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忆是苏州

来源 :求学·理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t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说江南好风光,在苏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里,评弹昆曲最是雅,苏州园林最是妙,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屋,都浸润着酥酥柔柔的江南气息,无不令人心驰神往。
  初体验:览究风貌之古久
  如果说,苏州市博物馆和苏州大学博物馆陈列了苏州的血肉,那么集山水之胜、园林之美于一体,兼具文化古韵与现代气息的城市便珍藏了苏州的灵魂,滋养了一群极富文化创造力的人儿。
  周庄,悠长蜿蜒的水巷深弄里处处刻着江南水乡的柔情和含蓄隽永的韵味。泛舟水上,画舫古色古香,看两岸白墙黛瓦,听古城门故事,仿佛在繁华的明清和尘封的吴越春秋里穿梭。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苏州园林始于春秋,成于宋代,兴于明清,设计细节体现着古人的生活智慧与中国古典美学的哲理内涵。苏州园林有气势宏大的拙政园、狮子林,也有精致小巧的艺圃、耦园、留园。坐看园中的亭台水榭错落有致,细听园子渊源与隐藏其中的文化,其乐可胜道哉?
  再探苏州:绿瓦红砖的温情
  俗话说:“唱戏靠腔,吃面靠汤。”苏式面是苏州人的灵魂,而面汤又是苏式面的精髓。熬煮至浓稠的红糖或白汤淋在面条上,辅以苏州特有的汤面佐料,第一口是鲜香,第二口是满足,第三口是家的温暖。
  品冬酿酒,是苏州人血液里的传统。“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苏州第一场雪落下后,携三两好友择同里的一处茶楼,斟一壶温热的桂花酿,听苏州评弹的腔调婉转,诗情酒意缭绕,好不风雅。
  “苏州冬至大如年。”这一天,人们从各地回到家中与家人团聚。苏州冬至夜的团圆饭桌上,饺子和卤菜是必不可少的佳肴。在华灯初上的夜晚,备上羊糕、猪头肉、叉烧、酱鸭、咸鸡、冬至团子,再温一壶老少皆宜的冬酿酒,整个城市都被浓厚的佳节氛围所包围。
  创新魅力之城
  近年来,苏州凭借自身独特的优势和现代的理念,大力发展服务业、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迸发出了无穷的创新魅力与发展潜力,现已经跃居全国新一线城市之列。作为一个人文社科与科研創新并重的城市,苏州拥有被教育部确定为高等教育国际化示范区的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现已初步建成集教育、科研、新兴产业为一体的现代化新城区。
  在苏州,你可以享受到“长三角一小时生活圈”的便利,可以在高达三百米的苏州地标——东方之门俯瞰城市全貌,可以乘坐地铁、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前往市中心及各下辖区,轻松地去到大型体育赛事、明星巡回演唱会、国际知名学者论坛的现场。值得一提的是,世界遗产大会、世界城市峰会皆在此举办过。
  当我走过艺圃、耦园、定慧寺,走过人间烟火气浓重的苏州乡村,那让人动容的力量恰似一杯陈酿,让人沉醉在斑驳的岁月里——山也柔,水也柔,最忆是苏州。
  院校名称:苏州大学
  优势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临床医学、放射医学、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
  {苏州·大学}
  @相思:一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便令无数诗人墨客沉醉于苏州的风采之中。在苏州千年文化的熏陶下,苏州大学(以下简称“苏大”)应运而生。苏大的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东吴大学——中国最早以现代大学学科体系创办的大学,如今的苏大便是在东吴大学的旧址上建立的。2018年暑假,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憧憬和好奇,我走进了苏大。
  苏大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宁静,走在古树参天的天赐庄校区里,几缕阳光透过层层交叠的树叶倾泻下来。校园内曲径通幽,看似已到尽头的小路,走近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而这种气质恰与姑苏城暗合。
  如今的苏大依旧散发着学术的光辉:学校现拥有12门国内顶尖学科,如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走在世界前列,化学、物理学、临床医学等9个学科进入全球基本科学指标(ESI)前1%。
  学校为同学们提供了各种发展机会,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等教育培养计划和国外交流计划。你想要泡图书馆?学校有5座图书馆任你挑选,596万余册的纸质和电子书籍供你阅读,还提供7×24小时的网络在线访问权限。
  在课外时间,你可以在“模拟联合国”和“飞扬辩论社”里口若悬河、大展风姿,也可以在状若“水晶莲花”的炳麟图书馆里细细品味一本好书;你可以和同学一起在“情人坡”上仰望星空,也可以在尊师轩前的小亭中独钓一江月色;你可以站在东吴桥上看风景,同时你也成了他人眼中的风景。
  就食宿方面而言,与其他同级“211”大学相比,苏大的住宿条件并不算很好,甚至可以说有点艰苦。但美食方面还是值得一谈的,首屈一指的自然是天赐庄本部校区莘园餐厅的招牌美食——烤鸭泡饭。在多雨潮湿的江南,吃一碗热腾腾的烤鸭泡饭,不仅能果腹,还能驱走湿气,简直就是人生的一大享受。从本部西门出去就是一条小吃街,各色小吃应有尽有,完全可以满足“吃货”们那蠢蠢欲动的味蕾。
  苏大里最让我感到亲切的人是“网红”熊思东校长。校长关心师生,平易近人,他所授的每堂课必定座无虚席,最近还“微服私访”一些自习教室,询问同学们的学习困难,并努力帮忙解决,这样的校长怎么能不让人喜欢呢?
