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专利制度“权利独占”与“技术公开”的基本法律设计,造就了人们对其技术革新之“善”与技术普惠之“善”的伦理共识.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伦理诉求与道德取向则促成了专利制度正当性学说的伦理异见,其中“人格财产学说”“劳动财产学说”是“道义论”伦理面向下的正当性理论,而“专利激励学说”“专利竞赛学说”则是“功利论”伦理面向下的正当性理论.这些正当性学说之间的伦理面向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不同的理论背景决定的,而这也进一步造成了“道义论”伦理面向与“功利论”伦理面向的相关学说在专利制度正当性证成中根基性与运行性的不同理论位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利制度“权利独占”与“技术公开”的基本法律设计,造就了人们对其技术革新之“善”与技术普惠之“善”的伦理共识.在此基础上,不同的伦理诉求与道德取向则促成了专利制度正当性学说的伦理异见,其中“人格财产学说”“劳动财产学说”是“道义论”伦理面向下的正当性理论,而“专利激励学说”“专利竞赛学说”则是“功利论”伦理面向下的正当性理论.这些正当性学说之间的伦理面向差异在本质上是由不同的理论背景决定的,而这也进一步造成了“道义论”伦理面向与“功利论”伦理面向的相关学说在专利制度正当性证成中根基性与运行性的不同理论位阶.这两种伦理路径并不冲突,二者分别从制度本身与制度后果两个角度给予专利制度以正当性证成,是一种能够并行的互补关系.在具体的正当性判定中,以财产权哲学为基础的“道义论”伦理路径应优先适用于以专利制度运行效果为标准的“功利论”伦理路径.
其他文献
如何理解中国城市特性?这是当代城市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内外研究中有不同的话语表达,尤其是一些西方的学者如韦伯、施坚雅、哈森普鲁格等,他们认为中国城市不同于西方,甚至认为中国没有城市.其实,中国城市有自己的特点,市场基础不能作为界定城市特性的唯一尺度.另外,在乡愁的研究中,一个突出现象是身居闹市而心怀乡愁者大有人在.这种乡愁用段义孚的恋地情结理论看,是尚未在城市建立熟悉的归属感.我们不应该误解乡愁,以为就是一种怀念乡村的情感,实际上乡愁主要是一种城市文化现象,和城市特性有密切的联系.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
《深呼吸》是美国华人学者米家路潜心新诗创作37年来的首次结集.在诗集中,米家路对自然意象的执著书写引人关注,呈现出独特的诗学景观.首先,自然意象在米家路的诗歌中呈现出从“浪漫”到“智性”的书写路径;其次,对自然意象的执著书写,缘于米家路从现代诗学中提炼与推崇的“返乡”母题;再次,中西美学互涉交融的“新古典主义”,使得自然在米家路的诗歌中呈现出集传统与现代于一身的诗学魅力.
社会保险制度是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内容,西欧则是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西欧之所以能够成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发源地,不仅与其具有悠久的互助传统有关,也与其具有悠久的商业保险发展历史有关,更与其互助保险的历史发展直接相关.西欧社会长期广泛存在的互助传统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深植了“互助共济”的文化与意识;西欧历史发展悠久的商业保险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准备了“大数法则”的原理与内在机制;而进入工业社会以后,西欧普遍发展起来的互助保险则为社会保险制度的出现提供了实践经验与直接范例.
实践哲学视角才是哈贝马斯“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方案的基本视角,这一视角的缺失导致很多误读或者肤浅的认识.从实践哲学视角阐发,可以解答哈贝马斯“重建”方案的根本问题,即他对马克思实践哲学“不满”的根源以及他“重建”历史唯物主义的依据.哈贝马斯的“不满”源于依据实践哲学古典传统,将马克思的“社会劳动”归为目的 行为,进而批判历史唯物主义是“生产范武”的实践哲学.在实践哲学的语境下,剖析哈贝马斯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践”概念的置换,进而推展到对其整个“重建历史唯物主义”方案的重新解读,既能清晰地呈现哈氏“重建”的致思
生态责任感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建好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关键性课程的时代彰显,也是构建“大思政”格局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最优注解.为提升生态责任感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一体化水平,需正确厘定“4+1”思政课的教学内容、达成目标和内在关联,科学把握生态责任感融入不同思政课的侧重点、衔接点和共同点.为此,生态责任感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模式致力于思政课程共同体的打造,促进各有侧重、互为补充、环环相扣、协同联动教学体系的生成.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把脉思想动向;融入“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一项具有深刻理论意蕴的重大构想与宏伟方略,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确定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所具有的区别于其他理念的内在规定性,是与其他理念在质上的分野,反映出其匠心独运的理论意涵与理论特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确定性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非是一个封闭僵化的理念,其具备深厚的应变力与创造力.全面准确地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须始终用活用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辩证法.
近年,一线城市巨大的生活和工作压力使得不少在北上广深工作的人纷纷前往其他城市就业和生活,在校大学生在面临这样的就业环境和“逃离”北上广深现象时,在未来的就业城市规划上会出现怎样的趋势和特点?本文基于“当代大学生就业、生活和价值观追踪调查”,尝试分析当下大学生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就业偏好的现状,以及筛选和确定影响大学生将一线城市作为其理想工作地点的主要相关因素.研究发现,近年在校大学生的预期就业偏好并不存在“逃离”一线城市的趋势,反而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想在毕业后前往一线城市就业.logistic回归的结果发现,
2017年,我国开始试点生育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本文利用合成控制法,以两险合并实施的6个试点城市(主要是合肥市)为实验组,以33个非试点城市为控制组,构建2008-2018年的城市面板数据,分析两险合并实施对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的净效应.结果 显示,2017年,两险合并实施对合肥市生育保险覆盖面的净提升作用为10.30%,2018年为8.45%,试点效应明显.然而,2019年全国全面推开两险合并实施的效应明显较低.分析发现,灵活就业人员被明确纳入两险合并实施覆盖范围是合肥市两险合并实施试点成效显著的
基于对11个省份1126名农村老人的抽样调查,文章探讨了家庭保障对农村老人养老风险感知的影响.研究发现,农村老人对养老风险的感知具有多维性和差异性,其中对身体失能风险的感知水平最高,然后是对陪伴缺失风险以及经济依赖风险的感知.回归结果显示,有无配偶对农村老人的养老风险感知影响不显著,但在有配偶的农村老人中,配偶的健康状况越好越能消减农村老人的身体失能风险感知,与配偶的亲密关系则可以消减农村老人的经济依赖以及陪伴缺失风险感知.儿子、女儿的绝对数量对农村老人养老风险感知的消减作用不明显,但外出务工经商的儿子占
通过对云南省临沧市南美拉祜族乡的实地调查,从社会结构与群体文化相结合的视角,分析了地方政府的扶贫行为对民族地区贫困群体生产生活所产生的作用及影响.认为国家在结构性福利转移的基础上,融入规训—教导和激励—引导的扶贫机制,有利于培育和发挥地方社会自觉发展的文化主体性,对于少数民族地区贫困乡村实现质量脱贫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