地区意识到进行招商政策调整的必要性,并逐步从过去强调财税优惠招商转向重视综合投资环境的改善,从而提高区域的竞争力。
  事实证明,过分的财税优惠政策不仅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也容易导致投资企业的决策系统失衡,最终影响企业的长远发展。例如,过低的综合商业成本有可能使得跨国公司放松对所转移产业的技术先进性要求,比如,放松对工艺能耗指标等成本的控制,最终损害区域发展的整体利益。换句话说,中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跨国公司向中国大陆地区的产业转移是大势所趋,跨国公司尽管也看重低廉的商业成本,但他们应该,也必将更看重整体的投资环境和产业环境所带来的好处。因此,中国的开发区应着力改善综合投资环境,体现区域差别定位,加强特色招商,避免因简单的财税优惠政策而造成恶性招商的局面。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