  后记:“养天地正气,法古今完人”,苏大人将始终牢记校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其他文献
美梦不再,从零开始  距离高考只有百日的时候,我依旧有些漫不经心,因为在先前两年半的时間里,我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而且我已在竞赛的战场上有所斩获,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心里有些飘飘然,竟有了“清北已是囊中之物”的自满想法。  我沉浸在这样的美梦中不能自拔,但第一次模拟考试如同锐利的刺刺破了我的幻想——我的成绩实在不足以使我进入“清北”这两所顶尖学府,巨大的落差使我陷入茫然之中。  我决定“二次创
期刊
高考冲刺时,我仍沉浸在对未来的迷茫中,每天的定时训练成了我的梦魇,我找不到做题的感觉与方向。于是,逃避成了我最好的选择,写卷子只为应付老师的检查,一有闲暇时间便开始胡思乱想……可是,我能逃得过高考吗?  其实,我也知道逃避不会有好的未来。看着桌前渐渐堆成小山的试卷,还有倒计时牌上的数字,我重新制订了计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重复单调的攀登动作会使人乏味,却在不断地接近峰顶。”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期刊
回想我的高考,百日冲刺是最艰难的一段时光。春节过后,我们迎来了第一次模拟考试,当时的我想在这次考试中证明自己,可现实却给了我一个沉重的打击——总分只有400分。这样的分数,即使我通过自主招生(以下简称“自招”),也不可能去我的理想院校四川大学,为此我感到十分焦虑。  为了让自己不再焦虑,我给自己定了目标:一定要过一本线。为了这个目标,我规定自己每两天做一套理综、十道数学选择题,将错题粘贴在本子上,
期刊
高考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已平息了大半年的时间,现在我回头看看当时的自己,笑也认真,哭也认真,像个充满求生欲的冒险家,努力到“疯癫”,对梦想渴望到极点。  起风  我的高中坐落在苏北的某个小农村,实行的是封闭式管理,有时我会觉得自己像只被禁锢在笼子里的鸟儿,每根羽毛都在渴望着自由。高三是伴随着蚊子的“嗡嗡”声和电扇的“呼呼”声开始的,空气中满是咖啡的味道,桌上的书已经堆得高过头顶,同学之间的交流也
期刊
现在距离我结束香港大学(以下简称“港大”)的研究生生活正好一年,回头看看这段时光,颇有点忆苦思甜的感觉。港大是香港的第一所大学,建校历史已逾百年,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有亚洲“常春藤”之称,知名校友有孙中山、林郑月娥等。  久负盛名的港大其实没有大家说的那么高不可攀,在港大上学也不是“镀金”,但比起内地高校,港大确实有很多独特的地方。  校园环境  港大本部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历史悠久的主校区和新扩建
期刊
人们常说:“拥有良好的心态,对做好一件事至关重要。”高考越来越近,不少考生越来越紧张,夸张一点说,甚至有“心态崩了”的感觉。但是面对高考这样的大事,即便泰山崩于前也要面不改色,积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一、理性看待模拟考试  很多同学因模拟考试成绩达不到自己的要求,产生了焦虑和急躁情绪,进而影响了复习备考。正确看待模拟考试,有助于调节备考情绪和心理状态,同学们可以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如:  1.它
期刊
夜深寒风起,回想自己的高考之路,总想说些什么,就先说说理想吧。我素来是理想驱动者,幼年时对明信片上北京大学(以下简称“北大”)未名湖的惊鸿一瞥就是理想的开始,高中时我也常常用“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来形容北大之于我。那时候云淡风轻,年少的我天真烂漫,一面享受着少年时代独有的放纵恣肆,一面坚信自己可以考上北大。直到第一次高考,我才知道这个理想对我意味着什么,才明白“北大”二字所承载的重量。  
期刊
毁誉参半的上大  在上海大学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段子——  高考录取结果出来后,亲戚问道:“在哪读大学?”  “上海大学。”  “上海哪所大学?复旦还是交大?”  “不是,就叫上海大学。”  “哦,上海大学啊,挺好的,挺好的。”  这其实并不仅仅是段子,而是在很多同学身上都真实发生过的事情,上海大学(以下简称“上大”)这所年轻而充满朝气的大学在很多人的心中的确有些陌生。  都说“不遭人妒是庸才”,于大
期刊
信息爆炸的产物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海量数据充斥着我们的生活。若不对这些PB级别的大数据(PB是信息储存容量单位,PB级别指数据容量大)进行处理,人们便很容易迷失在它们的洪流里。所以,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都需要相关的专业人才对数据进行收集、传送、储存、加工以及综合运用,从而促进科学管理,进一步实现科学决策。在这个背景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就应运而生了。  这
期刊
说实话,在填报志愿之前,我都没有听说过延边大学(以下简称“延大”)。我当时是坐普通列车的硬座去学校的(那个时候这里还没通高铁),当火车穿过一条又一条隧道,越过一座又一座山的时候,我慌了,谁能想到我的大学是在山里呢?不过说是在山里也不太准确,确切地说,应该是在山脚下——长白山山脚下。我足足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列车,才来到了延吉市。  长得像“陕西二本大学”  的延大  出了吉林,延大似乎没多少知名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